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夷陵的解释

夷陵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三国志》文帝纪中的「年春正月,丙寅朔,日有食之。庚午,行幸许昌宫。诏曰:“今之计、(考)孝,古之贡士也。室之邑,必有忠信。若限年然后取士,是吕尚、周晋不显于前世也。其令郡国所选,勿拘老幼;儒通经术,吏达文法,到,皆试用。有司纠故不以实者。”月,鄯善、龟兹、于阗王各遣使奉献。诏曰:“西戎即叙,氐、羌来王,《诗》、《书》美之。顷者西域外夷并款塞内附,其遣使者抚劳之。”是后西域遂通,置戊己校尉。月,乙丑,立齐公叡,为平原王;帝弟鄢陵公彰等人,皆为王。初制封王之庶子为乡公;嗣王之庶子为亭侯;公之庶子为亭伯。甲戌,立皇子霖为河东王。甲午,行幸襄邑。夏月,戊申,立鄄城侯植为鄄城王。癸亥,行还许昌宫。月,以荆、扬江表郡为荆州,孙权领牧故也;荆州江北诸郡,为郢州。闰月,孙权破刘备于夷陵。初,帝闻备兵东下,与权交战,树栅连营百余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擒,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后日,破备书到。」篇,“夷陵”解释为县名。县治在今湖北宜昌市东南。 原文 »

〔2〕出自《三国志》三少帝纪中的「年春正月,荆州刺史王基、新城太守(陈)州泰攻吴。破之,降者数千口。月,置南郡之夷陵县以居降附。月,以尚书令司马孚为司空。月,甲申,以征南将军王昶为征南大将军。壬辰,大赦。丙午,闻太尉王凌谋废帝,立楚王彪;太傅司马宣王东征凌。月,甲寅,凌自杀。月,彪赐死。秋月,壬戌,皇后甄氏崩。辛未,以司空司马孚为太尉。月,戊寅,太傅司马宣王薨,以卫将军司马景王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乙未,葬怀甄后于太清陵。庚子,骠骑将军孙资薨。月,有司奏:诸功臣应飨食于太祖庙者,更以官为次;太傅司马宣王,功高爵尊,最在上。月,以光禄勋郑冲为司空。年春正月,癸卯,以抚军大将军司马景王为大将军。月,立皇后张氏,大赦。夏月,鱼,现于武库屋上。冬月,诏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将军胡遵、镇南将军毌丘俭等,征吴。月,吴大将军诸葛恪拒战,大破众军于东关。不利而还。」篇,“夷陵”解释为这是在曹魏荆州境内虚置的县,并无固定辖地。当时夷陵的实县在孙吴的荆州宜都郡,孙吴改名为西陵,县治在今湖北宜昌市东南。 原文 »

〔3〕出自《三国志》吴主传中的「年春,权复征黄祖。祖先遣舟兵拒军,都尉吕蒙破其前锋;而凌统、董袭等尽锐攻之,遂屠其城。祖挺身亡走。骑士冯则追枭其首,虏其男女数万口。是岁,使贺齐讨黟、歙。分歙为始新、新定、(犁)黎阳、休阳县,以县为新都郡。荆州牧刘表死;鲁肃乞奉命吊表子,且以观变。肃未到,而曹公已临其境。表子琮举众以降,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太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于江陵,使乐进守襄阳。时甘宁在(江陵)夷陵,为仁党所围;用吕蒙计,留凌统以拒仁,以其半救宁,军以胜返。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年,瑜、仁相守岁余;所杀伤甚众,仁委城走。权以瑜为南郡太守。刘备表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备领荆州牧,屯公安。年,分豫章为鄱阳郡;分长沙为汉昌郡,以鲁肃为太守,屯陆口。」篇,“夷陵”解释为县名。县治在今湖北宜昌市东南。 原文 »

〔4〕出自《茶经》目录-七之事中的「夷陵图经》:“黄牛、荆门、女观、望州等山,茶茗出焉。”」篇,“夷陵”解释为今湖北宜昌地区,这是陆羽从方志中摘出自己加的书名。 原文 »

〔5〕出自《茶经》目录-八之出中的「山南:以峡州上,(峡州生远安、宜都、夷陵三县山谷。)襄州、荆州次,(襄州,生南漳县山谷;荆州,生江陵县山谷。)衡州下,(生衡山、茶陵二县山谷。)金州、梁州又下。(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梁州,生褒城、金牛二县山谷。)」篇,“夷陵”解释为唐时峡州属县,即今天的湖北宜昌东南。 原文 »

〔6〕出自《古文观止》欧阳修中的「泷冈阡表」篇,“夷陵”解释为今湖北宜昌。 原文 »

下一词汇:依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