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曾参的解释

曾参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战国策》中的「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篇,“曾参”解释为人名,孝顺的代表。 原文 »

〔2〕出自《西京杂记》卷六中的「驰象论秋胡」篇,“曾参”解释为 曾参(前505—前436),即曾子。孔子弟子,以孝著称,被儒家尊为“宗圣”。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时鲁国人。“曾参杀人”的故事见于《战国策·秦二·秦武王谓甘茂》,文曰:“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原文 »

〔3〕出自《庄子》杂篇-外物中的「外物不可必,故龙逢诛,比干戮,箕子狂,恶来死,桀纣亡。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故孝己忧而曾参悲。木与木相摩而然,金与火相守则流。阴阳错行,则天地大絯,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有甚忧两陷而无所逃,螴蜳不得成,心若县于天地之间,慰昬沈屯,利害相摩,生火甚多;众人焚火,月固不胜火,于是乎有僓然而道尽。」篇,“曾参”解释为字子舆,孔门弟子中年龄最小,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 原文 »

下一词汇:造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