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择言的解释

择言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礼记》表记中的「子言之:“归乎!君子隐而显,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信。”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甫刑》曰:‘敬、忌而罔有择言在躬。’”子曰:“裼袭之不相因也,欲民之毋相渎也。”子曰:“祭极敬,不继之以乐;朝极辨,不继之以倦。”」篇,“择言”解释为坏话。择,通“择”,败也。 原文 »

〔2〕出自《战国策》表记中的「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篇,“择言”解释为择善言而祝酒。 原文 »

〔3〕出自《孝经》表记中的「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蓋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篇,“择言”解释为择通“殬”(dù),败坏,败言或不合法度的议论。 原文 »

〔4〕出自《格言联璧》从政类中的「治道之要,在知人。君德之要,在体仁。御臣之要,在推诚。用人之要,在择言。理财之要,在经制。足用之要,在薄敛。除寇之要,在安民。」篇,“择言”解释为选择适当的话,即听取正确的建议。 原文 »

下一词汇:责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