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赵文子的解释

赵文子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列子》说符篇中的「晋国苦盗。有郄雍者,能视盗之貌,察其眉睫之间,而得其情。恶侯使视盗,千百无遗一焉。晋侯大喜,告赵文子曰:“吾得一人,而一国盗为尽矣,奚用多为?”文子曰:“吾君恃伺察而得盗,盗不尽矣,且郄雍必不得其死焉。”俄而群盗谋曰:“吾所穷者郄雍也。”遂共盗而残之。晋侯闻而大骇,立召文子而告之曰:“果如子言,郄雍死矣!然取盗何方?”文子曰:“周谚有言: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且君欲无盗,莫若举贤而任之;使教明于上,化行于下,民有耻心,则何盗之为?”于是用随会知政,而群盗奔秦焉。」篇,“赵文子”解释为赵国人,老子弟子,生活年代大概与孔子相同。 原文 »

〔2〕出自《三国志》虞陆张骆陆吾朱传中的「将军骆统表理温曰:伏惟殿下,天生明德,神启圣心;招髦秀于方,署俊乂于宫朝。多士既受普笃之恩,张温又蒙最隆之施。而温自招罪谴,孤负荣遇;念其如此,诚可悲疚。然臣周旋之间,为国观听;深知其状,故密陈其理。温实心无他情,事无逆迹;但年纪尚少,镇重尚浅;而戴赫烈之宠,体卓伟之才;亢臧否之谈,效褒贬之议。于是务势者妒其宠,争名者嫉其才;玄默者非其谈,瑕衅者讳其议:此臣下所当详辨,明朝所当究察也。昔贾谊,至忠之臣也;汉文,大明之君也。然而绛、灌言,贾谊远退。何者?疾之者深,谮之者巧也。然而误闻于天下,失彰于后世;故孔子曰‘为君难,为臣不易’也。温虽智非纵横,武非虓虎;然其弘雅之素,英秀之德,文章之采,论议之辨;卓跞冠群,炜晔曜世:世人未有及之者也。故论温才即可惜,言罪则可恕。若忍威烈以赦盛德,宥贤才以敦大业;固明朝之休光,方之丽观也。国家之于暨艳,不纳之忌族,犹等之平民;是故先见用于朱治,次见举于众人,中见任于明朝,亦见交于温也。君臣之义,义之最重;朋友之交,交之最轻者也。国家不嫌于艳为最重之义,是以温亦不嫌与艳为最轻之交也;时世宠之于上,温窃亲之于下也。夫宿恶之民,放逸山险则为劲寇,将置平土则为健兵;故温念在欲取宿恶,以除劲寇之害,而增健兵之锐也。但自错落,功不副言。然计其送兵,以比许晏:数之多少,温不减之;用之强羸,温不下之;至于迟速,温不后之;故得及秋冬之月,赴有警之期,不敢忘恩而遗力也。温之到蜀,共誉殷礼,虽臣无境外之交,亦有可原也。境外之交,谓无君命而私相从,非国事而阴相闻者也;若以命行,既修君好,因叙己情,亦使臣之道也。故孔子使邻国,则有私觌之礼;季子聘诸夏,亦有燕谈之义也。古人有言:欲知其君,观其所使;见其下之明明,知其上之赫赫。温若誉礼,能使彼叹之;诚所以昭我臣之多良,明使之得其人,显国美于异境,扬君命于他邦。是以晋赵文子之盟于宋也,称随会于屈建;楚王孙圉之使于晋也,誉左史于赵鞅。亦向他国之辅,而叹本邦之臣;经传美之以光国,而不讥之以外交也。王靖内不忧时,外不趋事;温弹之不私,推之不假。于是与靖遂为大怨,此其尽节之明验也。靖兵众之势,干任之用,皆胜于贾原、蒋康;温尚不容私以安于靖,岂敢卖恩以协原、康邪?又原在职不勤,当事不堪;温数对以丑色,弹以急声:若其诚欲卖恩作乱,则亦不必贪原也。凡此数者,校之于事既不合,参之于众亦不验。臣窃念人君虽有圣哲之姿,非常之智;然以」篇,“赵文子”解释为即赵武(?—前 541)。春秋时晋国的大夫。曾执掌晋国的国政。死后谥为文子。事见《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 原文 »

〔3〕出自《古文观止》《左传》中的「子产坏晋馆垣」篇,“赵文子”解释为晋国大夫。 原文 »

〔4〕出自《国语》《左传》中的「赵文子」篇,“赵文子”解释为即赵武,赵盾的孙子。冠:冠礼,古代男子举行的成人礼,结发戴冠。 原文 »

下一词汇:折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