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折节的解释

折节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三国志》董二袁刘传中的「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也。高祖父安,为汉司徒。自安以下,世居公位,由是势倾天下。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以大将军掾为侍御史。稍迁中军校尉,至司隶。灵帝崩,太后兄大将军何进,与绍谋诛诸阉官,太后不从。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常侍、黄门闻之,皆诣进谢,唯所措置。时绍劝进便可于此决之,至于再;而进不许,令绍使洛阳方略武吏,检司诸宦者;又令绍弟虎贲中郎将术,选温厚虎贲百人,当入禁中,代持兵黄门陛守门户。中常侍段珪等,矫太后命,召进入议,遂杀之。宫中乱。术将虎贲烧南宫嘉德殿青琐门,欲以迫出珪等。珪等不出,劫帝及帝弟陈留王,走小平津。绍既斩宦者所署司隶校尉樊陵、河南尹许相;遂勒兵捕诸阉人,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形体而后得免。宦者或有行善自守而犹见及,其滥如此,死者千余人。急追珪等,珪等悉赴河死。帝得还宫。」篇,“折节”解释为降低自己而尊重别人。 原文 »

〔2〕出自《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中的「书载“蛮夷猾夏”,诗称“ 狁孔炽”;久矣,其为中国患也!秦、汉以来,匈奴久为边害。孝武虽外事夷,东平两越、朝鲜,西讨贰师、大宛,开邛、苲、夜郎之道;然皆在荒服之外,不能为中国轻重。而匈奴最逼于诸夏,胡骑南侵则边受敌;是以屡遣卫、霍之将,深入北伐;穷追单于,夺其饶衍之地;后遂保塞称藩,世以衰弱。建安中,呼厨泉南单于入朝,遂留内侍,使右贤王抚其国;而匈奴折节,过于汉旧。然乌丸、鲜卑稍更强盛,亦因汉末之乱,中国多事,不遑外讨;故得擅(汉)漠南之地,寇暴城邑,杀略人民,北边仍受其困。会袁绍兼河北,乃抚有郡乌丸,宠其名王而收其精骑。其后尚、熙又逃于蹋顿。蹋顿又骁武,边长老皆比之冒顿;恃其阻远;敢受亡命,以雄百蛮。太祖潜师北伐,出其不意,战而定之;夷狄慑服,威振朔土。遂引乌丸之众服从征讨,而边民得用安息。后,鲜卑大人轲比能复制御群狄,尽收匈奴故地;自云中、原以东抵辽水,皆为鲜卑庭。数犯塞寇边,幽、并苦之;田豫有马城之围,毕轨有陉北之败。青龙中,帝乃听王雄,遣剑客刺之。然后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由是边陲差安,(汉)漠南少事;虽时颇钞盗,不能复相扇动矣。乌丸、鲜卑,即古所谓东胡也。其习俗、前事,撰汉记者已录而载之矣。故但举汉末、魏初以来,以备夷之变云。」篇,“折节”解释为臣服。 原文 »

〔3〕出自《容斋随笔》乌丸鲜卑东夷传中的「韦苏州」篇,“折节”解释为改变旧有习气和作为。 原文 »

下一词汇:振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