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领军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三国志》三少帝纪中的「嘉平元年春正月,甲午,车驾谒高平陵。太傅司马宣王奏免大将军曹爽、爽弟中领军羲、武卫将军训、散骑常侍彦官,以侯就第。戊戌,有司奏收黄门张当付廷尉;考实其辞,爽与谋不轨。又尚书丁谧、邓飏、何晏,司隶校尉毕轨,荆州刺史李胜,大司农桓范,皆与爽通奸谋,夷族。语在《爽传》。丙午,大赦。丁未,以太傅司马宣王为丞相;固让,乃止。夏月乙丑,改年。丙子,太尉蒋济薨。冬月,辛卯,以司空王凌为太尉。庚子,以司隶校尉孙礼为司空。年夏月,以征西将军郭淮为车骑将军。冬月,以特进孙资为骠骑将军。月,司空孙礼薨。月,甲辰,东海王霖薨。乙未,征南将军王昶渡江,掩攻吴,破之。」篇,“中领军”解释为:官名。领军将军如资历较浅,则称中领军。职责与领军将军完全相同。羲:即曹羲(?—公元249)。训:即曹训(?—公元 249)。彦:即曹彦(?—公元 249)。以上三人传均附本书卷九《曹真传》。 原文 »
〔2〕出自《三国志》桓二陈徐卫卢传中的「文帝在东宫,深敬器焉;待以交友之礼。常叹曰:“自吾有回,门人日以亲。”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制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及践阼,迁尚书仆射,加侍中。徙尚书令,进爵颍乡侯。帝征孙权,至广陵,使群领中领军。帝还,假节,都督水军。还许昌,以群为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录尚书事。帝寝疾,群与曹真、司马宣王等并受遗诏辅政。」篇,“中领军”解释为:官名。曹魏时京城洛阳的驻军,主要分为武卫(长官为武卫将军)、中垒(长官为中垒将军)、中坚(长官为中坚将军)、五校(长官为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五校尉)、中领军、中护军共六大营。六大营都是禁卫军,其总司令长官即是中领军。除指挥六大营外,还直接统领中领军营,是皇帝最亲近的武官。如果任职者资历深,则称领军将军。 原文 »
〔3〕出自《三国志》霍王向张杨费传中的「向朗字巨达,襄阳宜城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临沮长;表卒,归先主。先主定江南,使朗督秭归、夷道、巫(山)、夷陵县军民事。蜀既平,以朗为巴西太守。顷之转任牂牁。又徙房陵。后主践阼,为步兵校尉,代王连领丞相长史。丞相亮南征,朗留统后事。年,随亮汉中。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数年,为光禄勋。亮卒后徙左将军,追论旧功,封显明亭侯,位特进。初,朗少时虽涉猎文学;然不治素检,以吏能见称。自去长史,优游无事垂()年;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年逾,犹手自校书,刊定谬误;积聚篇卷,于时最多。开门接宾,诱纳后进;但讲论古义,不干时事,以是见称。上自执政,下及童冠,皆敬重焉。延熙年卒。子条嗣,景耀中,为御史中丞。朗兄子宠,先主时为牙门将。秭归之败,宠营特完。建兴元年封都亭侯。后为中部督,典宿卫兵。诸葛亮当北行,表与后主曰:“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迁中领军。延熙年,征汉嘉蛮夷,遇害。宠弟充,历射声校尉、尚书。」篇,“中领军”解释为:官名。京城驻守军队的总指挥官。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