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周公的解释

周公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中庸》目录-第18章中的「“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李,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篇,“周公”解释为西周初年的政治家。姓姬名旦,武王之弟,故又称“叔旦”,因采邑周地,又称“周公”。 原文 »

〔2〕出自《论语》述而篇中的「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篇,“周公”解释为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鲁国国君的始祖。他是孔子最敬佩的古代圣人。 原文 »

〔3〕出自《论语》先进篇中的「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篇,“周公”解释为泛指周天子左右的卿士。一说为周公旦。 原文 »

〔4〕出自《淮南子》第十卷 缪称训中的「圣人在上,化育如神。太上曰:“我其性与!”其次曰:“微彼,其如此乎!”故《诗》曰:“执辔如组。”《易》曰:“含章可贞。”运于近,成文于远。夫察所夜行,周公惭乎景,故君子慎其独也。释近斯远,塞矣。闻善易,以正身难。夫子见禾之三变也,滔滔然曰:“狐向丘而死,我其首禾乎!”故君子见善则痛其身焉。身苟正,怀远易矣。故《诗》曰:“弗躬弗亲,庶民弗信。”」篇,“周公”解释为即周公旦,成王即位后,曾由周公旦辅佐。 原文 »

〔5〕出自《淮南子》第二十一卷 要略中的「文王之时,纣为天子,赋敛无度,杀戮无止,康梁沉湎,宫中成市,作为炮烙之刑,刳谏者,剔孕妇,天下同心而苦之。文王四世累善,修德行义,处歧周之间,地方不过百里,天下二垂归之。文王欲以卑弱制强暴,以为天下去残除贼而成王道,故太公之谋生焉。文王业之而不卒,武王继文王之业,用太公之谋,悉索薄赋,躬撮甲胄,以伐无道而讨个义,誓师牧野,以践天于之位。天下未定,海内未辑,武王欲昭文王之令德,使夷狄各以其贿来贡,辽远未能至,故治三年之丧,殡文王于两楹之间,以俟远方。武王立三年而崩,成王在褓襁之中,未能用事,蔡叔、管叔辅公子禄父,而欲为乱。周公继文王之业,持天子之政,以股肱周室,辅翼成王。惧争道之不塞,臣下之危上也,故纵马华山,放牛桃林,败鼓折抱,措饬而朝,以宁静王室,镇抚诸侯。成王既壮,能从政事,周公受封于鲁,以此移风易俗。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禹之时,天下大水。禹身执蔂垂,以为民先,剔河而道九岐,凿江而通九路,辟五湖而定东海。当此之时,烧不暇撌,濡不给扢,死陵者葬陵,死泽者葬泽,故节财、薄葬、闲服生焉。齐桓公之时,天子卑弱,诸侯力征,南夷北狄,交代中国,中国之不绝如线。齐国之地,东负海而北障河,地狭田少而民多智巧。桓公忧中国之患,苦夷狄之乱,欲以存亡继绝,崇天子之位,广文武之业,故《管子》之书生焉。齐景公内好声色,外好狗马,猎射亡归,好色无辩,作为路寝之台,族铸大钟,撞之庭下,郊雉皆呴,一朝用三千钟赣,梁丘据、子家哙导于左右,故晏子之谏生焉。晚世之时,六国诸侯,谿异谷别,水绝山隔,各自治其境内,守其分地,握其权柄,擅其政令。下无方伯,上无天子,力征争权,胜者为右,恃连与国,约重致,剖信符,结远援,以守其国家,持其社稷,故纵横修短生焉。申子者,韩昭厘之佐;韩,晋别国也,地墽民险,而介于大国之间,晋国之故礼未灭,韩国之新法重出,先君之令未收,后君之令又下,新故相反,前后相缪,百官背乱,不知所用,故刑名之书生焉。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畜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篇,“周公”解释为周文王第四子,名旦,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因全心全力辅助成王,博得美名。 原文 »

〔6〕出自《文选》京都中-张平子中的「“大室作镇,揭以熊耳。底柱辍流,镡以大岯。温液汤泉,黑丹石缁。王鲔岫居,能鳖三趾。宓妃攸馆,神用挺纪。龙图授羲,龟书畀姒。召伯相宅,卜惟洛食。周公初基,其绳则直。苌弘魏舒,是廓是极。经途九轨,城隅九雉。度堂以筵,度室以几。京邑翼翼,四方所视。汉初弗之宅,故宗绪中圮。巨猾间舋,窃弄神器。历载三六,偷安天位。于时蒸民,罔敢或贰,其取威也重矣!」篇,“周公”解释为姬姓,名旦,周文王之子。辅助武王伐纣,封于鲁。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摄政。七年,建成周洛邑。初基:指初造洛邑。基,开始。 原文 »

〔7〕出自《文选》序上-卜子夏中的「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篇,“周公”解释为即周文王之子姬旦。辅佐其兄武王灭殷,封于鲁,武王死,成王年幼,摄政,为周代礼乐制度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原文 »

〔8〕出自《文选》序上-杜元凯中的「曰:然《春秋》何始于鲁隐公?答曰:周平王,东周之始王也;隐公,让国之贤君也。考乎其时则相接,言乎其位则列国,本乎其始,则周公之祚胤也。若平王能祈天永命,绍开中兴,隐公能弘宣祖业,光启王室,则西周之美可寻,文武之迹不坠。是故因其历数,附其行事,采周之旧,以会成王义,垂法将来。所书之王,即平王也;所用之历,即周正也;所称之公,即鲁隐也,安在其黜周而王鲁乎?子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此其义也。」篇,“周公”解释为即姬旦。为周文王子,周武王弟。佐武王伐商,多所建功。周王朝建立,封于鲁,其子伯禽为都曲阜的第一个鲁公。祚胤(yìn):福及子孙。 原文 »

〔9〕出自《三国志》韩崔高孙王传中的「鲁相上言:“汉旧立孔子庙,褒成侯岁时奉祠;辟雍行礼,必祭先师;王家出谷,春秋祭祀。今宗圣侯奉嗣,未有命祭之礼;宜给牲牢,长吏奉祀,尊为贵神。”制府议。博士傅祗以“《春秋》传言立在祀典,则孔子是也。宗圣适足继绝世,彰盛德耳;至于显立言,崇明德,则宜如鲁相所上。”林议以为:“宗圣侯亦以王命祀,不为未有命也。周武王封黄帝、尧、舜之后,及立恪;禹、汤之世,不列于时,复特命他官祭也。今周公以上,达于皇,忽焉不祀,而其礼经亦存其言;今独祀孔子者,以世近故也。以大夫之后,特受无疆之祀;礼过古帝,义逾汤、武。可谓崇明报德矣,无复重祀于非族也。”明帝又分林邑,封子列侯。正始年,薨,谥曰孝侯。子述嗣。」篇,“周公”解释为姬姓,名旦,周武王的弟弟。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县北),故称周公。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又辅佐成王。传见《史记》卷三十三。 原文 »

〔10〕出自《三国志》吴主传中的「建安年,从策征庐江太守刘勋。勋破,进讨黄祖于沙羡。年,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策长史张昭谓权曰:“孝廉!此宁哭时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非欲违父,时不得行也。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年,权母吴氏薨。年,权西伐黄祖,破其舟军,惟城未克;而山寇复动,还过豫章,使吕范平鄱阳(会稽),程普讨乐安;太史慈领海昏,韩当、周泰、吕蒙等,为剧县令、长。年,权弟丹杨太守翊,为左右所害;以从兄瑜,代翊。年,权使贺齐讨上饶,分为建平县。年,西征黄祖,虏其人民而还。」篇,“周公”解释为姬姓,名旦。西周武王的弟弟。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县北),故称周公。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又辅佐成王。传见《史记》卷三十三。法:指父母死儿子要服丧三年的礼制。伯禽:周公的儿子。 原文 »

〔11〕出自《三国志》周瑜鲁肃吕蒙传中的「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公瑾昔邀子敬来东,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短,不足以损其长也。周公不求备于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又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篇,“周公”解释为姬姓。名旦。西周武王的弟弟,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县北),所以称周公。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又辅佐成王。传见《史记》卷三十三。求备:求全责备。《论语·微子》记载周公的话,说是“无求备于一人”。 原文 »

〔12〕出自《茶经》目录-一之源中的「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周公云:“槚,苦荼。”扬执戟云:“蜀西南人谓荼曰蔎。”郭弘农云:“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曰荈耳。”)」篇,“周公”解释为《尔雅》曾以周公为作者,故有此说。 原文 »

〔13〕出自《茶经》目录-七之事中的「周 鲁周公旦,齐相晏婴。」篇,“周公”解释为名旦,周文王姬昌之子,周武王姬发之弟。周朝时期促使官制、礼乐、典章文物完备的重要人物,《史记 ·鲁周公世家》记有其人其事。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弘扬茶文化、发展茶经 济的名人。 原文 »

〔14〕出自《孟子》公孙丑章句-公孙丑章句上凡九章中的「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篇,“周公”解释为姓姬,名旦,武王之弟;助武王伐纣,一统天下;后又辅助成王安定天下。他是鲁国的始祖。 原文 »

〔15〕出自《古文观止》《左传》中的「展喜犒师」篇,“周公”解释为周公旦。大公:姜太公。 原文 »

〔16〕出自《古文观止》司马迁中的「太史公自序」篇,“周公”解释为姓姬名旦,周武王的弟弟,武王死后由他辅佐成王治理朝政。 原文 »

〔17〕出自《古文观止》韩愈中的「送孟东野序」篇,“周公”解释为周武王的弟弟,武王死后,他辅佐成王治理朝政。 原文 »

〔18〕出自《国语》韩愈中的「臧文仲如齐告籴」篇,“周公”解释为鲁国始祖。太公:齐国始祖。 原文 »

〔19〕出自《三国志》武帝纪中的「年春正月,公还邺。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马超余众梁兴等,屯蓝田,使夏侯渊击平之。割河内之荡阴、朝歌、林虑,东郡之卫国、顿丘、东武阳、发干,巨鹿之廮陶、曲周、南和、广平、(之)任(城),赵之襄国、邯郸、易阳,以益魏郡。冬月,公征孙权。年春正月,进军濡须口;攻破权江西营,获权都督公孙阳,乃引军还。诏书并州,复为州。夏月,至邺。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公为魏公曰:朕以不德,少遭愍凶;越在西土,迁于唐、卫。当此之时,若缀旒然;宗庙乏祀,社稷无位;群凶觊觎,分裂诸夏。率土之民,朕无获焉,即我高祖之命将坠于地。朕用夙兴假寐,震悼于厥心,曰:“惟祖惟父,股肱先正,其孰能恤朕躬!”乃诱天衷,诞育丞相,保乂我皇家,弘济于艰难。朕实赖之,今将授君典礼,其敬听朕命:昔者董卓初兴国难,群后释位以谋王室;君则摄进,首启戎行。此君之忠于本朝也。后及黄巾反易天常,侵我州,延及平民;君又翦之以宁东夏。此又君之功也。韩暹、杨奉专用威命;君则致讨,克黜其难,遂迁许都,造我京畿,设官兆祀,不失旧物,天地鬼神于是获乂。此又君之功也。袁术僭逆,肆于淮南;慑惮君灵,用丕显谋,蕲阳之役,桥蕤授首,稜威南迈,术以陨溃。此又君之功也。回戈东征,吕布就戮;乘辕将返,张杨殂毙,眭固伏罪,张绣稽服。此又君之功也。袁绍逆乱天常,谋危社稷,凭恃其众,称兵内侮。当此之时,王师寡弱,天下寒心,莫有固志;君执大节,精贯白日,奋其武怒,运其神策,致届官渡,大歼丑类,俾我国家拯于危坠。此又君之功也。济师洪河,拓定州,袁谭、高幹,咸枭其首,海盗奔进,黑山顺轨。此又君之功也。乌丸种,崇乱世,袁尚因之,逼据塞北;束马悬车,征而灭。此又君之功也。刘表背诞,不供贡职;王师首路,威风先逝,百城郡,交臂屈膝。此又君之功也。马超、成宜,同恶相济,滨据河、潼,求逞所欲;殄之渭南,献馘万计,遂定边境,抚和戎狄。此又君之功也。鲜卑、丁零,重译而至;(单)箄于、白屋,请吏率职。此又君之功也。君有定天下之功,重之以明德:班叙海内,宣美风俗;旁施勤教,恤慎刑狱;吏无苛政,民无怀慝;敦崇帝族,表继绝世;旧德前功,罔不咸秩。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海,方之蔑如也!朕闻先王并建明德,胙之以土,分之以民,崇其宠章,备其礼物,所以藩卫王室,左右厥世也。其在周成,管、蔡不静,惩难念功,乃使邵康公赐齐太公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篇,“周公”解释为姬姓,名旦,西周武王的弟弟。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县北),所以称周公。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又辅佐戎王。传见《史记》卷三十三。 原文 »

〔20〕出自《容斋随笔》武帝纪中的「《送孟东野序》」篇,“周公”解释为即姬旦,周文王子,辅助武王灭纣,建周王朝,封于鲁。周成王年幼即位,周公佐成王摄政,平定叛乱,建成周洛邑,制礼作乐,天下大治。 原文 »

下一词汇: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