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上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世说新语》言语 第二中的「温峤初为刘琨使来过江。于时,江左营建始尔,纲纪未举。温新至,深有诸虑。既诣王丞相,陈主上幽越、社稷焚灭、山陵夷毁之酷,有《黍离》之痛。温忠慨深烈,言与泗俱,丞相亦与之对泣。叙情既毕,便深自陈结,丞相亦厚相酬纳。既出,欢然言曰:“江左自有管夷吾,此复何忧!”」篇,“主上”解释为:皇帝,这时指晋愍帝司马邺。建兴四年(316)十一月刘曜围长安,晋愍帝投降并被赶到平阳。建兴五年十二月戊戌(318年2月7日),愍帝被杀。 原文 »
〔2〕出自《文选》论四-刘孝标中的「主上尝与诸名贤言及管辂,叹其有奇才而位不达。时有在赤墀之下,豫闻斯议,归以告余。余谓士之穷通,无非命也,故谨述天旨,因言其致云。」篇,“主上”解释为:指梁武帝萧衍。管辂(lù):字公明,三国魏人。《三国志·魏书》本传载其“明《周易》,仰观风角占相之道,无不精微”。正元二年(255),为少府丞。次年二月卒,年四十八。 原文 »
〔3〕出自《三国志》和常杨杜赵裴传中的「常林字伯槐,河内温人也。年岁,有父党造门,问林:“伯先在否?汝何不拜!”林曰:“虽当下客,临子字父,何拜之有?”于是咸共嘉之。太守王匡起兵讨董卓,遣诸生于属县微伺吏民罪负,便收之;考责钱谷赎罪,稽迟则夷灭宗族:以崇威严。林叔父挝客,为诸生所白,匡怒收治;举宗惶怖,不知所责多少,惧系者不救。林往见匡同县胡母彪曰:“王府君以文武高才,临吾鄙郡。鄙郡表里山河,土广民殷,又多贤能;惟所择用。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华夏震栗,雄才奋用之秋也。若欲诛天下之贼,扶王室之微,智者望风,应之若响;克乱在和,何征不捷?苟无恩德,任失其人,覆亡将至;何暇匡翼朝廷,崇立功名乎?君其藏之!”因说叔父见拘之意。彪即书责匡,匡原林叔父。林乃避地上党,耕种山阿。当时旱蝗,林独丰收;尽呼比邻,升斗分之。依故河间太守陈延壁。陈、冯姓,旧族冠冕。张杨利其妇女,贪其资货。林率其宗族,为之策谋。见围余日,卒全堡壁。并州刺史高幹表为骑都尉,林辞不受。」篇,“主上”解释为:指东汉献帝。幼冲:幼小。 原文 »
〔4〕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由是先主遂诣亮;凡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刘表长子琦,亦深器亮。表受后妻之言,爱少子琮,不悦于琦。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画。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未?”亮答曰:“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琦意感悟,阴规出计;会黄祖死,得出,遂为江夏太守。」篇,“主上”解释为:指汉献帝。蒙尘:天子在外流亡。当时汉献帝不在故都洛阳而被曹操安置在许县,所以这样说。 原文 »
〔5〕出自《容斋随笔》诸葛亮传中的「东晋将相」篇,“主上”解释为:指宋孝宗赵眘。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