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道德经》 » 目录 > 第27章 常善救人

第27章 常善救人原文解释

【原文】

善行无辙迹note-name:辙迹1辙迹:车子在泥土的路上走过,车轮辗过留下的痕迹。;善言无瑕(xiá)谪(zhé)note-name:瑕谪2瑕谪:瑕(xiá)谪(zhé),缺点,毛病。;善数不用筹策note-name:筹策3筹策:古代用竹制的计数的器具。;善闭无关楗note-name:关楗4关楗:关楗(jiàn),关锁门户的器具。(jiàn)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note-name:绳约5绳约:用绳子捆起来。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note-name:袭明6袭明:聪明不外露。袭,掩藏。。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note-name:资7资:借鉴。。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note-name:要妙8要妙:精深微妙。

阅读辅助提示: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

【翻译】

善于行走的#-666aa;,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说话的#-666aa;,不会在言语上留下任何破绽;善于计数的#-666aa;,不用筹码也能计算;善于闭守的人,没有门闩别人也无法把它打开;善于捆缚的人,不用绳结别人也无法解开。所以有道的人经常善于做到人尽其才,因而他眼里绝不会有无用的人;经常善于做到物尽其用,在他眼里绝不会有无用之物。这叫作内藏着的聪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如果不尊重善人的指导,不珍惜不善人的借鉴作用,即使自以为绝顶聪明,其实也是大糊涂。这实在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原文翻译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xiá)谪(zhé);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于行走的#-666aa;,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说话的#-666aa;,不会在言语上留下任何破绽;善于计数的#-666aa;,不用筹码也能计算;善于闭守的人,没有门闩别人也无法把它打开;善于捆缚的人,不用绳结别人也无法解开。所以有道的人经常善于做到人尽其才,因而他眼里绝不会有无用的人;经常善于做到物尽其用,在他眼里绝不会有无用之物。这叫作内藏着的聪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如果不尊重善人的指导,不珍惜不善人的借鉴作用,即使自以为绝顶聪明,其实也是大糊涂。这实在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原文注释】

〔1〕辙迹:车子在泥土的路上走过,车轮辗过留下的痕迹。

〔2〕瑕谪:瑕(xiá)谪(zhé),缺点,毛病。

〔3〕筹策:古代用竹制的计数的器具。

〔4〕关楗:关楗(jiàn),关锁门户的器具。

〔5〕绳约:用绳子捆起来。

〔6〕袭明:聪明不外露。袭,掩藏。

〔7〕:借鉴。

〔8〕要妙:精深微妙。»

扩展阅读

【解析】

这一章旨在讲一个“善”字,即完美。真正的善就是顺道而行。因此对有道之#-666aa;来说,天下没有可弃之物,也没有无用之#-666aa;。在本章中,老子提出了“五善”,即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这五善都是#-666ff;乎大道的,#-666aa;们只有达到上面所说的五善的境界,才能像庖丁解牛那样行动自如。

老子所说的“五善”,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第一种是善行。善于行动的人,绝不会留下任何对自己不利的迹象,这类人擅长把自己的行迹掩盖起来,以达到自己行动的目的。

第二种是善言。人们往往会因为说错一句话而被别人抓住不放,成为别人非议自己的把柄。所以,善言者不是每逢说话都能滔滔不绝的人,而是说话时都能说到点子上且不被人抓住把柄的人。

第三种是善数。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他们善于心算,不需要借助任何计算工具就能准确无误地把结果计算出来。人类可以默记无形的事物的发展运作和各种变化,并且能从各种变化中找出适#-666ff;自己生存的理想方式和状态。这种用心默识、默算的处世态度,正是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老子无为的处世哲学。

第四种是善闭。对于善于封闭的人来说,是不需要利用锁和闩的。我们这里所说的“封闭”,并不是平常所说的封闭自己不求更新的意思,而是为了避免同类残害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第五种是善结。什么是善结之人呢?就是不用绳索就能把人牢固地捆绑起来的人。老子在这里并不是单纯地阐发“善结”,而是用了比喻的手法,以善结借指对事物的掌控能力。怎样才能获得这种掌控能力呢?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依大道行事。

以上所举的“五善”正是老子#guoxue666-com;深智慧的具体反映,也是老子对自然无为思想的引申。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弃人”指的是因毫无用处而被抛弃的人。“弃物”指的是因毫无价值而被摒弃的事物。人无弃人,物无弃物,天下的善人与不善之人,善物与不善之物,都是有用处的。这就要求在圣人的智慧和理性的照耀与揭示之下,使人和物的善的本性展露出来。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这里的“善人”与“不善人”,指的不是善良的人和不善良的人。“善人”即能够认识大道并能遵循大道行事的人。“不善人”即不能顺从大道行事的人,一善者为师,恶者为资,一律加以善待,特别是对于不善的人,并不因其不善而鄙弃他,一方面要劝勉他,诱导他,即老子所说的“救”;另一方面,也为他成为善人提供借鉴。救是一种理性的活动,从根本上说,指的就是探索追求事物的本性并使之展露出来。而本性就是道性,就是道德。对于那些丧失了人的本性的人来说,探索追求自己的本性就是拯救自己的本性。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贵”意为珍视,尊重。“大迷”意为绝对的迷误与蒙昧状态。不尊重善人的教导,不注重不善之人的借鉴作用,看起来明智其实很愚昧,这实在是高深奥妙的道理。

自然事物的价值与人类的价值相似,完全取决于人类的发现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正不断地把自然事物的价值揭示出来。人们如何才能发现自己存在的真正意义与价值呢?这里需要一个前提,即人类都能用科学家的眼光看清自身存在的意义。当人类一旦发现自己存在的真正意义与价值时,就可以从一切耻辱的动机与行为中解放出来,并将自己投身到世界的活动中去,尽情地观赏这个无限奇妙的宇宙。

王弼《道德经注》

善行顺自然而行,不造不施,故物得至,而无辙迹也。善言顺物之性,不别不析,故无瑕谪可得其门也。善数因物之数,不假形也。善闭因物自然,不设不施,故不用关楗、绳约,而不可开解也。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因物之性,不以形制物也。

善于旅行的人顺应自然的变化而移动,不创造、不施加影响,所以运送的东西能够到达而没有车辙。善于讲话的人说话顺应事物的本性,不去区别、#-666dd;析它,所以也就没有犯错的机会。善于计算的人能够直接知道要计量的事物的数量,而不假借外物。善于锁门的人利用事物的自然形态,不设置、安装其他的东西,所以不用门闩、不用绳索也不会被解开。上面五者都是说,不创造、不施加影响,利用事物本身的性质,而不以事物的形态去限制事物性能的发挥。

圣人不立形名以检于物,不造进向以殊弃不肖。辅万物之自然而不为始,故曰“无弃人”也。不尚贤能,则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则民不为盗;不见可欲,则民心不乱。常使民心无欲无惑,则无弃人矣。举善以师不善,故谓之师矣。资,取也。

善人以善齐不善。不以善弃不善也,故不善人,善人之所取也。虽有其智,自任其智。不因物,于其道必失,故曰“虽智大迷”。

圣人不以外部形象和为事物定义善恶优劣的方式去约束事物,不用提倡进取、优秀来压制品行不好的。辅助万物以规律自然发展而不以自己的意志去开创,所以说这样就没有毫无用处的人了。不崇尚能人贤士,使民众不争名夺位;不视难得的奇珍异宝为贵重之物,使民众不去做偷盗的坏事;不让民众看见能引起欲望的东西,使民众之心不致混乱骚动。总是使百姓的内心没有欲望,没有困惑,就没有人为非作歹而被社会摒弃了。用善的来教导不善的,所以善的可以做不善者的老师。资是供人取用的资源。

善的人以善来整治、规范不善,而不以善来抵制、抛弃不善,所以不善的人是善人来取用的资源。虽然有智识,但是被过#-666dd;信赖了。不了解事物本身的性质,必然会与道相冲突,所以说虽然有智慧其实还很糊涂。

苏辙《老子解》

乘理而行,故无迹。时然后言,故言满天下无口过。万物之数,毕陈于前,不计而知,安用筹算?全德之人,其于万物如母之于子,虽纵之而不去。故无关而能闭,无绳而能约。彼方执策以计,设关以闭,持绳以结,其力之所及者少矣。圣人之于人,非特容之,又善救之,我不弃人,而人安得不归我乎?

善于旅行的人因为是靠自然规律的推动而不是依靠车马的机械性能,所以没有车辙。善于讲话的人看到了事物发生的必然性甚至是看到了事物发生才去言说,说什么都不会错。善于计算的人,万物的数据都明白地呈现在面前,不用计算就知道,哪里还用借助工具去计算呢?品德具足的人,他与万物的关系就像是母亲和孩子,虽然放它们离开都不会离去,所以根本不用锁来锁,也不用绳子来拴。别人用工具去计量,设置机关来锁门,用绳子来拴束,能够达到的效果很差。圣人对于别人,不仅能够宽容,又善于挽救,这样的人不抛弃别人,人们怎么可能不归顺于这样的人呢?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