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巇之术解读及案例 第2节
北宋中期以前,因为皇帝大度开明,谏官“未有知而不言,言而不行;亦未有言之不行而不争,争之不胜而不去者”,这在当时,对于防止朝政腐败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自己不被理解或被陷害时,有人退出纷争,有人则据理力争。历史经验证明,“以退让求和平则和平亡,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只有坚守原则,据理力争,才能赢得对手的尊重,实现平等对话与合作共赢。
5.陈平善谋,巧施离间
所谓抵巇,是在裂痕刚出现时,通过防御使其得以控制,若是不可弥补就通过破坏的手段,使其彻底瓦解,然后重新建立。这里提出了两种做法,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弥补,若是不能恢复原样,就加以改造另起炉灶。
堵塞小的缝隙,可以防患于未然。所谓缝隙,是指事物之中的缺点和疏漏。明察缝隙,可以窥察奸人,也可认清敌营中的隔阂,用离间计使缝隙变大,最终达到分化瓦解的目的。天下大乱时,就要靠“抵巇”取胜。
比如,美人计出自《六韬》:“养其乱臣以迷之,进美女淫声以惑之。”对于用军事行动难以征服的敌方,要使用“糖衣炮弹”,就可以在意志上打败敌方将帅,使其内部丧失战斗力,然后再行攻取。这与鬼谷子提出的“抵巇”法不谋而合,先找到对方主帅的“巇”,然后“抵而塞之”。统兵打仗敌我交锋,必须信任自己人,倘若心有怀疑,便给了敌人可乘之机。这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
楚汉相争时,陈平用离间计挑拨项羽与范增的关系。范增一心要为项羽消灭刘邦。项羽却生性多疑,对范增不再信任。当范增督促项羽速攻荥阳,并把鸿门宴上的事重提,谈及利害相关,说如果再让刘邦逃脱,将后悔不及。项羽听了大怒,说恐怕不等攻下荥阳,自己的命就会被人送掉。范增摸不着头脑,想到必是有人进谗,因而大声请求辞退,说自己年迈不能行事,掉头径出。项羽也不挽留。
至此,范增终于绝望,他一路东行,想自己一心为楚,却落了如此下场,不由气闷交加,寝食不安。年过七十的老人怎禁得起这样的打击,结果未到彭城,就背发恶疮而死。陈平利用了项羽的疑忌,巧施离间,使范增离开项羽。这正是《抵巇》篇所要求的:遇有缝隙,“时有可抵,则为之谋”。
古往今来,因多疑而酿成悲剧的不胜其数。因为多疑,导致判断乏力,进而偏听偏信。这就给了敌人可乘之机。或无中生有,巧进谗言;或推波助澜,挑起矛盾。如此一来,搅得人心涣散,内耗不已,危害不浅。由此可见,多疑小则害人,大可误国。了解以往,是为了把握今天。做人是这样,为官更应慎之。
6.革旧迎新,顺势而动
所谓抵巇,就是堵塞漏洞。鬼谷子将之引发为治国理政之道,论述国家存亡大事。“圣人见萌芽巇罅,则抵之以法。”并以三王五帝为例,阐明了“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的深刻道理。
“抵巇术”的运用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见势而动。革旧迎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荆轲不畏牺牲,刺杀秦王虽然被人称赞,然而换一个角度来说,荆轲的刺杀行动却是以阻止社会变革为目的,阻碍了社会进步,失败也有必然性。当时秦国攻灭燕赵,统一六国,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不是某个刺客的暗杀行动所能阻止的。
变革旧事物,发展新事物,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然后才能被理解和接受。古代圣王变革都是顺应天命、大公至正,没有阴谋可疑之事,天下看得清楚,无不信服。东汉马融说“虎变威德,折冲万里,望风而信”。可见“德”的重要性,推行变革时,若能做到德行天下,革道显明,自然云集响应,这样的变革前景当然美好。
周文王讨伐商纣王,就顺应了历史潮流,也符合民心向背,因此很多人纷纷投奔,连诸侯小国也来臣服,他们聚集到正义的麾下,为兴周灭商效力。这为武王伐纣,建立八百年周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然,社会变革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不能一蹴而就,更不是靠一股热情就能奏效的。它要考虑天时地利人和等众多因素。变革需要热情,更需要冷静;需要勇敢,更需要智谋。要立足稳健,不宜贸然行动。如果不该变革而贸然行动,就会引来凶险,甚至适得其反。若到了该变革的时候不变革,就会错失良机,贻误大事。
变革成功后,对成果的维护也很重要。历朝历代在经济与政治改革获得成功后,一再强调要稳定。变革前,主要的问题是变革;变革成功,主要的问题就在于守成,就是巩固胜利成果,持守正道,使百姓享受到变革的利益。
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顺应形势积极改革,才能打败对手获得市场占有率。反之,若一味固守传统,就会掐断财富的萌芽。“当此之时,能抵为右”,这可以看作是鬼谷子对人们的忠告。
7.韬光养晦,深隐以待
《抵巇》篇曰:“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意思是说,聚合离散是常见的事,天地万物必然会产生缝隙,不可不加以细察。
“道变,法亦变。”几千年来,中国的志士仁人常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
。什么时候该入世,建功立业,造福社会;什么时候该出世,藏身山林,韬光养晦?这要求人能审时度势。世上很多事,时机不到就不能强求,否则会弄巧成拙,甚至功亏一篑。有时候,时机未到但巧妙运作,促使形势变化发展,然后进而图之,也不失为一种谋略。
鬼谷子认为:“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意思是说,世道混乱无可救药就要“深隐以待时”,世道可以挽救,就要做事立功,广济天下。“深隐而待时”并非消极等待,而是砥砺自我,不断奋进,要有“韬光养晦”的决心。
树木经过剪裁才能成栋梁,个体自我约束才能发光芒。不怕有缺点,只怕看不见缺点。勤于耕耘,荒地会成良田。不然,良田也会荆棘丛生。创立事业,必在艰难困苦中磨炼心性,才能禁受冲击,挽狂澜于既倒。
战国时,孔子漂泊半生,未能施展抱负,晚年读《易》,韦编三绝,对“潜龙勿用”一语有精当论述,说:“潜龙比喻像龙一样有德有才而隐居的人。世俗改变不了他的节操,他也不追逐功名;隐遁于世不会忧伤绝望,不被承认也不苦闷。能实现抱负便入世行道,感到忧虑便出世隐遁。信念坚定从不动摇,这样的君子有潜龙的德性。”
“潜龙勿用”并非完全不用,只是说条件尚未成熟,不易盲动。古人反对盲目从政,因此,有志于政的人看到“大道可行”,就积极从政,为国家和民众效力。反之,就收敛言行,使自己隐藏起来,韬光养晦,保持节操。
孔明未遇刘备前,除了徐庶等好友,谁也不知他是一条“卧龙”。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一跃而风生水起,不但展示了雄才韬略,也成就了刘备的蜀汉政权,从而使天下三分,鼎足而立。
8.谨言慎行,以防小人
抵巇的运用,是抓住人的把柄,进行利用并施行计谋。鬼谷子认为不同的计谋在于不同的运用,用在好人手中,是积极的行为,用在坏人手中则会结出恶果。“抵巇”作为一种谋略,不只是圣人君子的招数,奸邪小人也会拿它当工具,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小人向来阴险而诡诈。有道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人际交往难免会碰到小人,如果发现对方不地道,就要多留个心眼,不要随意透露隐私,这是保护自己的有效方法。纵览古今,很多人不经意间被诱入圈套,弄得苦不堪言,甚至送掉性命。这些例子可以说数不胜数,触目惊心。小人没有什么才干,但为了权力却施行奸诈,损人利己,对这类人不可不防。唯有头脑清醒,判断客观,才能正确识人,知道谁是君子,谁是小人。对于奸佞小人,要远而避之。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