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巇之术解读及案例
世间万物都有自身的法则和规律,聚合离散各有内在原因。注重考察人们的言行,以观测其内心;反顾过去以预测将来,就会近情可见,远事可知。谈到事物间的征验,扬子《法言》中说:“君子之言,幽必有验乎明,远必有验乎近,大必有验乎小,微必有验乎著。无验而言之谓妄。”君子言说必须有所验证,不能验证而言说,称为虚妄。扬子提出“言必有验”的主张,其中“远必有验乎近”,这与鬼谷子在《抵巇》中所论大致相同。
1.注重细节,以谋大事
鬼谷子认为:“有近而不可见,远而可知。”为什么远处能看见而近处却看不见?因为近处的东西太平常,看多了就难以刺激视觉。生活中很多事都是如此,当人们形成了惯性思维,就会习以为常。而想成就大事的人,必须注重小节,从细微处做起。
古语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任何事物都要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但如果不注意修养自身,积善成德,也可能逐渐变坏。
周武王灭掉商朝自立为王,西戎派使臣送来一条名犬。召公担心武王痴迷于玩乐享受,就劝谏他。武王觉得不过是一条狗,没什么大不了。召公说:“贤君应该给百官做出表率,随时注意自己的德行,哪怕是小节也应注意。大德是由小德积累而来,就像用土去堆一座很高的山。山很快要堆成了,只差一筐土的高度。如果这时停止了,就不能成功,不是太可惜吗?贤明的君主,可不能犯这种错误!”武王听了召公的劝告,就专心治理朝政,终成一代贤君。
正如召公所说,越是干事业的人,越注意小节。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蚂蚁能使千里之堤毁于一旦。即使个人再强大,他身上任何一个弱点都能成为他人攻击的目标。
在别人能看到的时候,言行有节,这是容易的;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依然不改操守,注重小节,这就很难做到了。
真正的君子,做事不是为了虚名,而是为了坚持内心的信念。对自己诚实,有时比对他人诚实还要难。从一个人在处理小事的态度和做法,就能看出其能否成就大事。细节决定成败,小节影响大事。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正是这个意思。
2.以小见大,防患未然
抵巇者,防患于未然也,可以说是《抵巇》篇所论要旨。体现了“以小见大”的道理,古今中外成大事者,莫不察觉事物间的细微征兆,从小处做起。“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当危险的征兆出现时,圣人能够敏锐察知,根据事物间的变化之理进行具体分析,制定行之有效的谋略,利用秋毫之末,动摇泰山根基。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叫苦。”聪明的人能预察危机,愚蠢的人则视而不见。处理事情要从细微处着眼。小事不管,就会成大矛盾;大矛盾不调解,离失败也就不远。反之,要破坏某种事物,就要从小事入手,利用事端制造矛盾,从而达到目的。防微杜渐渐次预谋,这是古圣贤应付社会危机的方法,意思是危机刚露苗头时,就要采取方法解决问题,以防危机继续扩大。抵巇,本是指堵塞漏洞而言,又可引申为国家大事。比如,天下刚刚安定,需要休养生息。当然,休养生息不等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更要居安思危。危机往往蕴藏于平静之中,它的萌生,肯定有最初的诱因。防微杜渐,既适用于国,也适用于家。
若小节不修,言行不信,虽是小事也能酿成祸端。《周易》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一旦觉察到隐患萌生,就将之斩杀于摇篮之中,做到防微杜渐。
正如鬼谷子所说“圣人见萌芽峨罅,则抵之以法”。危机发生前,可以有效避免或减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市场如战场,有备制人,无备则制于人。商业经营,或抓住对手的疏漏,乘势攻击;或制造舆论,使客户转向自己;或收买人才,获取资料和情报。同时,自查缝隙,防微杜渐,使对方无可乘之机。这些都是运用“抵巇”的方式。
3.因势利导,扬长避短
春秋末年,晋国政局发生大变。旧贵族退出权势中心,逐步被赵、韩、魏、智、范、中行六家取代,形成异姓大夫专权的局面。六卿之间,围绕统治大权和土地分割,展开了激烈斗争,矛盾尖锐。
其中,赵家一度凌驾于众卿之上,但自“下宫之难”,便一蹶不振,直到赵简子继位。赵简子励精图治,把刑书铸在大铁鼎上,颁布了晋国第一部成文法典,获取了国内新兴势力的支持。
后来,赵简子升任为晋国正卿,执掌国政。赵简子善于收买人心,在他的封地里,耕种者可以多打粮食少交税。甚至对新开垦的土地免税,对边区的人民格外减税。这些政策吸引了大批移民来垦殖。
有一次,阳城胥渠求见赵简子,说自己得了重病,只有用白骡的肝脏做药引,才能治好病。赵简子听了,于是召来厨师杀死了心爱的白骡。不久,赵简子发兵攻打狄人。阳城胥渠和他的手下勇士,争先恐后冲锋陷阵,率先攻上城头,砍下了敌将的首级。
当时,鲁国的家臣阳虎专擅国政,后来被鲁定公讨伐,只好出逃在外,齐、宋等国不敢收留他。阳虎逃到了晋国,赵简子把他接到府中并任命为相。阳虎深为感动,始终不敢为乱,尽心尽力为赵简子效力,在灭范氏、中行氏的斗争中积极谋划出力,立下了大功。
赵简子通过杀骡救人这件事,表明了他对臣民的态度,赢得了人心的拥护。鬼谷子认为,万物都起于秋毫之末,当德政推行,奸邪小人就会被排斥,乃至于消灭。赵简子具有兼容人才的胸怀,提出了用人不拘一格、不论品行的思想。对于所用之人,认真了解其善恶是非,以及才干特长,使人尽其才。像阳虎这样善于窃夺权柄的人,也能得以重用,正是因为赵简子采取了因势利导、扬长避短的做法,使其不再继续为恶。对于个人发展来说,因势利导、审时度势是很重要的。有的人品性耿直,敢于直言,遇到不平时能挺身而出,但却不会审时度势,处处受挫。所以,审时度势反映了人的智力是否全面发展。智慧是人的理智程度,是人的洞察力、决策力、运筹力和前瞻性。拥有较高的素养,就能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4.巧妙周旋,据理力争
北宋前期的谏官制度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当时的谏官,可以说是天不怕地不怕,敢于抗颜进,据理力争,被称为“殿上虎”,连皇帝也畏惧几分,奈何不得。
有一天,宋太祖在园中用弹弓打鸟,一大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连忙召见,他所奏报的却是普通事。太祖大怒而责问,他回答说:“我以为这件事比打鸟要着急。”太祖大为恼怒,把他的牙齿打掉两颗,大臣拾起牙齿放入怀中。
太祖说:“你想告我吗?”大臣说:“我没有办法告你,但史官会记录这件事。”宋太祖因此为“偶有误失,史必书之”而言行谨慎。
有一个大臣立了功,按制度应该升官。但宋太祖不喜欢这个人,就不同意,宰相赵普却据理力争。太祖怒:“朕就是不升他的官,你能把我怎样?”赵普说:“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往今来都是这样,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并不是陛下一人的刑赏,怎么可以凭个人喜好而决定呢?”太祖怒到极点,起身走开,赵普在后边跟着他;太祖入宫,赵普立在宫门前,很久没有离去。
宋太宗时,寇准为员外郎,所奏请的事情违背了太宗的初衷,太宗拂袖起身,想退朝回宫,寇准却用手拉住宋太宗的衣角,请他坐下来,“决其事然后退”。寇准的行为,可谓胆大包天。因为忌惮谏官与自己针锋相对,使自己颜面扫地,下不来台,宋太宗曾央告宰相:“朕若有过,卿勿面从。”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