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箝术解读及经典案例 第2节
贤明的君主必能审时度势,从谏如流,刘邦具备了这两点,并用感情投资的方式,维系自己与大臣的关系,这也是张良等人甘愿效力的原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士为知己者死”等等,无一不是“感情效应”的体现。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心怀知遇之恩,尽心竭力辅佐。最后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诸葛亮的一生,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固然是他匡扶乱世之志,而刘备的善施恩德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感情投资不是收买人心的把戏,它包含着一些基本原则。只有让人们切实获益,才会得到真心拥护,并发自内心跟随。总之,要想留住人才,就必须善于感情投资。当今社会,感情投资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也是一切投资的最终境界。通过财物所投资的,也会无形中转化为感情投资。聪明的管理者给员工以恩惠,让员工有“大树底下好乘凉”的感觉,富有人情味的上司必能获得衷心拥戴,由此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去努力工作,为事业发展尽心尽力。
5.欲先取之,必先予之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将欲灭之,必先学之。”大意是想要夺取,必须给予。这句话流传至今,变成了“欲先取之,必先予之”。
简简单单的八个字,道出了亘古不变的处世哲学。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东西,必须先给予他想要的,这样得到的东西,心里才踏实。
先期付出的成果如何,直接关系到目标的实现。鬼谷子认为,首先接近对方,从他的喜好入手,就会获得好感和信任,然后采取行动,就能迅速收到效果。这是屡试不爽的方法。
一般而言,对利益的追逐是人们出来做事的目的,要想从他人那里获得利益,必须保持稳定的平衡关系。在利益问题上不能一头热,让对方一味付出,在付出前或付出后要有适当回报,不限于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感情上的。基于这种关系,就有了欲取先予的做事方法。当然,“欲取”的目标必须隐藏不露,在未露之前投其所好,先给对方点甜头,感动对方以后再提要求,就容易被接受。
人生是变化多端、难以预测的,采用“先予后取,以退为进”的谋略,不计当前利益,着重长远利益,吃小亏占大便宜,是为了更大的发展。对企业的发展来说,任何“单向忠诚”都是不存在的。企业需要信任知识型员工并合理适度的授权以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提升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
同样,企业若想从消费者身上获得利益,就要对消费者尽心服务,这是为了将来从他们身上得到更多。一个企业的售前服务,体现了其综合能力。予人方便,自己方便,把这种效能提高到购买产品前或使用产品前实现,是棋高一着的表现。
6.全身而退,当止则止
本篇提到的“缀而不失”,意思是说找到了好的平台,应该尽力施展才华,努力作出成绩。若是空逞口舌之能,就会有纸上谈兵的嫌疑。“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没有真才实学,只会讲形式来装点门面,这样的人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孙武向吴王进献《孙子兵法》十三篇,由此得到重用,被任命为大将。后来,孙武率兵“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为吴国霸业立下赫赫战功,赢得了“兵圣”的美名。
古代辅佐帝王的将相,有“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的精神,以此保持良好的君臣关系。一旦被君主重用,就要尽力作出贡献,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如此。“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大多数情况下,有才能的人作出成就,容易引起他人的嫉妒,甚至引起君主的猜忌。这时,就要学会权衡利弊,灵活运用飞箝术控制局势。当功名升到一定程度,就要停止进取,学会全身而退。否则容易遭到妒忌,也会受到君主的猜忌。如果当止不止,很可能会引火烧身。
战国时,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通过变法,秦国很快强盛起来,国库充盈,将士作战勇猛,威震六国。商鞅因变法有功,受封商地十五邑。在变法过程中,商鞅不畏权贵,执法如山,因此得罪了不少人,甚至太子也对商鞅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孝公驾崩后,太子继位,史称惠文王。有人诬陷商鞅谋反,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被抓回咸阳,受车裂之刑而死。商鞅尽管功劳很大,却因为得罪了太子而被处死,实在可悲可叹。
在社会上生存,岂能轻易安身立命?遇到危难时,要格外谨慎,但也不能不思进取。过分谨慎而不进取,易变为保守;过分进取而不谨慎,易变为冒进。两者之间权衡利弊,善加把握才能处理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