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箝术解读及经典案例
飞,指放纵言辞,纵横跌宕。箝,指钳制,挟持。飞箝,有纵横开阖之意,指用言辞来牵引对方,使其有所显露,由此考察其才识,决定是去是留。《飞箝》篇:“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材力,料气势,为之枢机。”做到知人善用,关键在于衡量其才识、能力,以作取舍。作为统治者而言,如果不能有效鉴识人才,哪怕身边人才济济,也会视而不见。识别人才,可用钱财、玉石、美女来试探,检验其是贪婪还是廉洁。
1.慧眼独具,鉴人有术
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曾两次向楚王献玉。他所献的玉石朴实无华,当时的楚厉王、楚武王有眼无珠,不识宝玉,还砍去了卞和的双足。楚文王即位后,召卞和进宫。这块玉石由此呈献,并被雕琢出来,称为“和氏璧”。
真正有才能的人,就像和氏璧一样,看上去平淡无奇,实则拥有珍贵的价值,只有被发现和任用,才能展现其才华和价值。人们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相马的故事说明,难得的是有一双慧眼,善于识人。治理国家需要人才,这关系国家的兴衰。墨子云:“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可见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一种资源,更是一种财富。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大都善于用人,唐太宗李世民便是如此。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所以重视选拔人才。他选人不论出身,只求任人唯贤,既有原秦王府的臣僚,也有政敌和出身低微的寒士。由于唐太宗能“拔人物不私于党”,以才取人,破格用人,所以太宗时人才济济,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等。人才的使用,促成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进而形成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纵观历史,因为用人不当而导致失败的事也有很多。北宋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变法。起初轰轰烈烈,最终却归于失败。失败的原因,除了社会、政治原因外,王安石识人不准,用人不当是原因之一。王安石的重要支持者与助手,多属于人品不正者,甚至有的进了《宋史》奸臣传。用一些人品不好、胸怀私心的人进行变法,再好的设想也得不到正确实施。
清代时曾国藩统帅湘军攻占南京,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挽回了清王朝的垂危之局,战功卓越。他之所以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便是重视人才的使用。他认为“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并说善于审视国运的人,“观贤者在位,则卜其将兴;见冗员浮杂,则知其将替”。将人才问题提到了关系国家兴亡的高度,把选拔、培养人才作为挽救统治危机的重要措施。
作为领导者,要想成功,必须善于发现人才,网罗人才,礼贤下士,并且大胆使用人才,因才授职,尽其所长。如果不善用才,即使人才多如过江之鲫,在实际中也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2.形势不利,保全自己
所谓立势以制事,必须察同异,别是非。处于险境时,面对强大的对手,不要鸡蛋碰石头,以硬对硬。有时候,无望的抗争不如默默等待。只有暂时屈从才能使形势朝有利的方向发展,这是趋利避害,保存自身。相反,不顾现实,盲目自大,只有死路一条。在敌强我弱、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保全实力、东山再起,这是一种计谋,是明智之举。
秦朝末年,刘邦先行入关,占领了秦都咸阳。按照先前项羽与各路义军的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喜不自禁,大家也欢呼雀跃,振臂响应。萧何却提醒刘邦不要轻信约定,而忘了强敌的存在。群雄争霸,实力最重要。项羽拥兵数十万,野心最大,如果贸然称王,他自然不服,其他群雄也不会相让。
这时,项羽的谋士范增摆下鸿门宴,以便借机除掉刘邦。刘邦带着随从,硬着头皮前去拜见项羽,赔礼道歉说:“我虽入关,但一切事务并不敢擅作主张,只等将军发落。将军勇猛无敌,天下敬仰,这是人心所向。”项羽听了很高兴,终于没有痛下杀手。
过了一会,刘邦借上厕所离开宴席,终于逃脱了大难。刘邦能够逃离虎口,靠的是屈从和恭维。通过恭维,使对方难以下手,以此来钳制对手。在弱肉强食的社会,强者尊贵,弱者低下,这是不争的事实。强者以其雄厚的实力做依托,一时的屈从与恭维会搅乱其戒备之心,麻痹其心智。
鬼谷子认为,用飞箝的方式对付他人,首先要审察、揣摩他的心意。探知对方的好恶后,当强则强,当弱则弱,便能进退从容,轻松实现目的。有时候,以弱者的身份与人交往,更能打动他人获取成功。靠示弱来保存自己,最后击败对手取得胜利,是妙用飞箝以牵制对手的方式之一。当然,以退为进,以弱制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耐心等待时机。
以“飞箝”的方法达成妥协,表面屈服对方,暗中伺机行事。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忍让一时,把眼前的灾祸消除,才能担起更大的责任。
3.运用计谋,收揽人心
在现实社会,无论政治、经济,还是军事、外交,掌握和运用“飞钳术”,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使用巧妙的言辞套住对方,以控制对方的言行,但要注意不要使对方察觉。先用“飞”的方法诱出对方爱好之所在,再用“钳”的方法控制住对方。比如,论辩时通过言语激怒对方,使其产生情绪变化,这也是一种计谋,也是一种手段。
所谓飞箝,就是通过言语以及策略来收服人心,使对方为我所用。正确运用可以纵横驰骋,建功立业。古往今来,许多人凭此身显一时,名垂青史。作为统治者而言,要心怀宽广有所包容,才能天下归心。统率他人要发挥自身的影响力,虚怀若谷既是重要的思想作风,也是一种谋略手段。“君子之德如风”,宽容大度必能感召部属,赢得尊敬。
鬼谷子认为:“用于人,则空往,而实来。”仅仅用语言赞美使对方打开心扉只是一方面,还要拿出诚意使对方感动。与人交往,诚信是重要的品德。以诚待人,以信取人,这也是传统美德。抛弃智计,推心置腹,便能使人信服。反之,用高压措施无法征服人心,终会徒劳无功。
用人制人巧使人,是一种计策,更是一门艺术。如能巧妙使用,必能呈现强大的功效。凡能掌握鬼谷子“飞钳”之术的人,必能掌握问题的实质,把握处理问题的度,从而做到该紧则紧,该松则松;该柔则柔,该刚则刚,使事物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4.欲成大业,善用人才
解决实际问题,要对他人多加宽容。这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体现了个人的修养和内涵。宽容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一种思想境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能容纳世界,才能得到世界。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有助于开启成功之门。
欲成大业,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是缺乏人才相助,或有人才而不能善加运用,必然难以成就事业。如何让各种人才为己所用,这是领导者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在《飞箝》篇中,鬼谷子认为以正确的方法控制人才,是使用人才的有效手段。
汉高祖刘邦曾是个地方小吏,甚至还有点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然而,他却能够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是因为有张良、萧何等人的辅佐。知人善任并能驾驭,方可成就大业。
刘邦善于使用人才,张良、萧何等人,甘愿受其驱使。韩信、陈平等曾是项羽部下,归附刘邦后都受到重用。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逐渐由劣势转为优势,于是领兵追击楚军,派人与韩信、彭越约定日期会师。到了约定日期,韩信、彭越的军队却没有到来。刘邦孤军深入,只好坚守壁垒。张良分析了当时形势,说:“楚军眼看要完了,韩信和彭越还没得到封地。两人功勋卓著,本应封王,如果允诺灭楚后封王,他们必定前来助战。这样,几路大军联合,消灭楚军就易如反掌了。”刘邦依计而行,韩信、彭越很快出兵,几路大军会师垓下,十面埋伏消灭了项羽残部,逼得项羽自杀。刘邦终于登上了皇帝宝座。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