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篇解读及经典案例 第2节
其后四十余年,秦始皇才制定并逐步实施了吞灭六国的大计。远交齐、楚,先攻韩、魏,然后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随后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消灭了。秦始皇征战十年,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远交近攻”之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到了汉代,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对于在何地建都一度犹豫不决。大臣们多倾向于建都洛阳。齐人娄敬路过洛阳,觐见刘邦。
娄敬问:“陛下建都洛阳,莫非要跟周朝比兴盛吗?”刘邦说:“是的。”娄敬说:“周朝建都洛阳,是靠德政感召人民,而放弃了险要地形。周朝鼎盛时,四方归附万民臣服,衰败后就不能控制天下,不是恩德太少,而是形势太弱。”刘邦听了连连点头,娄敬又说:“陛下起兵以来,连年征战横尸遍野,比不上西周兴盛时的恩德,而秦地有高山被覆,黄河环绕,四面边塞可作坚固的防线,即使危机出现,尚有百万雄兵可备一战。借着秦国的底子,再加上肥沃的土地,可以说是形势险要、物产丰饶。如果陛下入关建都,控制秦国原有的地区,就是掐住了天下的咽喉。”听了娄敬的话,汉高祖觉得很有道理。后来,张良等人也阐明了入关建都的利处,打消了高祖的疑虑。建都关中后,高祖感慨:“最早主张建都在秦地的是娄敬啊。”于是赐娄敬改姓刘,给他加官晋爵。
那些主张建都洛阳的大臣,为了一己私利,缺乏战略眼光,将国家安危和兴衰放在一边。而娄敬从高处出发,提出定都关中,不仅具有远见卓识,而且直言敢谏,这才是“建万世之安”的国之大计。
现代社会的企业经营,具有眼光的领导者在决策时,无不注重考虑整体战略。站得高,看得远。世事本就如此,要想成功就要更上层楼,拥有独到的眼光才能俯视众生。
5.将计就计,奇正互用
决策时要明暗结合,阴阳互通。这样,采用的方法就会随之变化多端。决策高明的人深谙其理,在实际运用中善于变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原则作出正确判断,同时考虑利害关系、接受能力、感情因素等各因素,施展心机,因人而断因事而断,因目标而断,从而作出正确决断。
以统军打仗为例,遇到的对手不同,周边环境也不断变化,所以要根据对象改变战术和策略。当然,变化要建立在对人情、形势的深透了解基础之上。唐代李靖就善于用兵,长于奇正之变。
李靖少年时胸怀大志,苦读兵书。但前半生并不顺遂,李渊在太原起兵时,李靖曾向隋朝告变,李渊对此铭记在心。后来李靖投唐,李渊要杀他,李世民惜才,保住了他。此后,李靖一直没有施展的机会,直到统一战争最后,他带兵征萧铣初露峥嵘;唐朝建立后,他深入大漠剿灭东突厥主力,为唐朝除去心腹大患;花甲之年,再披战袍,征战高原大非川,灭掉吐谷浑,打通河西走廊,功名卓著。李靖用兵,一是通,二是奇。所谓通,就是敌变我变,充分了解人情、环境、形势,不断调整策略;所谓奇,是奇正互倚,在常规的基础上,运用计谋出奇制胜。
李靖强调,奇正要互用。要先用正兵,后用奇兵。正奇的理解有多种:车步兵为正,骑兵为奇;先头部队为正,后援伏兵为奇,等等。在打败突厥的战争中,李靖的奇兵思想体现最充分。突厥是唐初的劲敌。李渊起兵时曾向突厥称臣,唐太宗也受过突厥不少气,只是实力悬殊,隐忍不发。贞观四年,唐太宗觉得时机成熟,向突厥进攻,军队统由李靖节制。打突厥不同于讨东南,突厥全是骑兵,进攻凶猛,转移迅速,加上大漠战线长,气候恶劣,补给困难。但敌人也有弱点,就是孤军作战又缺乏防备。于是李靖决定出奇制胜,以快打快。他挑选三千精骑,疾驰二百多里,直逼敌人巢穴定襄,出现在城南山岭上。
突厥颉利可汗没想到唐军行动会这么快,李靖的奇谋不在攻地而在攻心,让突厥从内心感到震惊和恐惧。还未接战,就有突厥兵投降,颉利可汗不战而逃。在大非川之战中,李靖也是以奇制胜奇兵,就是在敌人预料不到的时候,在突然的时间和突然的地点出现。有时,奇兵靠的是速度,奇兵靠的是意志、耐力。运用奇正之变原则要建立在通晓人情、形势的各种变化的基础上,对局势要作出准确的判断。
很多时候,对敌人的心理要准确把握,对己方的真实意图也要参透。伟大的事业往往玄关重重,有时不能说破,要不断认真体察才能把握全局。李靖能够把握时机,作出切合实际的决断,是因为注意观察事物的内外条件,注重实际和环境的结合。他的智慧善谋,奇诡用兵的确让人景仰。
6.以硬对硬,决不手软
在事情发展的危急关头,要以硬对硬做到绝不手软,这是本篇所阐述的重要观点,表明了采取果断策略的必要性。
唐朝中期,皇后武则天通过各种手段,当上了皇帝,她排斥异己诛杀大臣,甚至连亲生儿女也敢杀敢罚,对于亲信则往往提拔重用。面对武则天的强硬手段,李氏皇族显得软弱退让,毫无反抗的勇气和决心。武则天的儿子李显、李旦,更是懦弱柔顺,即使登上皇位,也甘愿让出皇权由武则天执掌。一批效忠于李唐的大臣,虽有敢说敢为的人,然而独木难支。这样,武则天以硬对软为所欲为,坐在女皇位上,一坐就是十多年。
后来,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强硬派,决定用武力逼迫武则天让位给太子李显,恢复李姓天下。张柬之沉稳有谋果断敢行,这时他已八十有余,却雄心勃勃。他推荐杨元琰为御林军将军,控制京城军权。同时控制要害部门,伺机起事。当武则天生重病时,张柬之以为时机已至,不能再缓,于是把桓彦范等安插在御林军中当将军,直接控制皇宫禁军。
诸事安排停当,张柬之率御林军五百余人,直入玄武门,派人从东宫找来太子李显,直奔武则天的长生殿。武则天料知有变,支撑身子大声呵斥:“何人胆敢作乱?”张柬之带着太子拥兵来到床前,道:“张易之、张昌宗谋反,臣等奉太子令,入诛二逆,恐致漏泄,故不敢与闻……”武则天对太子怒目而吼:“汝敢为此么?但二子既诛,可速还东宫!”
张柬之大声道:“太子不可再返东宫,昔日天皇唐高宗以爱子托给陛下,现太子年齿已长,天意人心,久归太子,臣等不忘太宗、天皇厚恩,故奉太子诛贼,愿陛下传位太子,上顺天心下孚民望。”
武则天虽然不甘心退位,但看到对手如此强硬,大有不成功便成仁之势,只好答应了张柬之的请求。第二天,张柬之等人把异己分子或捕或杀,干净利落消除后患,然后让太平公主找武则天,劝其传位。不多时,唐中宗李显复位,掌握了国政。显然,对于像武则天这样敢作敢为,尤其是以强硬手段控制朝政的人,如果采用软弱退让的手法,只能使其更加强硬。
在这场争取皇位的权力斗争中,以张柬之为首的太子派,一改妥协忍让的做法,果断用强决不手软,从而恢复了李唐王朝的统治。可以说,在这场政治权力争逐中,张柬之等人“以硬对硬,绝不手软”的做法是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