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篇解读及经典案例
本篇是鬼谷子谋略的重要内容。所谓决,是指决断,即通过对古今事物的分析,作出合理判断,以解决疑惑。可以说,决是成事的根基。《决篇》:“度以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这句话的意思:解决实际问题,如果不能准确作出决断,可以参照现今的形势条件和历史经验,来验证将来,如果能够实施就迅速作出决断。
1.权衡利弊,能谋善断
对个人来说,犹豫不决、优柔寡断是一个大敌。因为很多美好的想法都会在犹疑中湮灭。要知道,决断能控制行动,只要敢于决断,才能不断走向成功。因此,鬼谷子所说的“决断”是谋事者必备的一种品质,它是气魄,是智慧,是铸造卓越的精神根源。
决断贵在于心。凡决断者必在于心。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这是说“心”是身体的主宰,是精神的领导,决定人的情绪和意志。内心奔发或涌动热情的火焰,就会积极思考,缜密谋划,不懈追求,做事也易于成功。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又说,“兵强于心而不强于力。”这些都说明了内心力量的强大。具有良好的内心主宰,就能激发奋斗的热情,从而在自信中敢谋善断。
决断是成就事业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决断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尤其是重大决断,一旦失误便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是灭顶之灾。“谋”是在遇到事情时多方权衡利弊;“断”是根据实际情况和权衡利弊后作出最终决定。谋与断是一个有机整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世事如棋局,当只有一条路时,就别无选择走下去;当处于十字路口或者三岔路口,就要选择最合适的路。如何选择,关系到今后的人生,这是生存的考验。鬼谷子告诫我们,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凡为人决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恶其有患,善至于诱也,终无惑偏。”
现代企业的经营,需要应对繁多的信息和各种复杂的局面,领导者要经常作出决断。决策正确,就会获得良好效益,蓬勃发展;决断失误,就可能带来损失,前景一片黯淡。所以在决断前,不可不三思而后行。
2.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俗话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意思是说,遇到事情时应该果断的时候就要果断,不能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否则就会因此受到祸乱。这是鬼谷子《决篇》的重要思想。鸿门宴的故事很好诠释了这一点。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势力纷纷起义。刘邦和项羽是其中实力较大的两支队伍。当时,刘邦兵力不如项羽,但是先攻破了咸阳。项羽听后大怒,派当阳君击关。项羽进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刘邦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让士兵饱餐一顿,准备攻打刘邦。眼看一场恶战在即。
刘邦得知后大吃一惊,就用笼络感情的手段说服了项羽阵营中的项伯,并约为亲家。项伯答应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到鸿门赴宴,前去答谢项羽。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所以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可是项羽却犹豫未决,默然不应。
于是范增让项庄舞剑助兴,寻机击杀刘邦。项伯为了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护住了刘邦。危急关头,樊哙带剑拥盾闯进来,怒视项羽。项羽见此人勇猛不凡,就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是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樊哙立饮而下。项羽又让人赐肉,樊哙吃了肉,又喝了酒,说:“臣死且不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并乘机为刘邦说了许多好话,说得项羽无言以对。
张良感到情况不妙,示意刘邦,趁上厕所的机会一走了之。之后,张良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饮酒,无法前来道别,现向大王献上白璧一双,并向大将军献上玉斗一双。”不知深浅的项羽收下了白壁,范增则气得拔出剑,将玉斗砸得粉碎。这是鸿门宴的故事。
鸿门宴上,项羽优柔寡断放走了刘邦,最终兵败乌江,自刎身亡。这个故事告诫我们:作为君主或领导者,遇到事情时要当断则断,不能优柔寡断,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反受其乱。
3.把握时机,毫不犹豫
机会总是稍纵即逝的,犹豫不决是成功的大忌。要想决策英明,就要胆大心细抓住机会。鬼谷子在《决篇》中说:“于是度以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诚然如此,能够把握时机,作出决断是一种重要的人格素养。勇敢果断会让人觉得可靠,优柔寡断则容易丧失信任。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机会要思维敏捷,手法迅疾,这是果断决策的能力。在军事上更是如此,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容不得半点犹豫。
世上的事,令人迷惑难解的甚多,而决断的目的正是解除疑惑。人们总是喜欢有利的事物,厌恶有害的事物。所以决断需要反复诱导,得其真情,然后作出决断。鬼谷子云:“凡决物必托于疑者。善用其福,恶其有患;善至于诱也,终无惑偏。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
意思是说要根据事物的变化来制定出相应策略。
尽管有时候,作出决断是痛苦的,但该果断时就要果断,这是决策时应该遵守的原则。鬼谷子强调“决”的重要性,他认为“决”是“万事之本”,治乱、成败、祸福等都与此有关。决断正确就会成功,决断错误就会失败。决断要及时,如果当断不断,就会反受其乱。
三国时,魏国大将曹爽率领军队攻打蜀国,穿过骆谷来到兴势山前,发现蜀将已占据有利地形,如不迅速撤回就可能会全军覆没。于是,曹爽果断下令撤退。魏军撤退途中,发现蜀军正在堵截曹军后路。曹爽率军从小路躲过堵截,才安全撤回。
临危不惧是一种勇气,更体现了必胜的决心和意志。作为三军统帅,光有勇气是不够的,还要有统筹全局的能力。在危急时能够果断决断,方显英雄本色;在变化莫测的形势下,能够稳定人心、激发斗志,同样是善于决断的一种表现。
古今时势不同,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能照搬先贤之法。东汉荀悦认为,决定胜负的因素有三点:一是形,二是势,三是情。所谓形,指得与失的大体趋向;所谓势,指面临情况时灵活应付和对进退随机应变的形势;所谓情,指精神状态,意志或坚定或懈怠。所以,对待事物要看到它的变化内容和趋势,随时根据事物的变化来调整策略。当然,面对新事物的时候,我们不能事先都考虑周全,而应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制订策略的关键所在。
无论圣人贤哲,或愚夫愚妇,无不有疑惑难解之事。有了疑问就应该有所决断。决断之法,本篇论述颇为精当。
武王伐纣,卜筮以定犹疑,占曰:“大凶。”姜太公推翻龟壳兽骨说:“枯骨死草,何能知吉凶乎?”由此发兵伐纣,一举成功。可见,决疑需要勇气,需要智慧,头脑清醒才能准确判断形势。
4.战略决策,高瞻远瞩
一般来说,社会组织或团体,都会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这是战略性问题。鬼谷子在《决篇》中列举了“阳德、阴贼、信诚、敝匿、平素”五种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发展步骤。制定决策实施行动,都要服务于这个整体战略。因此,要用战略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战略的思想考虑问题,用战略的目的指导实践。历史证明,决策时能否着眼于整体利益是获得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战国末期,群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襄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这一年,秦昭襄王想先兴兵伐齐,谋士范雎献上“远交近攻”之策,他认为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远,攻打齐国,军队要经过韩、魏。军队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也无法占有齐国全境。不如先攻打邻近韩、魏,逐步推进。秦昭襄王采纳了范雎的意见,推行“远交近攻”之策,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