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言解读及经典案例 第2节
不善授权,终将累及自我。作为统治者,不仅要能识人辨人,更要能够知人善用,因才授职。如果不能合理安排,而是事事亲临,难免分身乏术,穷于应付。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受到后人敬仰,但他“事必躬亲”的方法,也遭到批评。“事无巨细,必躬亲之”,什么事都亲自处理,忙得没日没夜。司马懿听说后,断言:“亮将死矣。”不久,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
选贤任能适当授权,以众智为己智,以众力为己力,才是真正的智慧。既不用事必躬亲,又不脱离民众。汉高祖刘邦总结经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可以说是驾驭臣下的典范。善于任用刚健能为的大臣,辅助自己君临天下,正是其明智之处。对于人才的运用,做到委以重任的同时,又要适当加以控制。从传统文化来看,个人如果拥有了权力,假如道德修为较低,制度上又缺乏监督和管理,那就很容易堕落成为危害国家和民众的“硕鼠”。这是值得注意和警惕的。
5.民心向背,至关重要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作为身居高层的统治者,只有深入了解民生疾苦,才能管理好国家,获得广泛支持。鬼谷子在本篇说:“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君主要把握天、地、人三才之道,以及四方上下、左右前后的情况,多向圣贤询问,遇到事情就不会迷惑。以上所讲指君主要广泛吸取意见,关心民生疾苦。治理国家在于民心,能够顺应民心,得到民众扶持,就能维持稳定,这也是本篇的重要观点。
孟子说:“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由此可见,民众的力量不可忽视。秦始皇吞并六国一统海内,建立了强大的帝国。但他推行严刑峻法大兴徭役,很快失去了人心。秦二世胡亥更是昏庸暴虐,不仅杀死了兄长扶苏,还采用赵高的建议,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了大批功臣。受到牵连而被杀的人不计其数,全国处于极端恐怖氛围。朝廷混乱官员营私,百姓更是水深火热。仅仅三年,秦王朝便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所推翻。
司马迁评价秦朝灭亡的历史,说:“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如果统治者不施仁义,只用强权压制臣民,造成人人自危的局面,就会引发民众的铤而走险。可见,凭借手中的权力和地位嚣张一时,结局往往不会很光彩。就是有权有势如君主,也并不是天下的主宰,真正的主宰是民心向背。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把人民与统治者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纵观古今,每个王朝的建立和颠覆,都验证了人民群众在历史潮流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6.赏罚分明,公平公正
对于统治者来说,只有做到取信于民赏罚分明,才能维持良好的社会风气。“用赏贵信,用刑贵正。赏赐贵信,必验于耳目之所见闻;其所不见闻者,莫不暗化矣。”鬼谷子认为,赏与罚关键在于“信”与“正”。有功不赏,人民就会消极处事,不思进取;有过不罚,人民就会放纵行为,任意懒散。
战国时的商鞅变法,从立木树信开始。商鞅将要推出新的法令,担心民众不信服,于是在城墙南门放了一根木头,声称若是有人把它搬到北门去就赏十金。一开始,大家都不相信,没人去动手。商鞅便将赏金增加到五十金。就有人将木头扛到了北门,结果获得重赏。由此得到了人们的信任。于是,商鞅下令颁布法令。
新的法令颁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商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是因为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对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百姓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逐步走向富强,人们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社会风气焕然一新。商鞅变法为秦始皇“扫六合、四海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赏罚分明才能公平公正。规矩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保障。刑罚的制定要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太严格就会不利实施,太松泛则会遭到忽视。
有时候,赏不仅是论功行赏。特殊情况下,为了鼓舞士气,即使无功也要行赏。罚的原则是有过必罚。通过道德感化、说服教育解决不了的,就要给予惩罚,做到惩教结合,双管齐下,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因此,统治者管理国家,不要一味用柔,否则就会优柔寡断。法律无情,不管是谁,只要犯了法,就没必要讲情面。
现实生活中,经常有一些“以权凌法”的人。他们认为自己有了点权利和地位,就凌驾于法律之上,恣意妄为。这些人不受到惩处,社会风气很难根本好转。所以,赏罚的原则是:有功就赏,有罪就罚;执法严明,宽严相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