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鬼谷子》 » 符言 > 符言解读及经典案例

符言解读及经典案例

作为领导者要善于视、听、思。《符言》曰:“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辐凑并进,则明不可塞。”用天下人的目、耳、心去看,去听,去思考,才能明察一切,不被蒙蔽。

1.明辨是非,不听谗言

汉武帝去世时,汉昭帝不过八岁。武帝把他托付给霍光和丞相田千秋、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车骑将军金日禅等大臣。其中,霍光是大司马、大将军,掌握朝廷大权,威望日高,但他为人耿直,做事不讲情面,得罪了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当时燕王刘旦想做皇帝,也对霍光不满,就联络宗室刘长、刘泽及大臣上官桀、桑弘羊,想设计除掉霍光。

于是,上官桀伪造了一封刘旦的书信,派人冒充刘旦的使者,把信送到汉昭帝手里。信上写道:“大将军霍光检阅羽林军,擅摆皇上专用的仪仗,吃皇上享用的饭菜,不守法度耀武扬威。不经皇上批准,擅往大将军府增调武官,简直是独断专行,没把皇上放在眼里!我担心他有阴谋,对皇上不利。我愿辞去王位,到宫里保卫皇上,提防奸臣作乱。”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做好准备,只等汉昭帝一声令下,就把霍光逮起来。谁知昭帝却没有动静。

第二天清早,霍光上朝,听说了这件事,就在偏殿中等候发落。汉昭帝不见霍光,问:“大将军在哪儿?”上官桀答:“大将军因为被汉王告发,不敢进来。”霍光进去,摘掉帽子磕头请罪。汉昭帝说:“大将军只管戴上帽子。我知道那封信是假的,你没有罪。”霍光又高兴又纳闷,问:“皇上怎么知道的?”汉昭帝说:“大将军检阅羽林军是最近的事,增调校尉也不过十天,汉王远在北方,怎能这么快就知道?再说,将军如果要作乱,也不必依靠校尉?”

后来,上官桀等人又在汉昭帝面前说霍光的坏话,汉昭帝大怒,说:“大将军是位忠臣,先帝嘱咐他辅佐我,谁敢再诬蔑大将军,我就办谁的罪!”上官桀他们看这办法行不通,就商量着让盖长公主出面请霍光喝酒,准备埋伏士兵把霍光杀死,然后废掉汉昭帝,立燕王刘旦为帝。阴谋还没来得及施行,就被汉昭帝和霍光发觉了。上官桀一伙被杀,燕王刘旦也因此自杀。

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听他人谗言和诽谤之辞,是消除猜疑的重要表现。汉昭帝能够利用情报,精于分析,冷静思考,明辨是非,使陷害霍光的阴谋最终没有得逞。

2.因势制宜,国泰民安

四季轮回,万物消长。事物的发生、发展是有规律的,要想做好事情,就要遵循客观规律。“因其政之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作为君主,要做到安详从容、公正沉稳,既会怀柔又能节制,才可以面对天下纷争,保守君位,以防颠覆。这就是鬼谷子在本篇所说:“安徐正静,其被节无不柔。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

光武帝刘秀在位时,鉴于连年战乱,于是采取了轻徭薄税,兴修水利,惩治贪腐,精兵简政等一系列措施,使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缓和了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尤其在对西域的政策上得到了体现。

汉武帝时,曾几次大举征讨西域,虽压制了匈奴,但劳民伤财,引起了很多矛盾,得不偿失。因此,光武帝改变了征讨西域的政策,不再过问西域之事。甚至关闭了玉门关,拒绝西域各国使节进入。

建武二十一年,西域鄯善、东师等国派使臣到洛阳朝见,并遣子入汉做人质,希望附属汉朝。群臣认为,西域各国自前汉就已归附中原,因王莽篡位时国内大乱,使匈奴乘隙以武力征服各国,今汉室中兴,各国愿意归附,理应答应他们的请求。但光武帝认为,国内初定,民国贫弱,如答应各国请求,与匈奴的大战将不可避免,势必付出巨大代价。因此,光武帝拒绝各国附属的请求,好言抚慰,归还礼物和人质,送上厚礼,派人护送他们出玉门关。

建武二十七年,功臣朗陵侯臧官、扬虚侯马武上书说,请乘匈奴分裂之际发兵击灭之,以立“万世刻石之功”。光武帝说:“常胜之家,难以虑敌,吾方思之。”众将又请出征匈奴,光武帝下诏:“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不如息民。”

由于实行了与民休养的措施,阶级矛盾逐渐缓和,社会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并发展,民众安居乐业,全国呈现出了新气象,这就是“光武中兴”的初期局面。

后来,北匈奴见汉朝日渐强大,怕威胁到自己,就主动遣使通好,进贡马匹、皮衣,乞求和亲并请求传授汉朝音乐,还要率西域各国使节进贡朝见。光武帝依据安抚笼络的原则,采纳班彪的建议。这样,汉朝边境安定,百姓得以休养,国力得以恢复。

3.胸怀宽广,善结人缘

《符言》篇讲述了九条立身行事的原则,即主位、主明、主德、主赏、主问、主因、主周、主恭、主名。大旨是君主须宽刑简政,正静不争,暗中注意权谋机变,广罗党羽耳目,以待天下之变。其中要求君主讲究诚信是重要一条。所谓诚信,就是说到做到。假如实际行动与言辞不一致,则难以获得他人的信任。

这其实是“循名而为实”的谋略思想,如何正确把握名分呢?鬼谷子告诫我们,“循名而为实,安而完。名实相生,反相为情。

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

只有提高修养,保持正直从容,才能善结人缘。在事情的发展中,人缘好坏可能是成败的重要因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事业上就会获得更多帮助,进一步走向成功。

如何建立人际关系呢?要多和人接触,善结人缘,建立“诚信”的印象,以谦虚的态度与人交往。换句话说,人要去求生意比较难,生意主动跑来找你,就容易做成。自己节俭对人慷慨,讲信用够朋友,就会拥有更多机会。

身为君主,应当虚心静意,行德不争,广结盟友,以待天下之乱。做到了内心虚静,就能以静制动,选贤任能。明主当位,则如日月照临,光耀天下。《符言》是鬼谷子智慧的体现,也是君王治理天下的重要谋略。其中重要的方法是得饶人处且饶人。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何必不忘对方的过失,使自己成为心灵的囚徒?纵观古今,优秀的政治家,都是因为大度能容,才使天下归心,身边聚集了一批文武人才,从而成就了千秋霸业。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能谅解对方的错误,以宽广的胸怀待人,必能赢取肝胆之心。

4.伯乐相马,选贤任能

人们常说“知识就是财富”。在所有的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一种资源。作为统治者,如果能做到“人尽其才”,那么事业就有希望。但人力资源的整合,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如何进行人事安排呢?鬼谷子认为:“君因其政所以求,因而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赏之。”

春秋时伯乐相马的故事值得借鉴。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拥有真才实学的人,生活在社会底层难以得到赏识和重用。这些人像千里马一样,需要发现和举荐,不然就会“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作为举荐他人的伯乐,说话做事要凭良心,实事求是。有才的人被任用,不仅是一人之幸,更是国家社稷之幸。相反,如果用人不当,则是国家的不幸。君王任用人才唯有善始善终,国家民众才能深受其益。

比如,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了曾经辅佐过公子纠的管仲为相,并尊之为“仲父”。受到重用的管仲,帮助齐桓公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因地制宜,发展农商,使齐国逐渐富强起来,为称霸诸侯奠定了基础。管仲认为,君主要创建霸业,首先要能识贤、用贤,防止小人的蛊惑。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