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观止》 » 司马迁 > 五帝本纪赞

五帝本纪赞原文解释

【原文】

太史公note-name:太史公1太史公:司马迁自称。曰:学者多称五帝,note-name:尚2尚:久远。矣。然《尚书 》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note-name:雅驯3雅驯:正确可信。,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峒note-name:空峒4空峒:山名,在今甘肃平凉西。,北过涿鹿note-name:涿鹿5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东南。,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 》、《国语 》,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note-name:顾弟6顾弟:只是。弟,通“第”。弗深考,其所表note-name:见7见:通“现”。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note-name:轶8轶:通“佚”,散失。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阅读辅助提示: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

【翻译】

太史公说:读书的#-666aa;常称道五帝,由来已久了。但是,《尚书》只记载了尧以后的事情,诸子百家虽然都提到了黄帝,但他们的记述往往并不准确,文辞也不优美,所以士大夫们很难说清楚。孔子传下来的《宰予问五帝德》和《帝系姓》,儒生中有#-666aa;(认为并非出自圣#-666aa;之手而)不加传习。我曾经西到空峒山,北过涿鹿山,东至大海,南渡长江和淮河,所到之处,年长的人往往都各自称说是黄帝、尧、舜曾经所到之处,但这些地方的风俗教化原本彼此不同。总的来说,那些不背离古代文字记录的说法比较接近史实。我看《春秋》、《国语》,它们对《五帝德》和《帝系姓》的阐发是很明白的,只不过儒生们没有深入考察罢了,那《五帝德》和《帝系姓》中反映的情况其实都是真实的。《尚书》早就残缺不全了,可是它所散失的内容常常能在其他著作中见到。除非是好学深思,从内心领悟了书中的意思,(否则)这些书中的内容本来就难以对见识浅薄、孤陋寡闻的人说清楚。我把五帝的资料综#-666ff;起来,加以论定编排,选择其中记载最为正确可信的内容,写成《五帝本纪》,作为全书的开头。

原文翻译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 》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 》、《国语 》,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太史公说:读书的#-666aa;常称道五帝,由来已久了。但是,《尚书》只记载了尧以后的事情,诸子百家虽然都提到了黄帝,但他们的记述往往并不准确,文辞也不优美,所以士大夫们很难说清楚。孔子传下来的《宰予问五帝德》和《帝系姓》,儒生中有#-666aa;(认为并非出自圣#-666aa;之手而)不加传习。我曾经西到空峒山,北过涿鹿山,东至大海,南渡长江和淮河,所到之处,年长的人往往都各自称说是黄帝、尧、舜曾经所到之处,但这些地方的风俗教化原本彼此不同。总的来说,那些不背离古代文字记录的说法比较接近史实。我看《春秋》、《国语》,它们对《五帝德》和《帝系姓》的阐发是很明白的,只不过儒生们没有深入考察罢了,那《五帝德》和《帝系姓》中反映的情况其实都是真实的。《尚书》早就残缺不全了,可是它所散失的内容常常能在其他著作中见到。除非是好学深思,从内心领悟了书中的意思,(否则)这些书中的内容本来就难以对见识浅薄、孤陋寡闻的人说清楚。我把五帝的资料综#-666ff;起来,加以论定编排,选择其中记载最为正确可信的内容,写成《五帝本纪》,作为全书的开头。

【原文注释】

〔1〕太史公:司马迁自称。»

〔2〕:久远。

〔3〕雅驯:正确可信。

〔4〕空峒:山名,在今甘肃平凉西。

〔5〕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东南。

〔6〕顾弟:只是。弟,通“第”。

〔7〕:通“现”。

〔8〕:通“佚”,散失。

扩展阅读

【题解】

此文是《史记·五帝本纪》的赞语,主要是对前#-666aa;所写的有关五帝文献记录的评论,同时还说明了自己写《五帝本纪》的资料来源。

【解读】

文章刚上来便总起一笔,说以前的学者所写的五帝多“不雅驯”,其意在于阐明《五帝本纪》的缘由和动机,即写一篇“雅驯”的《五帝本纪》。“雅驯”一词是文章的精髓所在。举孔子《宰予问五帝德》和《帝系姓》未能传于后世的例子,一方面说明关于五帝的记载很有限,另一方面表现了司马迁四处游历、科学求证的精#-666nn;

此文仅仅二百余字,却有多处转折,承接之妙,音节之古,结构之精,让#-666aa;回味无穷。通篇用大开#-666ff;,往复回环,文笔文心,都堪称妙绝。

清代浦起龙《古文眉诠》中点评这篇文章时说:“《尚书》断自唐、虞,二典俱在也。其前三帝,散见群书,文多不经矣。于首简之端,采杂家之说,责之不可不审,舍孔子其奚从焉?若《春秋》、《国语》所述,虽非手定,犹自其门弟子传之。好学深思之士,所亟取也。尊一孔子,为择言之折衷。文虽简,实全史持论之本。”

下一篇:项羽本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