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后汉书》 » 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 > 显宗孝明帝纪 原文

显宗孝明帝纪 原文

显宗孝明皇帝讳庄,《谥法》曰:“照临四方曰明。”伏侯《古今注》曰:“庄之字曰严。”光武第四子也。母阴皇后。帝生而丰下,杜预注《左传》云:“丰下,盖面方也。”《东观记》云:“帝丰下兑上,项赤色,有似于尧。”十岁能通《春秋》,光武奇之。建武十五年封东海公,十七年进爵为王,十九年立为皇太子。师事博士桓荣,学通《尚书》。

中元二年二月戊戌,即皇帝位,年三十。尊皇后曰皇太后。

三月丁卯,葬光武皇帝于原陵。《帝王纪》曰:“原陵方三百二十步,高六丈,在临平亭东南,去洛阳十五里。”有司奏上尊庙曰世祖。

夏四月丙辰,诏曰:“予末小子,奉承圣业,夙夜震畏,不敢荒宁。先帝受命中兴,德侔帝王,协和万邦,假于上下,假,至也。音格。怀柔百神,惠于鳏寡。怀,安也。柔,和也。《礼曰》“凡山林能兴云致雨者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怀柔百神也。《书》曰:“惠于鳏寡。”朕承大运,继体守文,创基之主,则尚武功以定祸乱;其次继体而立者,则守文德。《谷梁传》曰:“承明继体。则守文之君也。”不知稼穑之艰难,惧有废失。圣恩遗戒,顾重天下,以元元为首。公卿百僚,将何以辅朕不逮?其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前书》音义曰:“男子者,谓户内之长也。”商鞅为秦制爵二十级:一,公士;二,上造;三,簪□;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人赐爵者,有罪得赎,贫者得卖与人。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三老、孝悌、力田,三者皆乡官之名。三老,高帝置,孝悌、力田,高后置,所以劝导乡里,助成风化也。文帝诏曰“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人之师也。其以户口率置员。”事见《前书》。爵过公乘,得移与子若同产、同产子;汉制,赐爵自公士已上不得过公乘,故过者得移授也。同产,同母兄弟也。及流人无名数欲自占者人一级;无名数谓无文簿也。占谓自归首也。鳏、寡、孤、独、笃癃粟,人十斛。其弛刑及郡国徒,在中元元年四月己卯赦前所犯而后捕系者,悉免其刑。又边人遭乱为内郡人妻,在己卯赦前,一切遣还边,恣其所乐。中二千石下至黄绶,汉制,二百石以上铜印黄绶也。贬秩赎论者,悉皆复秩还赎。方今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公羊传》曰:“上无天子,下无方伯。”此制引以为谦也。若涉渊水而无舟楫。夫万乘至重而壮者虑轻,帝谦言年尚少壮,思虑轻浅,故须贤人辅弼。实赖有德左右小子。赖,恃也。左右,助也。高密侯禹元功之首,东平王苍宽博有谋,并可以受六尺之托,临大节而不挠。六尺谓年十五已下。大节谓大事。挠,屈也。音女孝反。其以禹为太傅,苍为骠骑将军。太尉喜告谥南郊,赵喜也。应劭《风俗通》曰:“礼,臣子无爵谥君父之义也,故群臣累其功美,葬日,遣太尉于南郊告天而谥之。”司徒欣奉安梓宫,李欣也。梓宫,以梓木为棺。《风俗通》曰:“宫者,存时所居,缘生事死,因以为名。”司空鲂将校复土。冯鲂也。将校谓将领五校兵以穿圹也。《前书》音义曰:“复土,主穿圹填塞事也。言下棺讫,复以土为坟,故言复土。”其封喜为节乡侯,欣为安乡侯,鲂为杨邑侯。”

秋九月,烧当羌寇陇西,败郡兵于允街。允街,县名也,允音铅,街音佳,属金城郡,故城在今凉州昌松县东南。城临丽水,一名丽水城。赦陇西囚徒,减罪一等,勿收今年租调。又所发天水三千人,亦复是岁更赋。更谓戍卒更相代也。赋谓雇更之钱也。《前书》音义曰:“更有三品:有卒更,有践更,有过更。古正卒无常,人皆当迭为之。一月一更,是为卒更。贫者欲得雇更钱,次直者出钱雇之,月二千,是为践更。古者天下人皆当戍边三日,亦名为更。不可人人自行三日戍,当行者不可往即还,因住一岁,次直者出钱三百雇之,谓之过更。”遣谒者张鸿讨叛羌于允吾,允吾,县名,属金城郡,故城在今兰州广武县西南。允音沿。吾音牙。鸿军大败,战殁。冬十一月,遣中郎将窦固监捕虏将军马武等二将军讨烧当羌。

十二月甲寅,诏曰:“方春戒节,人以耕桑。其来有司务顺时气,使无烦扰。礼记:“孟春之月,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仲春,无作大事,以妨农事。”天下亡命殊死以下,听得赎论:死罪入缣二十匹,右趾至髡钳城旦舂十匹,《前书》音义曰:“右趾谓刖其右足,次刖左足,次劓,次黥,次髡钳为城旦舂。城旦者,昼日伺寇虏,夜暮筑长城。舂者,妇人犯罪,不任军役之事,但令舂以食徒者。”完城旦舂至司寇作三匹。完者,谓不加髡钳而筑城也。次鬼薪、白粲,次隶臣妾,次司寇作。其未发觉,诏书到先自告者,半入赎。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放手谓贪纵为非也。百姓愁怨,情无告诉。有司明奏罪名,并正举者。举非其人,并正举主之罪。⑸又郡县每因征发,轻为奸利,诡责羸弱,先急下贫。其务在均平,无令枉刻。”

永平元年春正月,帝率公卿已下朝于原陵,如元会仪。《汉官仪》曰:“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其亲陵所宫人,随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陈庄具。天子以正月上原陵,公卿百官及诸侯王、郡国计吏皆当轩下,占其郡国谷价,四方改易,欲先帝魂魄闻之也。”元会仪见下。

夏五月,太傅邓禹薨。

戊寅,东海王强薨,遣司空冯鲂持节视丧事,赐升龙旄头、銮辂、龙旗。旄头,见《光武纪》。銮,铃也,在镳。交龙为旗,唯天子用之,今特赐以葬。

六月乙卯,葬东海恭王。

秋七月,捕虏将军马武等与烧当羌战,大破之。募士卒戍陇右,赐钱人三万。

八月戊子,徙山阳王荆为广陵王,遣就国。

是岁,辽东太守祭肜使鲜卑击赤山乌桓,大破之,斩其渠帅。赤山在辽东西北数千里。越巂姑复夷叛,姑复,县名。州郡讨平之。

二年春正月辛末,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帝及公卿列侯始服冠冕、衣裳、玉佩、絇屦以行事。《汉官仪》曰:“天子冠通天,诸侯王冠远游,三公、诸侯冠进贤三梁,卿、大夫、尚书、二千石、博士冠两梁,千石已下至小吏冠一梁。天子、公、卿、特进、诸侯祀天地明堂,皆冠平冕,天子十二旒,三公、九卿、诸侯七,其缨各如其绶色,玄衣纁裳。”《周礼》曰:“王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三礼图》曰:“冕以三十升布漆而为之,广八寸,长尺六寸,前圜后方,前下后高,有俯伏之形,故谓之冕。欲人之位弥高而志弥下,故以名焉。”董巴《舆服志》曰:“显宗初服冕衣裳以祀天地。衣裳以玄上纁下,乘舆备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九章,卿已下用华虫七章,皆五色辨。乘舆刺绣,公卿已下皆织成。陈留襄邑献之。”徐广车服注曰:“汉明帝案古礼备其服章,天子郊庙衣皂上绛下,前三幅,后四幅,衣画而裳绣。”礼记曰:“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于玉比德焉。天子佩白玉,公侯佩山玄玉,大夫佩水苍玉,世子佩瑜玉。”《周礼》屦人“掌王赤舄青絇”。郑玄注云:“赤舄,为上冕服之舄也。絇屦,鼻头以青彩饰之。”絇音劬。三礼图曰:“屦复下曰舄,其色各随裳色。”礼毕,登灵台。使尚书令持节诏骠骑将军、三公曰:“今令月吉日,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以配五帝。《五经通义》曰:“苍帝灵威仰,赤帝赤熛怒,黄帝含枢纽,白帝白招矩,黑帝叶光纪。牲币及玉,各依方色。”礼备法物,乐和八音,咏祉福,舞功德,祉亦福也。咏谓《诗》云“降福穰穰”之类。景帝诏曰:“歌者所以发德,舞者所以明功。”班时令,来群后。班,布也。时令谓月令也。四时各有令,若有乖舛,必致妖灾,故告之。事毕,升灵台,望元气,吹时律,观物变。元气,天气也。王者承天心,理礼乐,通上下四时之气也,故望之焉。时律者,即《月令》“孟春律中太蔟,仲春律中夹钟”之类。《大戴礼》曰:“圣人{雀戈}十二管,察八音之清浊,谓之律吕。律吕不正则诸气不和。”《周礼》保章氏:“以五云之色,辨吉凶、水旱、丰荒之祲象。”郑司农注云:“以二至二分观云色,青为虫,白为丧,赤为兵荒,黑为水,黄为丰。故春秋传曰:‘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杜预注云:“物谓气色灾变也。”群僚藩辅,宗室子孙,众郡奉计,百蛮贡职,奉计谓计吏也。诗曰“因时百蛮。”百言众多也。独言蛮,通四夷。乌桓、濊貊咸来助祭,单于侍子、骨都侯亦皆陪位。斯固圣祖功德之所致也。朕以闇陋,奉承大业,亲执圭璧,恭祀天地。《周礼》曰:“四圭尺有二寸,以祀天。”又曰:“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仰惟先帝受命中兴,拨乱反正,以宁天下,拨,理也。《公羊传》曰:“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封泰山,建明堂,立辟雍,起灵台,恢弘大道,被之八极;《淮南子》曰:“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纮,八纮之外有八极。”而胤子无成康之质,群臣无吕旦之谋,明帝自谓无成康之质。成康之时,刑措不用四十余年。盥洗进爵,踧踖惟惭。郑玄注《论语》云:“踧踖,敬恭貌。”盥音管。素性顽鄙,临事益惧,故‘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坦荡,明达之貌。戚戚,常忧惧也。其令天下自殊死已下,谋反大逆,皆赦除之。百僚师尹,其勉修厥职,顺行时令,敬若昊天,以绥兆人。”若,顺也。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