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寇列传 白话文翻译 第2节
邓禹引军与延岑在蓝田县大战,战事不利,来到云阳县筹集军粮。汉中王刘嘉向邓禹投降,刘嘉的国相李宝傲慢无礼,邓禹将李宝诛杀。李宝的弟弟收集李宝残部,进攻邓禹,杀了汉将耿䜣。自从冯愔反叛,邓禹的威望有所降低,军粮又出现匮乏,归降者日渐离散。赤眉军再次杀回长安,邓禹与赤眉军大战,汉军战事不利,退往高陵县,军士饥饿,只好采集枣子、瓜菜充饥。光武帝诏令邓禹退军,敕书讲:“赤眉军一旦粮食匮乏,必定会向东边流窜,朕严阵以待,诸将不必担忧。没有命令,不得擅自进军。”邓禹惭愧,此次受命西征,无功而返,多次率领疲惫饥饿的战士鏖战,战事不利。
建武三年春天,邓禹与车骑将军邓弘进攻赤眉军,再次被赤眉军打败,汉军死伤逃亡者甚众。详情记载在《冯异传》。最终,邓禹与二十四骑返回宜阳县,向光武帝请罪,交还大司徒、梁侯印绶。光武帝有诏,归还邓禹梁侯印绶。几个月后,又拜邓禹为右将军。
自从东阳兵败,延岑与秦丰合兵一处。
建武四年春天,延岑进犯顺阳县。光武帝诏令邓禹率领复汉将军邓晔、辅汉将军于匡,在邓县打败延岑,穷追猛打至武当山,再次大败延岑。延岑逃往汉中郡,余部投降邓禹。
建武十三年,天下平定,功臣们全部增加食邑,光武帝封邓禹为高密侯,食邑有高密县、昌安县、夷安县、淳于县四个县。光武帝认为邓禹的功劳很大,又封了邓禹的弟弟邓宽为明亲侯。再后来撤销左右将军,邓禹以特进位享受奉朝请礼遇。邓禹为人敦厚,遇事明察,对母亲笃孝。天下安定后,邓禹常想远离权势。邓禹有十三个儿子,邓禹教导他们,每人要掌握一项本领。在家里,邓禹家教甚严,闺门整肃,邓禹悉心教育子孙,所做的一切,为后世人所效法。家中的开支,全部来自食邑,不另外治理产业,皇帝特别看重邓禹这一点。中元元年,邓禹再次代行大司徒职事,跟随皇帝东行巡狩,祭祀岱宗泰山。
明帝即位,认为邓禹在先帝朝立下大功,拜邓禹为太傅,在觐见皇帝时可以东向而坐,礼遇优渥。一年后,邓禹患上重病。明帝多次到家中探视,让邓禹的两个儿子担任侍郎。明帝永平元年,邓禹去世,享年五十七岁,谥号为元侯。
明帝将邓禹的食邑分为三部分:封邓禹的长子邓震为高密侯,邓袭为昌安侯,邓珍为夷安侯。
邓禹的小儿子邓鸿,善于谋划。永平年间,明帝封邓鸿为小侯,召邓鸿进宫,参与策划边郡防务。明帝认为邓鸿有才能,拜邓鸿为将兵长史,率领五营士卒,驻扎在雁门关。在章帝朝,邓鸿担任度辽将军。和帝永元年间,邓鸿与大将军窦宪北伐匈奴,立有战功,和帝诏令邓鸿代行车骑将军职事。邓鸿出塞追击叛胡逢侯,由于贻误战机,被捕入狱,死在狱中。
高密侯邓震去世后,嗣子邓乾继位。邓乾娶了明帝的女儿沁水公主。和帝永元十四年,由于牵连进阴皇后巫蛊案,邓乾的堂兄邓奉以皇后舅舅身份受到连累,被杀。邓乾也受到连累,被撤销封国。元兴元年,和帝恢复邓乾的封国,任命邓乾为侍中。邓乾去世,嗣子邓成继位。邓成去世,嗣子邓褒继位。邓褒娶了安帝的妹妹舞阴长公主,在桓帝朝邓褒担任少府。邓褒去世,长子邓某继位。小儿子邓昌继承母亲舞阴侯爵位,担任黄门侍郎。
昌安侯邓袭的嗣子邓藩,娶了明帝的女儿平皋长公主,在和帝朝邓藩在宫中担任侍中。
夷安侯邓珍的儿子邓康,从小注重品行修养。哥哥邓良继承爵位,没有子嗣,安帝永初六年,安帝续封邓康为夷安侯。当时,凡是续封的列侯,只能享受封国一半租税,邓康因为是皇太后的亲属,可以享受三分之二的租税。邓康以侍祠侯身份,担任越骑校尉。邓康认为太后长期临朝称制,宗室权势煊赫,多次上书长乐宫,极力谏诤,说应该尊崇公室、减损私权,言辞恳切。邓太后不听。邓康内心忧虑,安帝永宁元年,邓康称病,不再上朝。邓太后派宫内侍者前来探病。当时,宫内人出入朝廷官员家,多能对大臣有所诽谤或赞誉。侍者中年龄大的,人们往往尊称为中大人。此次来的使者,以前是邓康家的婢女,她自称“中大人”。邓康听到来人自称“中大人”,对其呵斥:“你是从我们家出去的,怎么敢自称‘中大人’?”为此,婢女心生怨恨,回去后说邓康佯装有病,对宫内人讲话出言不逊。邓太后闻言大怒,免去邓康的官职,打发邓康回到封国,还免去邓康的属籍。及至邓康的堂兄邓骘被杀,安帝召邓康回朝担任侍中。顺帝继位,邓康担任太仆,邓康对外有“方正”的美誉,在朝廷享有威望。后来,邓康因病辞职,又享受特进位。顺帝阳嘉三年,邓康去世,谥号为义侯。
评论如下:天下大乱,形势瞬息万变,君臣有相互选择的权力,这是谋事成功的首要条件。邓公背负干粮,追随刘秀,识时务者为俊杰,选对人很重要。刘秀对邓禹推心置腹,邓禹在大帐内临危受命,率领刘秀的精锐部队奔赴函谷关以西,平定叛乱。关山飞度,黄河奔涌,邓禹忠心报国,奔赴沙场,视死如归。虽然没有事到功成,然而大义不亏!邓禹在栒邑受挫,在宜阳兵败,最终功败垂成,以列侯位终其一生。荣辱交错,无论进退,邓禹都始终泰然处之。皇上对邓禹也始终信任,体现君臣之美,后世人难以置喙,可谓君子之道。
邓训,字平叔,是邓禹的第六个儿子。少年时邓训就有远大志向,不喜欢文学典籍,为此,邓禹常责骂邓训。明帝即位,邓训担任郎中。邓训乐于帮助士人,礼贤下士,士大夫多愿意与邓训交往。
明帝永平年间,朝廷治理滹沱河、石臼河,从都虑到羊肠仓,需要挖掘运河,开通两条河道,再通过运河,实施漕运。太原郡官吏、百姓非常辛苦,运河开挖数年,工程迟迟不能完工,粮食转运仍然需要经过三百八十九道隘口,途中落水淹死者数不胜数。章帝建初三年,章帝拜邓训为谒者,前去监理工程。邓训抵达工地,经过考察,计算工程土方量,认为工程难以完成,据实上奏章帝。章帝采纳邓训的建议,遂停止工程,改用毛驴和辇车转输粮食,每年可以节省费用达亿万。开挖运河的数千民工得以免除徭役。
恰逢上谷郡太守任兴欲诛杀赤沙乌桓首领,乌桓首领心怀怨恨,阴谋造反。明帝诏令邓训率领黎阳驻军驻扎在狐奴县,以防不测发生。邓训安抚边郡百姓,幽州百姓向心归汉。建初六年,邓训改任护乌桓校尉,黎阳县百姓扶老携幼,愿意追随邓训,迁至边郡居住。鲜卑听说邓训对百姓有恩,遂不敢再南下靠近边塞。建初八年,舞阴公主的儿子梁扈有罪,邓训因为与梁扈私交甚笃,相互间通信,受到牵连,被召回京师,免职回乡。
章帝元和三年,卢水胡人反叛,章帝任命邓训为谒者,乘坐传车前往武威郡,既而拜邓训为张掖郡太守。
章和二年,护羌校尉张纡诱杀烧当羌首领迷吾等,激起羌人叛乱,羌人暗中策划,欲向汉人复仇,朝廷为此事而忧虑。朝中公卿举荐邓训代替张纡担任护羌校尉。羌人部落由于激忿,部落间解除前仇相互联姻,交换人质,订立盟约,聚集四万余人,约定好黄河结冰时即渡河进攻护羌校尉邓训。此前,小月氏胡人分散住在塞内,有骑士两三千,勇猛善战,每次与羌人交战常能够以少胜多。虽然小月氏胡人首鼠两端,在旁观望,汉军仍然可以利用。迷吾的儿子迷唐,与武威郡羌人合兵一处,有一万骑兵,也来到塞下,还不敢进攻邓训。羌人先胁迫小月氏胡人,欲共同造反。邓训作为护羌校尉,监督小月氏胡人,责令其不得出战。有人认为羌、胡相互间攻打对朝廷有好处,是以夷制夷,不宜阻止。邓训说:“不对。此前张纡由于失信于羌人,致使羌人叛乱,朝廷不得不屯兵驻防。汉驻军不到二万,转运粮饷的费用很大,几乎耗尽府库帑藏。凉州的官吏、百姓,命悬于一线。胡人之所以不满朝廷,还是因为恩信尚未到位。而今,趁胡人急困之际,以恩信实施怀柔,可以为我所用。”随后,邓训下令打开城门及城内居民的园门,安排遭到驱赶的胡人妻子儿女居住在里面,派兵严加守护,使得羌人一无所获,又不敢逼迫胡人造反,只好离去。从此以后,湟中的胡人都说:“汉人常欲让我们之间争斗,今天,邓使君以恩信对待我们,开门接纳我们的妻子儿女,义同父母。”他们欢喜地叩头:“愿意听命于邓使君。”此后,邓训训练胡人中的少年子弟,挑选勇敢无畏的少年数百人,编为“义从军”。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