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后汉书》 » 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 >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 白话文翻译 > 第2节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 白话文翻译 第2节

当年冬天,光武帝拜伏隆为光禄大夫,伏隆再次出使张步,并与新上任的青州牧、郡太守及郡都尉一起东行招降。皇帝诏令伏隆有权拜授县令、县长及以下官员。伏隆在青州、徐州招降纳叛,安抚来降者,很多人归顺朝廷。光武帝嘉赏伏隆的功劳,将伏隆比作西汉初期的使者郦食其。此后,皇帝拜张步为东莱郡太守。当时,刘永也派遣使者,立张步为齐王。张步贪恋王位,犹豫不决。伏隆向张步晓谕利害:“当年高祖与大臣盟誓,非刘氏称王者,天下共诛之。而今,你愿意归顺朝廷,可以受封为十万户侯。”张步欲留下伏隆,共同守卫青州、徐州。伏隆不听,奏请皇帝,欲回朝复命。张步遂羁押伏隆,接受刘永的任命。伏隆派人上书光武帝:“臣伏隆奉命出使,有负诏命,被顽凶羁押。而今,臣虽在困厄之中,仍然坚守臣节,不敢弃使者节仗于不顾。另外,官吏、百姓知道张步反叛,大多不愿意归附。臣奏请朝廷,早日发兵,不要顾忌臣伏隆的安危。臣伏隆得以效命朝廷,如果能活着回去,伏法受死,臣甘心情愿;如果臣死于贼手,愿将父母昆弟,托付于陛下。愿陛下与皇后、太子永享天下,与天地共寿。”光武帝看了伏隆的奏章,召伏隆的父亲伏湛,流着眼泪,让伏湛看奏章。说:“伏隆可谓有苏武的气节。恨不能立即救出伏隆!”再后来,张步杀了伏隆。人们莫不为伏隆遇害而哀伤。

建武五年,朝廷平定张步叛乱。光武帝巡幸北海郡,诏令伏隆的族中二弟伏咸,拾取伏隆的遗骨,再次安葬,赐予棺椁,举行大敛,由太中大夫护送丧事。皇帝诏令琅琊郡负责修建坟茔。任命伏隆的嗣子伏瑗为宫中侍郎。

侯霸,字君房,河南郡密县人。族中伯父侯渊曾经担任宦官,口才很好,享有盛名。在西汉元帝朝,侯渊与宦官石显等在宫中负责尚书事务,号称“大常侍”。在成帝朝,成帝任命侯霸为太子舍人。侯霸矜持,有威严,家中富裕,有家产千金,但是,侯霸不愿意从事产业,专心于经学,曾经向九江郡太守房元学习《穀梁春秋》,辅佐房元讲学。王莽初年,五威司命陈崇举荐侯霸有德。此后,侯霸担任随县宰(县令)。随县县域辽阔,濒临汉江,有许多湖泊,当地违法亡命的歹徒大多沦为盗贼。侯霸到了随县,查办案情,诛杀奸猾,抓捕占山为寇的贼首,县域恢复平静。此后,侯霸升任执法刺奸(州部刺史),纠察郡县有权势者,无所忌惮。再后来,侯霸升任淮平郡大尹(注:临淮郡太守),治理有方。及至王莽败亡,侯霸保境安民,淮平郡得以保全。

更始元年,更始帝派遣使者征召侯霸,当时,临淮郡的百姓扶老携幼,沿途哭号,挽留侯霸,百姓扶着使者的传车,有些人甚至睡在路中间。大家说:“请求侯霸君再留任一年。”有民众甚至告诫乳妇不要再乳养婴儿,侯君一去,婴儿就难以存活。使者考虑侯霸一走,临淮郡会大乱,不敢再授以玺书,将临淮郡民众挽留侯霸的情状,奏报朝廷。恰逢更始帝败亡,道路不通。

建武四年,光武帝征召侯霸,诏令侯霸在寿春县会面,当场拜授侯霸为尚书令。当时,朝廷缺乏典章制度,又缺少西汉时的旧臣。侯霸熟悉西汉典章,收集遗留下的档案,向皇帝条奏在前朝有哪些善政以及有利于民众的法令,皇帝逐一施行。每年春天,皇帝都要颁布宽大减刑的诏书,一年四季按时祭祀宗庙,很多律令是在侯霸谏言后设立。第二年,侯霸代替伏湛,担任大司徒(丞相),受赐爵关内侯,在位期间,秉公无私,督查朝廷官员,奉法守职。

建武十三年,侯霸去世,光武帝甚为惋惜、哀伤,亲自到家中吊唁,下诏说:“侯霸广积善行,为官清廉,在任上视事九年。按照汉朝制度,丞相受拜之日,就应该封为列侯。朕考虑到军队在外征战多年,功臣尚未受封,但是按照君臣之义,也不想再拖延时间。谁料想,还未拜授爵位,侯霸奄忽去世。呜呼哀哉!”此后,光武帝追赐侯霸谥号则乡哀侯,享受食邑二千六百户。嗣子侯昱继位。临淮郡的官吏百姓为侯霸建立祠堂,一年四季按时祭祀。光武帝以沛郡太守韩歆代替侯霸,担任大司徒。

韩歆,字翁君,南阳郡人,跟随光武帝南征北战,有战功,受封为扶阳侯。韩歆喜欢直言,毫无忌讳,皇帝难以忍受。有一次,在朝会时,韩歆听到皇帝读隗嚣、公孙述来往的书信。韩歆说:“亡国之君都很有才气,桀纣也是亡国之君,也很有才气。”光武帝听了,勃然大怒,认为韩歆讥讽他。为了证明这一年要发生饥荒,韩歆指天画地,言辞激烈。此后,韩歆被皇帝罢免,回归乡里。皇帝仍然心存遗恨,又派遣使者向韩歆宣读诏书,痛加谴责。司隶校尉鲍永恳请皇帝不要这样做,光武帝坚持要做。韩歆及儿子韩婴听了皇帝的诏书,竟然自杀。韩歆素有儒学大师的盛名,死非其罪,很多人对韩歆自杀颇有微词。此后,光武帝又追赠韩歆家属钱谷,诏令家属以厚礼安葬。

再后来,千乘郡人欧阳歙、清河郡人戴涉先后担任大司徒(丞相),因为某事犯罪,被捕入狱,死在狱中。从此以后,大臣们都觉得丞相难做。再后来,河内郡人蔡茂,京兆人玉况,魏郡人冯勤,也是在丞相位上去世。玉况,字文伯,人很聪明,曾经担任陈留郡太守,以德政教化百姓,享有盛名,后来担任司徒(丞相),任职四年,在任上去世。

侯昱改封为于陵侯,明帝永平年间,侯昱兼任太仆。侯昱去世,嗣子侯建继位。侯建去世,嗣子侯昌继位。

宋弘,字仲子,京兆长安人。父亲宋尚,在西汉成帝朝官至少府。哀帝即位,宋尚不愿意阿附幸臣董贤,违逆哀帝的旨意,被罢免职务。宋弘年轻时性情温和,在哀帝、平帝年间担任侍中。王莽篡汉,宋弘担任共工(少府)。赤眉军攻入长安,派遣使者征召宋弘,逼迫宋宏在朝中任职。不得已,宋弘只得赴任,走到渭水桥边投水自尽,被家人救起。因为佯装淹死,得以免征。

光武帝即位,征召宋弘,拜为太中大夫。

建武二年,宋弘代替王梁担任大司空(御史大夫),受封为栒邑侯。宋弘得到的俸禄,还有食邑的租税,全部拿出来,用以赡养九族亲戚,家中不留余财,以清廉、正直而闻名,后来改封为宣平侯。

光武帝曾经问宋弘谁是当今天下博古通今的鸿儒士人。宋弘举荐了沛国人桓谭,认为桓谭博闻多识,有学问,与学者杨雄、刘向父子相似。于是,光武帝征召桓谭,拜为议郎、宫中给事。每当在宫中宴饮群臣,皇帝会令桓谭鼓琴助兴,对桓谭的琴艺颇为欣赏。而宋弘不喜欢,有些后悔举荐桓谭。有一次,桓谭出宫,宋弘穿着朝服,正襟危坐地坐在府上,派官吏召桓谭到大司空府来。桓谭来到,宋弘不让桓谭落座,疾言厉色地责问桓谭:“我之所以举荐先生,是希望先生在朝中以德辅弼陛下,有利于国家,而先生却多次以郑卫之音,扰乱雅颂正声。这不是忠臣所为。你愿意自我改正,还是要我用法律纠正你?”桓谭听到这里,慌忙顿首谢罪,随后,向大司空告辞,等了很久,宋弘才打发桓谭离开。再后来,皇帝大会群臣,诏令桓谭鼓琴,桓谭望着宋弘,琴艺大失水准。光武帝很奇怪,问桓谭,此次鼓琴为何不似往常。宋弘离席,免冠谢罪道:“臣之所以举荐桓谭,是希望桓谭以忠正辅弼陛下。而今,在朝堂上,陛下令桓谭以郑卫之音取悦,这是臣之罪也。”光武帝听罢,顿时敛容,向宋弘称谢,诏令宋弘戴上帽子,此后不再让桓谭在宫中担任给事。宋弘又推荐贤士冯翊、桓梁等三十余人,有些人后来做到了公卿。

有一次,宋弘到宫中觐见皇帝,看见皇帝的御座后面换了新屏风,屏风上画满仕女,光武帝在与宋弘交谈时,不时回过头来注视屏风上的仕女。宋弘正言劝谏:“未见过好德者,竟然如此好色。”光武帝慌忙叫人把屏风撤去,而后笑着问宋弘:“闻义则改,可以吗?”宋弘答:“陛下以德修身,臣不胜喜欢。”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