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 白话文翻译 第2节
评论如下:喜欢谈论“仁义”的人,有些以此来谋取利益;实践“仁义”的人,则不会言必称“仁义”。季文子的妻妾穿衣不着绢帛,鲁人赞美。公孙弘身穿布衣,睡卧使用布被,汲黯讥讽公孙弘虚伪。事情相同,人们的看法却有差别,毁誉悬殊。为何会这样?这要看践行“仁义”者,是否有“利益”在其中!宣秉、王良身处高位,受人尊敬,宣秉甘心疏菜薄食,王良妻子荷锄担薪,以行为践行“俭朴”。当时人称赞司直清廉,皇帝肯定司直行为高尚,他们践行“仁义”,不正是身体力行,发自内心吗?《论语》讲:“同言而信,则信在言前;同令而行,则诚在令外。”正好说明这一点。张湛不怕他人讥讽“虚伪”,这是言行一致、心地坦荡的表现。王丹论述交友之难,是懂得交友之道。
杜林,字伯山,右扶风茂陵县人。父亲杜邺,在西汉成帝、哀帝朝担任凉州刺史。杜林从小喜欢学习,性情沉稳,家中有很多藏书。在外祖父家,张竦父子(注:张竦的爷爷张敞是西汉宣帝朝的名臣)文章写得很好,杜林跟随张竦学习,博闻多识,世人称杜林为通儒。
最初,杜林在郡府担任官吏。及至王莽败亡,盗贼蜂起,杜林与弟弟杜成,还有同郡人范逡、孟冀等,带上家人逃往河西,躲避战乱。路上遇到贼寇数千人,把杜林一行人随身携带的财物掳掠干净,贼寇还要夺去杜林穿的衣服,拔出利刃,向杜林等人砍去。孟冀仰天长叹,说:“愿讲一句话再死。将军知道天神吗?赤眉军有战士百万,所向无敌,但由于滥杀无辜,终遭灭亡。今天,将军以数千勇士,欲效法楚霸王当年之勇,抛弃仁义,早晚会重蹈覆辙。难道你们不怕上天惩罚?”贼寇听罢,将众人释放,这才幸免于难。
隗嚣早就听说杜林为人重气节,有节操,对杜林以礼相待,任命杜林为“持书平”。后来,杜林以有病辞职,归还禄位。隗嚣欲令杜林带病留任,杜林称自己病重,不堪重任。隗嚣虽然不满,表面上仍然优容相待,命令属下:“杜伯山此人,天子不能令其臣服,诸侯难以令其低头。人们常讲,伯夷、叔齐耻于食用周室的粟米。今天,我以师友礼对待杜林,诸事随意,以成全其志向。”此后,杜林在隗嚣处遭到羁押,始终不肯改变志向,不肯向隗嚣屈服。
建武六年,弟弟杜成病逝,隗嚣同意杜林带着弟弟的棺柩东归,既而又反悔,派人追赶,令刺客杨贤在陇山下截杀杜林。杨贤看到,杜林亲自推着装载棺柩的鹿车,长叹道:“当今之世,还有谁能像这样笃行仁义?我虽然是小人,怎能忍心杀害义士!”遂放过杜林,匆匆离去。
光武帝听说杜林返回三辅,派人征召杜林,拜为侍御史。杜林来见,皇帝向杜林询问经书、故旧及西部州郡诸事,很高兴,赐予杜林车马衣被。朝中百官知道杜林是天下名士,以德行被皇帝征用,对杜林莫不尊敬。京师的士大夫认为杜林知识渊博。
河南郡人郑兴、东海郡人卫宏等,都是经学大师。郑兴曾经师从刘歆,杜林来到京师,与这些儒学大师见面,欣然道:“杜林有幸与郑兴探讨学问,固然好;然而如果卫宏能得到我的指点,将更加受益。”及至卫宏来见杜林,很钦佩。济南郡人徐巡,最初师从卫宏,后来也来向杜林学习。此前,杜林在陇西得到一部漆写的古文《尚书》,当作宝贝,即使途中遭遇困厄也带在身边,不肯离身。杜林拿出这部《尚书》给卫宏等人看,说:“杜林在兵荒马乱中劳顿奔波,常担心将这部经书遗失。没想到还能由东海郡卫子、济南郡徐生把这部经书传下去,这真是古人讲的‘道’不坠于地!古文虽然不合时宜,愿诸君不要辜负所学。”卫宏、徐巡像得到宝贝一样,珍惜这部《尚书》,古文《尚书》遂得以流传。
第二年,朝廷讨论郊祀制度,多数人认为,周人郊祀先祖后稷,汉人应该郊祀先祖唐尧。光武帝下诏,将奏议交予公卿讨论,参加讨论的公卿大都同意,光武帝欣然批准奏议。杜林独以为,周室兴旺,其福祚由后稷开始,汉室建国,其功业并非源自唐尧。祖宗的功绩,应该因循相承。最后,光武帝采纳杜林的奏议。
再后来,杜林代替王良,担任大司徒府司直。杜林推荐同郡人范逡、赵秉、申屠刚,以及陇西郡人牛邯等,这些士人被皇帝擢拔任用,此后,天下士人多归附朝廷。
建武十一年,撤销司直官职,杜林代替郭宪担任光禄勋,在宫内负责宿卫,在宫外督查三署(注:左、右中郎将及五官中郎将)。杜林在任上谨慎奉职,周密细致,举荐人才时,态度持平。郎官有好学者,杜林皆指导引进,一时间,家中学生满堂。
建武十四年,群臣上书言事:“在古代,对犯人施以很重的肉刑,所以,当时人畏惧法律;而今,法律对犯人仅施以轻刑,奸邪之人,多得难以计数。应该增加肉刑的范围,以防止违法之人肆虐。”皇帝将奏议交予公卿讨论。杜林谏言:“人在遭遇挫折时,气节会遭受损伤;法律禁止的范围越大,苟且之人,为躲避刑罚,越会不择手段。孔子讲:‘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古代,君王圣明,严肃地对待刑罚,百姓在触犯法律时,官员多以宽厚对待,不会动辄以死刑惩治。周代制定‘五刑’,判刑的条目不过三千。大汉建国初,汲取秦政酷法的教训,审慎对待刑罚,宁可裁去棱角,以简洁代替烦琐。蠲除秦朝制定的苛政,犹如网眼疏阔,放任大鱼逃脱。百姓对待新政,莫不欢欣鼓舞,人们感谢朝廷的宽厚、仁德。及至后来,法律繁多,官员对于犯罪吹毛求疵,致使百姓为规避法律,不惜诋欺隐瞒。即使迎来送往,果蔬桃李馈赠,也会被认为是贪赃,小事无妨于义理,也会被判以重刑。举目仰望,国内竟无廉洁之士,家中竟无完义之人。以至于法不能禁,令不能止,上下相遁,流弊极深。臣愚以为,应该按照旧典,不宜再节外生枝。”光武帝采纳杜林的谏言。
再后来,皇太子刘彊恳请让位,光武帝改封刘彊为东海王,配置官属,拜杜林为东海王太傅。杜林跟随皇帝南下巡狩,当时,诸侯王太傅多次被皇帝召见,有些人因为交游甚多,不能及时应召;只有杜林谨慎奉职,有召必至。其他人虽然没有受到皇帝批评,可是杜林常能得到皇帝赏赐。杜林辞谢,不肯接受赏赐,皇帝很看重杜林。
第二年,杜林代替丁恭担任少府。
建武二十二年,杜林担任光禄勋。又过了一段时间,杜林代替朱浮担任大司空(御史大夫)。杜林博学多识,是一位称职的副宰相。上任第二年,杜林去世,光武帝亲临家中吊唁,为杜林送葬,任命杜林的儿子杜乔为宫中侍郎。光武帝下诏:“朝廷三公、列侯子孙,必然会有为官之人。贤者的后人,应该出仕为官,担任邑宰。任命杜乔为丹水县长。”
评论如下:一般来讲,强力以自御,力损则身危,狡诈以图己,诈穷则道屈。人们笃行忠信,即使蛮貊,也以忠信为尚。以德行感化人,更能使人信服。所以说,赵孟怀忠,匹夫成其仁;杜林行义,壮士饶其命。《易经》讲:“人之所助者,信也。”丝毫不假。
郭丹,字少卿,南阳郡穰县人。父亲郭稚,在西汉成帝朝担任庐江郡太守,在任上有清廉名声。郭丹七岁时,父亲去世。郭丹笃孝,为人谨慎,后母哀怜郭丹,为了郭丹卖掉衣服,置办一些产业。郭丹到长安求学,买符传进入函谷关。郭丹喟然长叹:“若不乘坐使者的传车,郭丹绝不出函谷关。”到达京师,郭丹常在学堂主持讲学,长安的儒生敬重郭丹。大司马严尤延请郭丹,郭丹称病,不肯俯就。王莽征召郭丹,郭丹与其他儒生逃往北地郡。更始二年,朝中三公举荐郭丹贤能,更始帝征召郭丹,拜为谏议大夫,派郭丹持符节返回南阳,安抚当地百姓,劝降豪杰。郭丹自从离开家乡,已经有十二年,这一次乘坐高车大马出函谷关,实现了当年的愿望。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