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后汉书》 » 卷三十三 朱冯虞郑周列传 > 朱冯虞郑周列传 白话文翻译 > 第2节

朱冯虞郑周列传 白话文翻译 第2节

按照旧制,州牧上奏二千石郡府官员不称职,朝廷须将奏章先发下三公府审查,三公派遣府中掾史,经审查核实,才可以罢黜辞退官员。当时,光武帝自以为明察,不将奏章发下三公府,而是将权力交予州部刺史,自行掌握。朱浮再次上疏:“陛下执政清明,言出必行,尊奉礼教,率身垂范。现如今,从宗室藩王到外戚,皆能够谨守法度,不敢越界,也没有结党营私之人。大臣们上朝,有些人乘坐牛车,犹如普通百姓。朝廷法令严肃,没有作威作福之徒。按理说,天下应该无事,处于承平世界,然而灾异频发,为什么?天道讲求信义、至诚,无端出现灾异,不可不察。臣注意到,陛下憎恨前朝法律虚设,上无权威,下面恣意横行。陛下即位以来,没有采用旧典,而是采信监察官员,对待辅政大臣,一旦有人遭到弹劾,就会予以罢免,调查犯法案件,也不通过三公府,致使犯罪官员得不到申诉机会。陛下以使者为心腹,使者又以从事为耳目,这样一来,本该由尚书掌握的案件,一个百石小吏就可以做出决定。因此,下面的官吏行事苛刻,各逞其能。有些官吏以个人好恶,把私人爱憎带进工作,任意夸大案情,仅凭感情用事,以求得尽快结案。结果,有罪者心中不服,无罪者更是怨气冲天。这样处理官员,难以经受住检验,也会留下后患。只有经得起法律检验,官员即使受刑,也才会心服口服,在任上也才会自重。官员心情坦然,处理政事才会平和。《左传》讲:‘五年两闰,天道完备。’以天地之灵,还需要五年才会运行正常,更何况普通人!臣知识浅陋、愚戆,不胜拳拳之心。愿陛下留意郡县官员的处境,避免因偏听偏信而受到影响。”

建武七年,朱浮改任太仆。朱浮认为国学需要昌盛,应该广泛选拔博士。朱浮上书:“太学是传播礼仪的地方,教化百姓,由太学掌握。陛下敬奉先圣,垂意古典,宫室还未完备,干戈还未止息,就开始兴建太学,为太学生修建宿舍。近些时,陛下又亲临太学视察,为弘扬儒学,劝民教化,鼓励士人进取。博士官职,为天下人的儒学宗师,负责传播圣人的言论,让儒学绵延不绝。按照旧典,考察选拔博士,应该放在一个大的范围,从京师,到地方,直至四面八方,这才能选出通晓经学、博闻多识的学者,贤士才能够脱颖而出。学者负起垂范作用,才能够令远近学子仰慕。臣听说,诏书要求选拔五位博士,只考虑京师的学者。臣担心,这样一来,将会造成人才流失。仅考虑京师附近,难免会视野狭窄,四方人才将难以得到起用。凡选拔人才,最重要的是要选拔出真正的人才。不在固定时间举行考试,则远方士人难以有所准备。朝廷征召士人,举行考试,各地士人按期参加,并不会干扰地方政事。《论语》讲:‘礼失,而求之于野。’臣朱浮幸得以在朝中讲解图谶,故敢于越职,提出谏言。”光武帝同意朱浮的意见。

建武二十年,朱浮代替窦融担任大司空(御史大夫)。

建武二十二年,因为炫耀皇帝给予的赏赐,朱浮遭免职。

建武二十五年,朱浮受封为新息侯。

朱浮在任上常欺凌其他官员,光武帝对朱浮早就有看法,只是考虑到朱浮有战功,又有才气,不忍心治罪。明帝永平年间,有人告发朱浮,明帝偏听偏信,勃然大怒,赐朱浮自杀。长水校尉樊鯈向明帝进言:“尧帝是大圣人,为亿万百姓所敬仰,在当时,百姓各得其所,生活安宁。在惩治四位恶人时,尧帝首先公布他们的罪行,令海内百姓知晓,然后才予以惩治。朱浮犯罪,事实清楚,然而朝廷官员并不了解案情,还是应该把朱浮交予廷尉,按照法律治罪。”明帝听罢,有些后悔。

评论如下:当年,吴起与田文论功,田文举了三件大事,吴起自愧不如田文。朱买臣诘难公孙弘,提出十个问题,公孙弘张口结舌,答不上来。最终,田文在魏国担任相国,公孙弘在武帝朝担任丞相。如此说来,担任宰相自有当时的情况而定。曾子说:“君子所重视的,是三个方面的道德修养,至于笾豆礼仪之事,由相关官员负责。”光武帝、明帝喜欢事必躬亲,包括由三公负责的工作。朝廷三公同样会工作失误,会有礼仪不到的地方,为此常遭到皇帝斥责,甚至辱骂。官员任免、处罚,在世祖、显宗朝,竟至于此,追思贾谊讲的“用礼义廉耻规范官员”,真的是至理名言!朱浮讥讽世祖对官员过于苛察欲尽快建立功业,此议不错,可谓长者之言!

冯鲂,字孝孙,南阳郡湖阳县人。冯鲂的祖先是魏国公室支庶,因为食邑在冯城,以地名为姓氏。秦国灭亡魏国,冯氏迁至湖阳县,在南阳郡是名门望族。

王莽末年,天下崩溃,各地反叛。冯鲂聚集宾客,招揽豪杰,建造壁垒,等待真命天子出世。当时,湖阳县的望族虞都尉盘踞在城内,举旗造反。此前,虞都尉与同县人申屠季有仇,杀了申屠季的哥哥,还要灭掉申屠季的家族。申屠季逃走,投奔冯鲂,冯鲂带着申屠季返回营垒,途中碰上虞都尉的堂弟虞长卿,虞长卿欲逮捕申屠季。冯鲂呵斥长卿:“我与申屠季平素并无交往,然而士人穷途末路,前来投我,我当以性命保护,长卿有何话可讲?”随后,与申屠季返回营垒。申屠季谢道:“承蒙厚恩,得以保全性命,无以报答,我还有牛马、财物,愿意悉数献给将军。”冯鲂正言厉色道:“现在我的父母和弱弟,仍然被困在贼人城中。今日接纳先生,不能顾及父母生死,更何况财物?”申屠季羞愧,不敢再言。从此以后,冯鲂被县里人所敬重。此后,冯鲂据守营垒,得以自保。

当时,天下尚未安定,四方豪杰纷纷拥兵自重,妄自称王的人很多。只有冯鲂谨慎处事,而且冯鲂善于用谋。刘秀听说后很看重冯鲂,建武三年,光武帝征召冯鲂前来皇帝行营谒见。光武帝在云台召见冯鲂,拜冯鲂为虞县令,在任上,冯鲂敢于杀伐,树立权威,后来,又改任郏县令。再后来,皇帝御驾亲征隗嚣。颍川郡的盗贼蜂起,郏县贼寇延褒等聚众三千余人,围攻郏县,冯鲂率领县衙官吏、士卒七十余人,与贼寇竟日大战,箭矢将要用尽,最终,郏县城被攻破,冯鲂落荒逃走。光武帝听到郡、国造反的消息,随即驰援颍川郡,冯鲂前往皇帝行营报到。光武帝观察交战的地点,知道冯鲂在与贼寇交战时已经尽力,嘉奖冯鲂:“君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县令,可以代替朕讨伐一个州郡,不受限制。”延褒等人听说皇帝来到,率领部下,剃去头发,背负刑具,前来请罪。光武帝赦免罪犯,诏令冯鲂继续招降各个未降的营垒,郏县安定下来。光武帝又下诏将延褒等罪犯全部交予冯鲂,由冯鲂处置。冯鲂怒斥罪犯,欲以军法惩治。众人叩头说:“今日受到诛杀,死无所恨。”冯鲂说:“你们知道悔过伏罪,很好,今日赦免诸位,让诸位返回家乡,从事农桑,为本县令充当耳目。”众人欢呼万岁。此后每当有盗贼出没,延褒等人都会及时报告,郏县无人再敢轻举妄动,县域恢复平静。

建武十三年,冯鲂升任魏郡太守。

建武二十七年,以政绩考核优秀,冯鲂来到京师,代替赵熹担任太仆。中元元年,冯鲂跟随光武帝东行,封祭泰山,代行卫尉职事。回来后,冯鲂代替张纯担任司空(御史大夫),受赐爵关内侯。中元二年,光武帝驾崩,遗诏冯鲂持符节修建原陵,封冯鲂为杨邑乡侯,享受食邑三百五十户。明帝永平四年,冯鲂在考核陇西郡太守邓融时听信奸吏诬告,明帝策书,免去冯鲂的职务,削去部分食邑。永平六年,明帝巡幸鲁县,冯鲂再次代行卫尉职事。永平七年,冯鲂代替阴嵩担任执金吾。

冯鲂自矜,为人严肃,处事公正,在任上,多次向皇帝进献忠言,也多次被采纳。永平十四年,明帝下诏恢复冯鲂的爵位和食邑。第二年,明帝东行,巡幸郡、国,留冯鲂宿卫南宫。章帝建初三年,冯鲂以年老有病,奏请退休,章帝准奏。当年冬天,冯鲂担任五更,章帝下诏冯鲂参加朝贺在列侯位就座。章帝元和二年,冯鲂去世,享年八十六岁。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