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后汉书》 » 卷三十七 桓荣丁鸿列传 > 桓荣丁鸿列传 白话文翻译 > 第2节

桓荣丁鸿列传 白话文翻译 第2节

桓郁曾经为两位皇帝侍讲,在宫中得到的恩宠优渥有加,皇帝给予的赏赐有数千万,成为当时的名人。桓郁的学生有杨震、朱宠,后来均位居三公。

最初,桓荣向朱普学习欧阳氏《尚书》章句,有四十万言,桓荣认为章句过于烦琐,许多内容言过其实。及至桓荣教授明帝,将内容删减为二十三万言。桓郁又加以删减,最终确定为十二万言。从此以后,有了《桓君大小太常章句》。

桓郁的嗣子桓普继承爵位,爵位一直传至曾孙。桓郁的二儿子桓焉,继承家学,教授学生。孙子桓鸾、曾孙桓彬,也是知名人物。

桓焉,字叔元,年少时因为父亲的职务在宫中担任侍郎。桓焉熟悉经学,砥砺品行,享有美名。安帝永初元年,桓焉入宫,教授安帝,三次升迁,担任侍中兼步兵校尉。安帝永宁年间,顺帝刘保被立为皇太子,安帝诏命桓焉担任太子少傅,一个月后,升任太子太傅。桓焉以母亲去世,乞求辞去官职,为母亲服丧。安帝诏命,以大夫身份服丧。一年后,安帝又诏令使者,赐予桓焉牛、酒,脱去丧服,拜授桓焉为光禄大夫,转任太常。当时,安帝欲废黜皇太子刘保为济阴王,桓焉与太仆来历、廷尉张魭极力谏诤,不起作用,详情记载在《来历传》。

后来,顺帝刘保即位,拜桓焉为太傅,与太尉朱宠一起兼领尚书职事。桓焉再次入宫,为皇帝侍讲经书。闲暇时,顺帝召见桓焉,桓焉向顺帝谏言,应该让三公、尚书在宫中办公,顺帝采纳桓焉的谏言。此前,桓焉在廷议太子废立时,坚持正义,顺帝封桓焉为阳平侯,桓焉坚决辞让,不肯接受。在任上三年,由于征召遭到禁锢者担任官员,桓焉被免职,此后,再次担任光禄大夫。顺帝阳嘉二年,桓焉代替来历,担任大鸿胪,数日后,转任太常。顺帝永和五年,桓焉代替王龚,担任太尉。顺帝汉安元年,天上出现日食,桓焉被免职,第二年,在家中去世。

桓焉的学生有数百人,黄琼、杨赐后来位至三公,最为显贵。桓焉的孙子桓典。

桓典,字公雅,继承家学,在颍川郡教授《尚书》,有学生数百人。后来,桓典被举荐为孝廉,在宫中担任侍郎。没过多久,沛国相王吉有罪被杀,王吉的故旧亲朋不敢收尸。桓典抛弃官职,为王吉收尸,送回家乡安葬,负土修筑坟墓。而后,桓典为王吉服丧三年,还为王吉建立祠堂。完成礼仪后,桓典才离去。

司徒(丞相)袁隗征召桓典,通过考试,成绩优秀,拜桓典为侍御史。当时,宦官掌权,桓典执掌监察职务,无所回避,常骑一匹青骢马,京师的官员畏惧桓典,大家传言:“且行且止,回避青骢马御史。”及至黄巾军贼寇在荥阳起兵,桓典奉诏命督查汉军清剿。黄巾军被镇压,桓典返回京师,由于忤逆宦官,没有得到赏赐,在侍御史任上七年不能升调,再后来,桓典担任侍郎。

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执掌朝政,桓典与何进共谋,诛杀宦官。此后三次升迁,桓典担任羽林中郎将。献帝即位,三公府上奏,说桓典此前与何进共谋诛杀宦官,虽然没有成功,然而忠义可嘉。献帝下诏,拜桓典族中一人为侍郎,赐钱二十万。

桓典跟随献帝西入函谷关,迁都长安,献帝拜桓典为御史中丞,赐爵关内侯。此后,献帝在许昌建都,桓典转任光禄勋。献帝建安六年,桓典在任上去世。

桓鸾,字始春,是桓焉弟弟的儿子。桓鸾从小注重品行修养,穿粗布衣袍,吃粗糙食物,不追求多余的家产。桓鸾常叹息世道混浊,州郡官员大多用非其人,耻于与贪官污吏为伍,不肯出仕为官。

桓鸾在四十余岁时,郡太守向苗很有名气,举荐桓鸾为孝廉。桓鸾担任胶东县令,刚上任,向苗遽然病逝,桓鸾抛弃官职,前去奔丧,为向苗服丧三年,而后回家。淮河、汝河之间的士人,称赞桓鸾。后来,桓鸾担任巳吾县令、汲县令,在任上有政绩。朝中诸公同时推荐桓鸾,朝廷征召桓鸾,拜为议郎。桓鸾上奏,陈述五件要事:举贤才,审授用,黜佞幸,省苑囿,息役赋。奏书递上,得罪宦官,没有被灵帝采纳。后来,灵帝以桓鸾有病,免去桓鸾的职务。灵帝中平元年,桓鸾七十七岁,在家中去世。儿子桓晔(yè)。

桓晔,字文林,又名桓严。桓晔性情耿直,桓晔的姑妈是司空杨赐的夫人,桓鸾去世,姑妈回到家乡奔丧,来到家乡,先住在传舍,打扮修饰一番,才来到举丧的地方。对此,桓晔心中颇有想法。及至姑妈问起丧葬事宜,桓晔一句话也不肯讲,只是号啕大哭。杨赐派司空府的官吏前来吊唁,通过县府送上祭祀用品,桓晔拒绝接受。后来,每次到京师,桓晔不再住在姑妈家,桓晔的性格,就是这样执拗。来往的朋友很敬重桓晔的品行,桓晔不肯接受他人一餐饭的馈赠。后来,出仕担任郡府功曹,再后来,桓晔被举荐为孝廉、有道之士、方正、茂才,三公府征召桓晔,桓晔不肯应召。

献帝初平年间,天下大乱,桓晔在会稽郡躲避战乱,又通过海路,客居交阯郡。南越人在桓晔的道德感召下,街巷闾里不再发生争讼。因为有恶人诬陷桓晔,桓晔死在合浦县监狱。

桓彬,字彦林,是桓焉哥哥的孙子。

桓彬的父亲桓麟,字符凤,年少时很聪明。桓帝初年,桓麟在朝中担任议郎,入宫为皇帝侍讲。由于性情耿直,桓麟忤逆桓帝身边的侍臣,被贬黜,离开京师,担任许县令,又因为有病,遭免职。母亲去世,桓麟在服丧期间异常哀伤,服丧未满即病逝,享年四十一岁。桓麟生前撰写的碑、诔、赞、说、书,共计有二十一篇。

年轻时,桓彬与蔡邕齐名。最初,桓彬被举荐为孝廉,担任尚书郎。当时,中常侍曹节的女婿冯方也是尚书郎,桓彬砥砺节操,与左丞刘歆、右丞杜希志同道合,不与冯方来往。为此,冯方怀恨在心,向朝廷奏报,说桓彬等人结党营私。灵帝将奏章交予尚书令刘猛处理。刘猛很欣赏桓彬等人,没有采取惩治措施。曹节大怒,弹劾刘猛,说刘猛阿附朋党,奏请灵帝将刘猛投入诏狱。群臣目睹宦官专权,一片寒心,刘猛对此却泰然自若。十几日后,刘猛出狱,又被免去官职,遭到禁锢。桓彬也被罢黜。灵帝光和元年,桓彬在家中去世,享年四十六岁。众儒生对桓彬过早离世,非常哀伤。

桓彬生前著有《七说》及其他文章,共计三篇。蔡邕等人为桓彬的著作作序,在序中高度评价桓彬。大家认为,桓彬有四点过人之处:睿智早熟,观察敏锐;学优文丽,精通儒学;仕不苟禄,品行高尚;辞隆礼让,操守高洁。士人们为桓彬树碑立传,赞颂桓彬的品行。

刘猛,琅琊郡人。在桓帝朝,刘猛担任宗正,坚守正义,后来辞职回家。灵帝即位,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辅佐朝政,再次征用刘猛。

评论如下:伏氏家族,从西汉到东汉,相继有人成为名儒,享受朝廷拜授的爵位。光武中兴以后,桓氏家族兴隆,从桓荣到桓典,均为天下名儒,父子兄弟相继做了帝师。在桓氏门下接受学业者,很多人成为朝廷官员,直至公卿,一时间名声显赫。孔子说:“古代学者学习,为提高自身修养;现代学者学习,为向他人展示。”向他人展示,借助名誉,可以显示自己;为提高自身修养,砥砺品行,符合道义。桓氏家族几代人受到尊崇,难道仅为博取名誉?

丁鸿,字孝公,颍川郡定陵县人。

父亲丁 ,字幼春,王莽末年代理颍阳县尉。刘秀在颍阳县用兵,颍阳县城墙坚固,难以攻下,丁綝劝说县宰投降刘秀。刘秀大喜,任命丁綝为偏将军。此后,丁綝追随刘秀,南征北战。丁綝率领汉军首先渡过黄河,在黄河以南,向各郡、国发布文告,攻城略地,攻下河南郡、陈留郡、颍川郡二十一县。

建武元年,光武帝拜丁綝为河南郡太守。在封赏功臣时,光武帝让功臣讲出自己喜爱的地方,诸将说的都是些丰邑美县,只有丁綝选择留在本乡。有人对丁綝说:“别人想得到的封赏都是大县,你却只想得到一个小乡,这是为何?”丁綝说:“在古时,孙叔敖告诫儿子,得到封赏,要选择瘠薄之地。今天,丁綝的功劳小,能力浅薄,能得到一个乡亭足矣。”光武帝按照丁綝的心愿,封丁綝为定陵县新安乡侯,享受食邑五千户,后又改封丁綝为陵阳侯。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