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 白话文翻译 第2节
节俭,是执政中的大德,治理国家,要重视节俭。当年,文帝欲建造一座露台,知道要花费百金,遂放弃想法。宫中的帷帐,文帝用旧的绢袋缝制,有人对此不理解。文帝解释:“朕为天下人守护财富,岂能滥自使用!”在文帝治理下,国库的粮食堆积如山,多得甚至腐烂,不能食用;国库的钱币,多得连串钱的绳子都已经朽烂,难以校对。陛下即位以来,时间不久,用国库的钱财赏赐皇亲国戚,多得无法计算。陛下用天下财富,放置在毫无功劳的皇亲国戚家里,致使国库空虚,财物耗尽。一旦国家有事,又要向百姓征收赋敛,如此一来,将会造成民怨沸腾,国家危亡,指日可待。
在周代初期,成王即位,周公辅佐在前,邵公辅佐在后,毕公辅佐在左,史佚辅佐在右。四位贤臣,同心协力维护王室。成王眼里看到的,都是正容,耳里听到的,都是正言,即位之后,天下太平,制度完善,执行有力。而今,陛下有成王之尊,却无贤臣辅佐,欲建立太平盛世,让国家兴旺发达,岂不是很难?
从去年以来,灾异频现,山崩地裂,地震使高岸变成低谷。陛下反躬自省,战栗恐惧,希望转祸为福。如果轻慢上天告诫,灾祸还会加重。愿陛下深思,访求忠贞之臣,远离邪佞之徒,减损玉堂之盛,尊奉仁义之重,割断情欲之欢,罢除宴饮之好。将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陈列于左右,心里常想着治国理政的得失,借鉴古代圣王治理天下的经验,灾异即可消除,丰年即可到来。
奏书递上,没有下文。外戚宠臣在朝中忌恨翟酺。
安帝延光三年,翟酺出任酒泉郡太守。叛羌有一千余骑兵,穿越敦煌郡,流窜至酒泉郡抢掠。翟酺迎头痛击,斩杀九百余人,几乎将流窜的羌寇全部歼灭,从此,翟酺威名大震。之后,翟酺调回内地,担任京兆尹。顺帝即位,拜翟酺为光禄大夫,改任将作大匠。在任上,翟酺减省费用,一年可以节约四五千万。然而,由于灾异频现,翟酺对朝政多有谏言,招致当朝权贵联合起来,诬告翟酺,再加上尚书令高堂芝等人相互勾结,以权谋私,翟酺受到牵连,被判处减死罪,遣送回家乡。此后,有人上书说翟酺此前与河南郡人张楷等图谋造反,翟酺又遭到逮捕,送往廷尉署听审。直到杜真等人上书,为翟酺申诉冤情,事情查清楚,翟酺被释放回家,在家中去世。
翟酺生前著有《援神》《钩命解诂》十二篇。
最初,翟酺担任将作大匠,上疏谏言:“孝文帝设置一经博士,武帝汇集天下经书,孝宣帝在石渠阁组织儒学大师,讨论《六经》异同。此后研习经学者日益增多,学习的弟子常常以万计。世祖中兴汉室,感叹经学荒废,建立太学,广置博士弟子学舍,宫廷内外设置讲堂,讲学不辍。儒学诸生充斥街巷,京师内儒生云集。明帝朝开始建立辟雍,有人谏言废弃太学,太尉赵憙认为,太学、辟雍应该并存,之后,太学、辟雍延续至今。近些年,太学、辟雍相继颓废,甚至成为樵采放牧之地。应该尽快修缮,以勉励后进者学习。”顺帝采纳翟酺的谏言。翟酺被免职后,朝廷修葺太学,重新扩建一批读书的学舍。为此,学者们在太学为翟酺立碑,记诵其功德。
应奉,字世叔,汝南郡南顿县人。曾祖父应顺,字华仲,在和帝朝,曾担任河南郡大尹,改任将作大匠。应顺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又熟悉政务。应顺有十个儿子,都很有才学。中子应叠,担任江夏郡太守。应叠生下应郴,应彬担任武陵郡太守。应郴生下应奉。
应奉从小聪明好学,从儿童直至长大成人,凡经历过的人和事,都会牢记在心,读书一目五行。应奉在郡府担任决曹史,巡行属下四十二个县,审讯遭到羁押的囚犯数百上千人,及至返回郡府,郡太守询问情况,应奉能够随口讲出罪犯的姓名,以及罪行大小,没有遗漏。当时人对应奉的记忆力,赞叹不已。应奉著有《汉书后序》,其中记载了很多史料。大将军梁冀举荐应奉为茂才。
此前,武陵郡蛮夷詹山等四千余人反叛朝廷,关押县令,啸聚山林。桓帝下诏,将情况交予公卿廷议,四府举荐应奉,说应奉堪为将才。永兴元年,桓帝拜应奉为武陵郡太守。上任后,应奉采取招抚措施,詹山等人很快瓦解、投降。之后,应奉在当地兴建学校,移风易俗,政事大有改观。后来因为某件公事,应奉被免职。
桓帝延熹年间,武陵郡蛮夷再次造反,寇掠荆州。车骑将军冯绲认为,应奉对当地民众有恩义,受到蛮夷敬重。冯绲奏请朝廷,与应奉一起平定叛乱。桓帝拜应奉为将军幕府从事中郎。应奉巧设方略,很快结束平叛。汉军撤回,冯绲将平叛的功劳归于应奉,举荐应奉为司隶校尉,负责在朝中纠察奸邪,惩处违法。应奉不避外戚权贵,以严厉出名。
及至邓皇后落败,田贵人日益受到桓帝宠幸,桓帝有立田贵人为皇后的想法。应奉认为田氏出身卑贱,不宜被立为皇后,上书谏言:“臣听说,周室迎娶狄女,周襄王被逐出京师,寄居郑国;汉成帝立飞燕为皇后,成帝断绝后嗣。皇后作为国母,为天下之重,有关国家兴衰,事关重大。应该像《诗经·关雎》所言,远离古人五禁之忌。”桓帝采纳应奉的谏言,最终立了窦氏为皇后。
及至党争祸起,应奉以有病,愤然退出朝堂。之后,应奉在家中养病,追思屈原,联想到朝政,悲伤不已,著《感骚》三十篇,有数万言。朝中公卿多举荐应奉,恰逢应奉生病,后逝。应奉有儿子应劭。
应劭,字仲远。从小喜欢学习,博闻多识。在灵帝朝,应劭被举荐为孝廉,接受车骑将军何苗征召,担任将军幕府掾史。
灵帝中平二年,汉阳郡贼寇边章、韩遂,与羌胡勾结,祸害华夏,东进袭扰三辅。当时,灵帝派遣车骑将军皇甫嵩西征,讨伐乱贼。皇甫嵩奏请征调乌桓三千人。北军中候邹靖上疏谏言:“乌桓兵力很弱,应该招募鲜卑人。”灵帝将奏议交予四府讨论,大将军幕府掾史韩卓认为:“乌桓兵力弱,而且与鲜卑世代为仇,如果乌桓被征调,鲜卑一定会乘虚而入,袭击乌桓的家园。乌桓听说后,也会迅速返回施救。这样,不但无益于汉军,还会挫伤汉军斗志。邹靖居住的地方距离边塞很近,了解他们的情况。如果令邹靖招募鲜卑五千轻骑兵,征剿贼寇,一定能发挥作用。”应劭驳斥:“鲜卑远在大漠以北,与犬羊为伴,没有部落君长,居住帐篷,天性贪婪,性情残暴,罔顾信义,因此才会多次侵犯汉朝边郡亭障,致使边郡几无宁日。只有在双方互市贸易时,鲜卑才会低头屈服,为的是获取中原的珍奇货物,并非真的畏惧汉朝武威,怀念汉室恩义。一旦获得需要的货物,转瞬间,他们就会重新侵害边郡。所以,朝廷只是把他们当作异族看待,未曾把他们当作内附民族,原因在于此。在以往,匈奴反叛朝廷,度辽将军马续、乌桓校尉王元,征调鲜卑五千骑兵;武威郡太守赵冲率领鲜卑,征讨叛羌,斩获叛逆丑虏,自不待言。然而,鲜卑愈发骄横,多此违反禁令,如果以军令约束,则会愤怒作乱,如果听之任之,又会大肆抢掠、祸害百姓,诸如劫掠居民,拦截商旅,偷吃他人的牛羊,抢夺他人的兵器、战马。得到的赏赐很多,还是不肯回去,想要得到更多赏赐。鲜卑用赏赐购买铁器,边将不答应,他们就把得到的缣帛聚拢在一起,欲放火焚烧。边将恐惧,担心他们会造反,慌忙解释、抚慰,不敢拒绝他们的要求。而今,边寇还未殄灭,羌寇又聚在一起,成为边患,决策一旦失误,将追悔莫及!臣愚以为,可以招募陇西的羌、胡,这些人遵纪守法,为人善良,不会轻易反叛。挑选其精壮者,作战勇敢的羌、胡,多给予赏赐。郡太守李参遇事冷静,有谋略,一定能调动他们,为朝廷效死力。在此关键时刻,应该采取稳妥措施,不可仓促间,草率行事。”韩卓与应劭相互诘难,互不相让。灵帝下诏,将奏议交予朝中百官廷议,多数人赞成应劭的建议。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