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后汉书》 » 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 > 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 白话文翻译 > 第2节

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 白话文翻译 第2节

在古代,殡殓埋葬死者,以薪柴为棺,葬在野外即可,不封不树,也没有服丧的期限。后世圣人把薪柴改为棺椁,以桐木为棺,用葛藤捆扎,向下挖掘土壤不及泉水,距离地面不露臭气。从中古以后,才改用楸梓槐柏杶樗等木材,各地根据条件,用胶、漆涂抹棺椁,使棺椁变得坚固,在地下存留的时间久一些,仅此而已。如今,京师的皇亲国戚为死者下葬,一定要用江南的檽梓,豫章的木材。距离京师遥远的地方,也竞相仿效。像檽樟、豫章的木材,地处偏僻,要在高山上采伐,再从深谷中运出,通过海路,沿着淮河,溯黄河而上,直到洛水。木材上岸,再经过工匠制造、雕刻,经年累月。需要多少人力、物力,制成重达千斤的棺椁,动用万夫之役。东边到乐浪郡,西边到敦煌郡,耗费人力,耽误农时,影响到万里以外。在古代,死者有墓,但不筑坟;中古时,筑坟,但不崇高。孔子葬母,坟高四尺,遇到下雨坍塌,弟子请求整修坟墓。夫子哭着说:“在古代,是不修坟墓的。”及至儿子孔鲤去世,孔子为儿子准备棺木,没有外椁。文帝葬在芷阳,明帝葬在洛南,都没有在墓葬中埋藏珠宝,也不起山陵,陵墓虽然卑矮,更显示仁君的品德高尚。如今,京师的皇亲国戚,以及郡县的豪门大姓,生前并没有尽力奉养,父母死后却要大肆铺张。有些还用上金缕玉衣,棺椁一定要用檽梓楩錻,在墓葬中,埋藏大量的珍宝、偶人、车马,坟墓造得十分高大,墓区广种松柏,建起庐舍、祠堂,为的是显示奢华。鄗邑、毕邑两地的陵寝,还有南城曾皙的墓冢,都很简陋,周公并非不忠,曾子并非不孝,褒扬君父的圣德,爱护父亲的名誉,不在于耗费大量钱财殡殓,不在于埋葬大量车马。在往昔,晋灵公横征暴敛,用大量的财富雕镂墙壁,《春秋》认为灵公违背仁义道德;宋国大夫华元、乐举厚葬宋文公,君子认为宋国大夫违背臣子应尽的道义。对比今天的官员、百姓,僭越礼制,奢侈淫靡,更是违背天道!

《实贡篇》讲:

重用贤者,国家兴旺,重用谄谀,国家衰败;重用忠臣,国君安稳,重用佞臣,国君危殆。这是古往今来的定论,人所共知。然而,国家衰败,国君危殆的事实,却总是存在,继踵不绝。难道说,在当时,就没有忠信、正直之士,或忠信、正直之士苦于谏言,难以奏效?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在殷商末世,仍然有三位笃行仁义的忠臣,小小的卫国,仍然有很多君子。今天,以大汉国土之辽阔,士民之众多,朝廷之清明,上下之努力,而官员却无善吏,身居高位者,却找不出良臣!难道这个世代,没有贤士出世?恐怕还是朝廷取士用士,出了问题。一般来讲,志向高远者,追随的人少,随波逐流者,聚集的人多,凡结交朋党,大多出于私心,背离实务而趋于浮华。能够推荐士人的官员,也不能按照士人的才干、品行作为举荐的标准,而是虚造声誉、妄生羽毛,忽略被举荐者的才能。官员每年要向朝廷举荐二百人。考察举荐时的评价,德行堪比颜回、冉有,再考察士人的行政能力,却不及中人。这样的士人,一旦担任官员,再转相举荐,其后果堪忧。士人贵在能否发挥作用,至于人品,未必求全责备。四友虽美,才能难以兼备;三仁崇高,决断差强人意。高祖受命,拥有天下,辅佐的大臣并非都是完人;光武帝重用士人,有很多来自王莽阵营。更何况在太平盛世,怎么能说没有人才!

明君圣王发布诏命,犹如雷声;忠臣应和,犹如回音。长短大小,清浊徐疾,必然有类似之物。磨玉须用坚硬的石头,洗金须用食盐淘洗,濯洗锦缎须用鱼鳔,浣洗布匹须用草木灰。这叫作一物降一物,物有以贱理贵,以丑化好者。智者弃短取长,重要的是功效。今天,被举荐的士人,要考察他们的行政能力,某人身上或许有瑕疵,不必求全责备,有的人健谈,有的人缄默,各由其便。像萧何、曹参、周勃、韩信这样的人才,何愁不能发现,像吴汉、邓禹、梁统、窦融这样的贤士,将会接踵而至。孔子讲:“是没有想到啊,真想到了,人才怎么会遥不可及呢?”

《爱日篇》讲:

国之所以为国,是因为有人民。民之所以为民,是因为有粮食。粮食之所以丰收,是因为洒下的汗水。汗水之所以能够带来收获,是因为日复一日的劳作。国家太平,总希望太平之日长久。太平之世,人民闲暇有余力;天下大乱,国民就会度日如年,在动乱中受困,能力就得不到发挥。时光舒缓,并非羲和之功,时光缓慢,是因为君主开明,人民服从治理,人才得到重用。时光短促,并非太阳运行过快,时光蹉跎,是因为君主昏聩,臣下作乱,国家不能有效治理。孔子讲:“既庶则富之,既富乃教之。”礼义生于富足,盗窃起于贫困;富足感觉时光舒缓,贫困感觉暗无天日。圣人深知人民乃国力之本,重视国家的基础,朝廷要减省徭役,让民众得到休息。当年,尧帝诏命羲和,要敬奉昊天,尊奉时令,敬授民时。在明帝朝,公车署规定在凶日不接受奏章,明帝听说后,批驳:“民众放弃农桑,远道而来,扣诣阙门,公车署竟然以禁忌为由,拒绝奏章,这是为政者应有的态度吗?”遂撤销规定。如今,蒙冤受屈的民众,希望能得到申诉的机会,当地县令、县长,却像神明一样,难以见到。百姓放弃农桑,赶往郡府,郡府却以时间不到不予以通报,不向官吏行贿,就看不到官员。有些人不得不连日等待,有些只好转向打点;或者拜托邻里,馈送食物,以应付受惠者。辛勤劳作的时间被耽误,天下人吃饭的问题,能不受到影响?

孔子讲:“审理讼案,我与其他人一样。”由此看来,中人以上,就可以判明曲直,乡亭小吏,也能判断是非。之所以有这么多蒙冤受屈的百姓,其中必有原因。理直者不屈不挠,理曲者谄谀行贿。不屈不挠者,官吏得不到好处,行贿者盛行,就会徇私枉法。如果诉讼案件出现反复,审案的官员要负责任,官员以应负责任之故,不得不在县府违法判案。羸弱百姓缺少乡党的支持,要与当地豪绅对簿公堂,怎能不蒙受冤屈?县里官员听信地方官吏,故维持原判。如果诉讼出现反复,县官应负连带责任,县官因为受到牵连的原因,案件又上送至郡府。以一小民百姓之身份,要与一县主官对簿公堂,蒙受的冤屈,怎么能得到伸张?诉讼之事再有反复,郡府官员也应负连带责任,郡府官员以负责任之故,案件又移送至州部。以一小民之身份,要与郡府官员对簿公堂,其蒙受的冤屈,怎么能有获胜的机会?州部官员不理此案,案件只能上诉至三公府。三公府不审理,案件只能迁延岁月。贫弱百姓孤苦无依,当地豪强即可拖延时日。像这样审理案件,什么样的冤案能够得到昭雪?正直之士心怀怨结,得不到伸张机会,猾吏奸轨违法,得不到惩治,这是小民百姓容易受到侵害、天下有这么多冤案的原因。

除上天降灾之外,仅以人为造成的冤案来讲,从三公府到州郡,到乡县司法官吏,为百姓诉讼判案者,案件错综,反复审理,每日有十万件。一人有事,二人断案,就是三十万人不能经营。以中等农户计算,每年有三百万人因为诉讼,要忍饥受困。盗贼滋扰,怎么可能消除?太平盛世,何时可以到来?《诗经》讲:“莫肯念乱,谁无父母?”百姓不能富足,君王又如何富足?这些问题,能不深思吗!能不深思吗!

《述赦篇》讲:

凡是治疗疾病,一定要先查验脉搏之虚实,病气之所在,然后再开出药方,这样,疾病才能痊愈,寿命才可以延长。作为国君,一定要先知道百姓的疾苦,祸乱的起因,然后再颁布禁令,这样,奸邪才可以制止,国家才可以安定。如今,危害百姓最甚者,莫过于以钱赎罪。以钱赎罪,恶人猖獗,善人受到伤害。怎么会这样?百姓不做违法之事,官吏执法公正,不畏地方豪强,不惧奸宄欺诈、造谣诽谤。要让人们知道,奸猾之徒是花钱才得到赎免。黎民百姓受到冤屈,需要到阙庭申冤,一万人中,只有几个人能去;能得到审理者,百人中不过一人;能面对尚书申诉,十人有六七人会空手而归。轻薄之徒,奸猾之辈,一旦陷入法网,受害者家属,恨不得将其千刀万剐,以解心头之恨。而为非作歹者,一旦得到赦免,就会让恶人趾高气扬,争相夸耀。盗贼穿着盗来的衣服,堂而皇之地走在失主门前;孝子看到仇人无可奈何,被盗的财物拿不回来。还有什么样的痛苦,能超过这些!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