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后汉书》 » 卷五十三 周黄徐姜申屠列传 > 周黄徐姜申屠列传 白话文翻译 > 第2节

周黄徐姜申屠列传 白话文翻译 第2节

徐稚(zhì),字孺子,豫章郡南昌县人。徐稚家里贫穷,耕田稼穑,常需要亲力亲为,徐稚坚持非亲自种植的粮食不食。待人接物,徐稚谦恭、礼让,处世俭朴,其周围邻居,对徐稚的品行莫不赞叹。徐稚多次受到三公府征召,却不肯应召。

当时,陈蕃担任郡太守,以礼延请徐稚,到郡府代理功曹,徐稚没有推却,来谒见陈蕃,寒暄一番离去。在郡府宅邸,陈蕃不肯接待其他宾客,只有徐稚来,陈蕃专门设置一副床榻,徐稚走后,就将床榻挂起来。徐稚被举荐为有道之士,朝廷派使者到家里来,直接拜徐稚为太原郡太守,徐稚不肯赴任。

桓帝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人上疏,推荐徐稚等:“臣等听说,用善人治理国家,推行仁政,符合天地运行之纲纪。《诗经》讲:‘愿皇天降临更多善士,辅佐治理王国。’上天降临俊杰士人,为陛下所用,辅佐朝廷,可以完成大业。臣等注意到,豫章郡人徐稚、彭城人姜肱、汝南郡人袁闳、京兆人韦著、颍川郡人李昙,以上数人,德行纯美,有很好的声望。如果擢拔这些良士,在朝堂上居于高位,同心协力,一定能够宣明圣化,弘扬道德,增添日月之光辉。”桓帝用安车、玄 、厚礼,征召徐稚,徐稚召而不至。为此,桓帝问陈蕃:“徐稚、袁闳、韦著,此三人相比较,谁为先,谁为后?”陈蕃答:“袁闳出身三公世家,长期受到儒学浸染。韦著生活在三辅,当地好学成风,从小接受礼义,此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说到徐稚,生活在江南,在卑湿穷困的地方长大,能够卓尔不群,成为优秀士人,应该为先。”

徐稚受到太尉黄琼征召,不肯到洛阳任职。及至黄琼去世,灵柩送回家乡安葬,徐稚背负粮食,徒步走到江夏县吊唁,在墓前摆下鸡、酒,薄祭黄琼,大哭一场离去,也不告诉主人姓名。当时,前来拜祭的四方名士,有郭林宗等,数十位士人听说此事,怀疑是徐稚所为,于是选择能言善辩的儒生茅容,骑快马追赶,终于追上徐稚。茅容为徐稚摆设酒饭,一起谈论稼穑,饭后分别,徐稚对茅容讲:“为我谢过郭林宗,大厦将倾,非一绳所能维系,为何如此凄凄惶惶,为国事而奔忙,不能留下片刻时间,享受安宁?”及至郭林宗母亲去世,徐稚前去吊唁,在墓旁庐舍前放下一把青草,随后离去。众人看到后,不知何意,颇为不解。郭林宗解释:“这一定是南州高士徐孺子。《诗经》不是讲吗:‘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我何德何能,怎么敢接受如此高的赞誉。”

灵帝初年,灵帝欲用安车蒲轮礼聘徐稚,恰好徐稚病逝,享年七十二岁。

徐稚的儿子徐胤,字季登,笃行孝悌,不肯出仕为官,在民间隐居。郡太守华歆用厚礼延请徐胤见面,徐胤坚称身体有病,不肯前往郡府。东汉末年,贼寇肆虐,但是,对徐胤仍然礼敬,相互间转告不要侵犯徐胤居住的闾巷。建安年间,徐胤去世。

李昙(tán),字云,年少时,李昙失去双亲,继母暴虐,李昙侍奉后母愈发谨慎,乡里人称赞李昙。李昙奉养后母,极尽孝道,终身不肯出仕为官。

姜肱,字伯淮,彭城郡广戚县人,姜氏在当地是望族。姜肱与两个弟弟姜仲海、姜季江,均以孝行闻名,兄弟间的友爱,犹如天性使然,同起同卧,及至娶妻,兄弟间仍十分友爱,不愿意分开就寑,因为考虑到要传宗接代,才各自回到家中与妻子同房。

姜肱通晓五经,兼通星象、经纬,有士人远道而来,向姜肱学习。学生多时,有三千余人。朝中三公,争着征召姜肱,姜肱拒绝应召,不肯前往京师。两个弟弟的名声略次于姜肱,也不肯接受征聘。当时人赞赏他们兄弟。

姜肱与弟弟季江拜谒彭城郡太守,夜间在路上碰到强盗,强盗欲杀害二人。姜肱兄弟争着代替对方受死,强盗见此情景,将二人全部释放,只是将两人的衣物抢走。来到郡府,太守看到姜肱没有穿外衣,感到奇怪,问其原因,姜肱用其他理由搪塞,始终不肯说是被强盗抢掠。强盗听说此事,异常羞愧,后来,一起来到姜肱授课的精舍,求见这位不肯接受朝廷征召的君子。姜肱与他们相见,强盗跪下来叩头请罪,归还抢走的衣物,姜肱不肯接受,还以酒食款待,而后将他们送走。

后来,姜肱与徐稚一起,被朝廷征召,姜肱不肯应召。桓帝诏令彭城郡太守,派画工将姜肱的图像绘制下来。姜肱睡卧在幽暗处,用被子遮住面孔,说自己的眼睛患有眩疾,不敢见风,最终,画工没有完成画像。

中常侍曹节等,在朝中专权用事,杀了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还想借重有贤德的士人,以此纾解众人对宦官的愤恨,向灵帝谏言,征召姜肱,拜为郡太守。姜肱看到皇帝的诏书,私下里对朋友讲:“我以虚名获取实职,这是借名声,捞取好处。有明君在上,更应该坚定志向。更何况,当今朝廷,宦官把持朝政,又能有何作为!”姜肱藏匿起来,逃避征召,后来坐船到海滨,朝廷又用玄纁聘请,姜肱始终不肯应聘,朝廷干脆直接拜姜肱为太中大夫,皇帝的诏书送到家门口,姜肱让家人回复使者:“久病在床,正在看病就医。”而后,姜肱穿上便服,从小路逃走,一直走到青州地界,在市场上靠为人占卜谋生,皇帝征召的诏命这才中断。但是,家里人也不知道姜肱躲在何处,过了数年,姜肱才回家。灵帝熹平二年,姜肱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七岁。学生陈留郡人刘操追思老师的品德,与其他弟子一起,镌刻石碑,纪念老师。

申屠蟠,字子龙,陈留郡外黄县人。申屠蟠九岁丧父,服丧期间,哀伤过度,致使身体受损。服丧期满,申屠蟠十余年不肯吃酒肉,每逢忌日,则三日不食。

同郡人缑氏的女儿缑玉为父亲报仇,杀了丈夫家族的一个亲属,地方官吏抓住缑玉,向外黄县令梁配控告缑玉。梁配欲按照法律,处死缑玉。当时,申屠蟠年仅十五岁,还是一个在读的学生,向县令进言:“缑玉的义行,足以感化无耻之徒,激励含垢忍辱之辈。没有遭遇清明之世,也应该在庐舍、坟墓旁竖立碑牌,予以表彰。现在,在长官的清明治下,就不能予以怜悯?”梁配认为,申屠蟠讲得有道理,在判处缑玉时免去死罪,乡里人为此称颂申屠蟠。

申屠蟠家中贫穷,靠为人做油漆谋生,郭林宗看到后,颇为惊讶。同郡人蔡邕很看重申屠蟠,及至蔡邕被州部刺史征召,蔡邕辞让:“申屠蟠具有凛然正气,思维玄妙,秉性聪慧。服丧期间,申屠蟠极尽哀思,笃行孝道,致使身体受损。申屠蟠奉行善行,非一般人所能及。申屠蟠安贫乐道,坚守节操,不会因时事而改变志向,不会因穷困、显达而偏离正道。我与申屠蟠相比,论年龄,比申屠蟠年长,论德行,申屠蟠比我贤良。”

后来,郡府征召申屠蟠,拜为郡府主簿,申屠蟠不肯就职。此后,申屠蟠在民间隐居,继续研究学问。申屠蟠精研《五经》,兼通图纬。最初,申屠蟠与济阴郡人王子居一起,在太学研读。王子居去世前,把后事托付给申屠蟠。申屠蟠推着辇车,把王子居的灵柩送回家乡。在黄河、巩县之间,申屠蟠遇到司隶校尉从事,从事对申屠蟠的义举颇为感佩,为申屠蟠开具通行证,并且派人护送。申屠蟠谢绝护送,把通行证丢弃在地上,继续赶路。申屠蟠将王子居安葬后,才回到京师继续攻读。

太尉黄琼征召申屠蟠,申屠蟠不肯应召。及至黄琼去世,要送回江夏县安葬,各地名士、俊杰前来送葬者,有六七千人,大家相互谈论儒术,没有人可以与申屠蟠相抗衡。只有南郡的一位儒生,可以与申屠蟠相互应答,大家分手时,这位儒生拉着申屠蟠的手,说:“君此后不是被聘请,就是被征召,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在京师见面了。”申屠蟠一听此言,勃然变色:“最初,我以为与先生无话不谈,君此番言论,怎么像一位拘泥于礼教,崇尚富贵之徒?”遂甩手离去,不再与其相见。后来,朝廷征召申屠蟠,申屠蟠拒绝应召。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