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后汉书》 » 卷五十四 杨震列传 > 杨震列传 白话文翻译 > 第2节

杨震列传 白话文翻译 第2节

杨震多次上疏,均切中时弊,安帝心中不安。樊丰等皆侧目而视,虽然忌恨杨震,但是心中清楚杨震是名儒,也不敢随意加害。不久,有一个河间县男子赵腾,来到阙门上书,就朝廷施政中的过失,提出谏言。安帝看了上书,勃然大怒,将赵腾逮捕,关入诏狱,以欺君罔上、大逆不道定罪。杨震再次上疏,为赵腾讲情:“臣听说,在唐尧、虞舜时,专门设立谏言的大鼓和建议的谤木,立在朝堂旁。从殷商到周代的圣王,百姓有怨言,传到朝廷,君王都会反躬自省,深思朝政有何缺失。在处理政务时,努力做到明察善辨,打开不避忌讳之门,博采众议,尽力了解下情。而今,赵腾上书,言辞激烈,犯了诽谤之罪,但与那些手持利刃犯法的罪犯仍然有区别。臣乞求朝廷,予以赦免,以宫刑抵罪,以此来激励百姓,向朝廷进言。”安帝不予理会,最终,赵腾被判为死刑,伏尸街头。

延光三年春天,安帝东巡,祭祀泰山。樊丰等人看到皇帝在外,遂抓紧时间修建宅邸。杨震太尉府掾史高舒召来将作大匠属下令史,调查此事,了解到樊丰等人伪造诏书,于是准备奏章,等待安帝东巡返回,弹劾樊丰等。樊丰等人获知消息,惶恐万分,恰逢太史官说星象有变,发生逆行,于是谮毁杨震:“自从赵腾死后,杨震就怀有怨怼之心。而且,邓氏以前的旧吏,对陛下也有恚恨之意。”及至安帝东巡返回,先来到太学,夜晚派使者带着策书,收缴杨震的太尉印绶。此后,杨震闭门谢客。樊丰等人依然不肯罢休,请大将军耿宝上奏,说杨震心怀不满,不肯服罪,对皇上多有怨言。安帝下诏,将杨震遣送回家乡。杨震走到洛阳城西的几阳亭,愤懑异常,对几个儿子、学生讲:“死亡,对于任何人来讲,都是常理。我蒙受皇恩,位居朝廷重臣,在位期间,对佞臣猾贼,却不能铲除,对宫中嬖女祸乱宫闱,却不能制止,有何面目再活在世间!我死之后,你们只可用杂木做棺,用布被覆盖尸骸,能包裹身体就行。切勿送回祖坟安葬,也不要建造祠堂祭祀。”杨震喝下鸩酒自杀,死时七十余岁。弘农郡太守移良秉承樊丰的旨意,派遣吏卒在陕县截停杨震的丧车,将杨震的灵柩丢弃在路旁。而后,又逼着杨震的几个儿子,代替邮传向家乡报信,路上的行人看到杨震的遭遇,莫不痛哭流涕。

一年后,顺帝即位,樊丰、周广等人被杀,杨震的学生虞放、陈翼来到阙门,为杨震鸣冤。朝廷上下都说,杨震是一位忠臣。顺帝下诏,任命杨震的两个儿子为宫中侍郎,赐丧葬钱一百万,以厚礼在华阴县潼亭改葬。无论远近,有许多人参加葬礼。在改葬前十余日,有一只高达一丈的大鸟,在杨震的灵柩前落下,俯仰哀鸣,眼泪落在地上,改葬完毕,才飞走。郡府将改葬时的异象,奏报朝廷。当时,灾异频发,顺帝感觉到杨震去世,的确是受了极大冤屈,下诏:“原太尉杨震,正直无邪,嫉恶如仇,匡扶朝廷,却遭到佞臣谮毁。忠奸同朝,良善受欺。上天威德,屡次降下灾异示警。术士占卜,地震显示异象,皆为忠臣受谤之故。朕不德,才会遇到这些异象,山崩地裂,令人震惊!特派太守丞,用中牢礼为杨震祭祀,魂魄有灵,前来享祭。”此后,有人在杨震的墓前,矗立石鸟象。

杨震被人陷害致死,高舒也同样获罪,后以减死罪论处。及至杨震获得平反,顺帝拜高舒为侍御史,又出任荆州刺史。

杨震有五个儿子。长子杨牧,担任富波国相。

杨牧的孙子杨奇,在灵帝朝担任侍中。灵帝在闲暇时,曾向杨奇询问:“朕与桓帝相比,你看如何?”杨奇答:“陛下之于桓帝,犹如虞舜之于唐尧。”灵帝听了很不高兴,说:“卿说话太耿直,真的是杨震的子孙,死后也会有大鸟来祭祀。”此后,杨奇出任汝南郡太守。灵帝驾崩,杨奇再次入朝担任侍中、卫尉。杨奇跟随献帝西迁长安,有功劳,及至李傕胁迫献帝,杨奇跟随献帝进入李傕军营,与黄门侍郎钟繇,劝说李傕的部将宋晔、杨昂背叛李傕。此后,宋晔、杨昂在军中造反,李傕遭到孤立,献帝得以摆脱李傕的控制,东归洛阳。再后来,献帝迁都许昌,追封杨奇的儿子杨亮为阳成亭侯。

杨震的小儿子杨奉,杨奉的儿子杨敷,都是志向坚定,博学多才的名士,谈起他们,士人皆认为他们继承杨氏家风。杨敷去世得早,儿子杨众,也有杨氏家风,以谒者仆射身份,跟随献帝西入函谷关,来到长安,后来升任御史中丞。及至献帝东归洛阳,夜晚渡过黄河,杨众率领百官步行,一直走到太阳县,献帝拜杨众为侍中。建安二年,献帝追思杨众此前的功劳,封杨众为蓩亭侯。

杨震的次子杨秉。

杨秉,字叔节,从小继承家学,兼习京氏《易传》,博览群书。父亲死后,杨秉在民间隐居,教授学生。四十余岁时,杨秉应司空府征召,来到洛阳,受拜为侍御史,先后担任豫州、荆州、徐州、兖州刺史,后又担任任城国相。自从成为州部刺史、二千石官员,杨秉按照任职的天数接受俸禄,多余的俸禄,不入私门。杨秉的旧属携带上百万钱,说这是杨秉结余的俸禄钱,杨秉闭门,不肯接受。杨秉以廉洁受到世人称赞。

桓帝即位,认为杨秉通晓《尚书》,征召杨秉入朝侍讲,之后,拜杨秉为太中大夫、左中郎将,又拜为侍中、尚书。桓帝有时微服出行,私自到河南郡大尹梁胤的府邸。有一天,大风呼啸,大树连根拔起,天色昏暗,杨秉上疏:“臣听说,祥瑞,因德行招来,灾异,由邪事引起。《左传》讲:‘祸福无门,唯人所召。’天不讲话,用灾异表示谴责。孔子认为,迅雷疾风,一定有变故发生。《诗经》讲:‘敬天之威,不敢驰驱。’帝王至尊,出入皆有制度,出则示警,入则告跸,在静室休息,不是郊庙祭祀,不用銮旗出行。因此,《诗经》有‘郊祀、祭祖出行’,《易经》有‘君王到祖庙,祭祀祖先’。从诸侯到大夫,《春秋》都有专门的告谕,更何况,陛下穿着帝王法服,私自在宫外游玩!这样做,会混淆尊卑位序,降低帝王至尊。让侍卫把守空旷的宫殿,将玉玺交予嫔妃保管,一旦有变故发生,像任章刺杀宣帝,这岂不是上负先帝之恩,届时后悔晚矣。臣世代蒙受皇恩,在朝中备位近侍,以浅陋学识,充任陛下侍讲,随侍在陛下身边。皇恩隆厚,如同日月,微臣命贱,义使士死,臣不敢惧死,略表愚忠。”桓帝不听。此后,杨秉以身体有病,乞求退休,桓帝让杨秉出任右扶风。太尉黄琼惋惜杨秉离开朝堂,上疏桓帝,说杨秉在宫中侍讲《尚书》,不宜离开京师担任外官。之后,杨秉留在朝中,担任光禄大夫。当时,大将军梁冀在朝中专权,杨秉称病辞职。六年后(延熹二年),梁冀被杀,桓帝又拜杨秉为太仆,转任太常。

延熹三年,白马县令李云因为直言进谏获罪,杨秉为李云辩护,毫无作用,反而受到牵连,被免官,回到乡里。当年冬天,桓帝又征召杨秉,拜为河南郡大尹。此前,中常侍单超的弟弟单匡,担任济阴郡太守,贪赃枉法,被州部刺史第五种弹劾。单匡情急之下,贿赂刺客任方刺杀兖州从事卫羽,详情记载在《第五种列传》。及至捕获任方,关押在洛阳监狱,单匡考虑到杨秉一定会穷究此事,密令任方等越狱逃走。尚书召杨秉追查责任,杨秉答:“《春秋》记载,因为没有诛杀黎比,鲁国出现许多盗贼。任方等人犯下不赦重罪,元凶就是单匡,单匡指使人刺杀大臣。不但杀害执法官吏,还唆使罪犯越狱逃跑,罪恶滔天,单匡终将成为国家大患。臣奏请,用槛车押送单匡,追查此案,绝不能姑息养奸,单匡被绳之以法,逃犯即可捕获。”因为犯人逃走,杨秉受到牵连,被判在左校服役。过了很久,天气大旱,朝廷大赦天下,杨秉这才走出监狱。

天上又出现日食,泰山郡太守皇甫规等为杨秉申诉,说杨秉是忠臣,为人正直,不宜长久被埋没。桓帝下诏公车署,征召杨秉和隐士韦著,二人称身体有病,不肯应召。有关官员弹劾杨秉、韦著犯了不敬罪,奏请将二人交予有关部门治罪。尚书令周景与尚书边韶在朝臣廷议时,说:“杨秉在朝中曾担任儒学侍讲,为人谦逊、谨慎;韦著隐居在民间,崇尚道义,以谦让著称,谨守节操。此次征召,二人不肯应召,有负陛下虚席以待。然而,此二人逡巡,不肯应召,也足以贬抑钻营之士。如今,正是明王治世,一定会有不肯应召之士。圣朝弘扬道德,应该以优游宽容之礼遇对待。可以告诉郡县,向二位贤者晓谕朝廷恩意。如果仍然不肯应召,再考虑处罚。”朝廷再次征召,杨秉这才到任,桓帝拜杨秉为太常。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