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王种陈列传 白话文翻译 第2节
顺帝永建元年,顺帝征召王龚,拜为太仆,又转任太常。永建四年,王龚升任司空(御史大夫),因为地震,被免职。
永和元年,顺帝拜王龚为太尉。在任上,王龚谦逊谨慎,非公事不肯行文于州郡。王龚征召任命的官员,都是海内公认的忠厚长者。王龚深知宦官专权祸害国家,下决心匡正这种现象,王龚上疏,向顺帝极力陈述宦官专权的危害,奏请驱除放任恣肆的宦官。黄门宦官恐惧万分,各自让门客捏造事实,诬陷王龚。顺帝召王龚核实弹劾内容。前太尉府掾史李固,担任大将军梁商幕府从事中郎,向梁商谏言:“今天早上,臣听说陛下诏令太尉王公自我核实弹劾内容,不知道此事进展如何。王公一向勤修品行,重视节操,熟悉儒家典籍,不谋苟且之物,不做苟且之事,谨守道德,从不随波逐流,因此,常被邪佞之臣谮毁。了解王公的人,莫不为王公的行事为人所感动。朝廷三公,至尊至重,按照天上的星宿设置,不应该对簿公堂,自证清白,申冤辩诬。即使三公有罪,也宁可自尽。按照汉家制度,除非重罪,不应该惩治三公。王公性情沉静,重视修养,绝不能用刑法审理。一旦有变故发生,朝廷将会背负害贤之名,众臣也会背负不肯救护之过。在往昔,绛侯周勃获罪,袁盎挺身而出,为周勃辩解。魏尚获刑入狱,冯唐站出来,为魏尚鸣冤。文帝很赞赏这种做法,这些在史书都有记载。如今,将军位高权重,内有外戚之尊,外有重臣之职,一言一行,可谓举足轻重。将军向皇上提出谏言,不会得不到重视。将军应该上表施救,解王公于危难。俗话讲:‘帮助危难者,来不及就餐。’现在正当其时。”梁商向顺帝解释,王龚遭诬陷之事得以化解。
王龚担任太尉五年,以年老有病,乞求退休,在家中去世。王龚的儿子王畅。
评论如下:张皓、王龚,在当时,被人们称为“推士”,意思是他们为人善良,努力发现并推荐人才,这正是志士仁人所为。发现人才,兼理天下,士人有进身的机会,应该发挥才干,贤人得到任用,应该发挥才能,惠及天下。有些人不愿意这样做,这就好像折断树枝,很容易,不去做,不就成了难事?在往昔,柳下惠是一位贤士,受到臧文仲压制;淳于长引荐翟方进,成为一代名相。立德者,往往身份微贱,遭到遗漏;身份显赫者,却以身份尊贵,得到举荐。把守城门者,也有怀才不遇的贤士,朝堂上,难以寻觅旷世奇才。
王畅,字叔茂。年轻时,王畅以清廉、朴实,为人所称道。王畅不结交朋党。最初,王畅被举荐为孝廉,以身体有病,不肯任职。后来,大将军梁商举荐王畅为茂才,四次升迁,担任尚书令,又出任齐国相。朝廷征召,拜王畅为司隶校尉,转任渔阳郡太守。在任上,王畅廉洁奉公,为政清明。因为某事,被免官。当时,朝廷政事,多由尚书掌管,桓帝诏令三公,选拔有能力的士人担任尚书。太尉陈蕃举荐王畅,说王畅为政清廉,处事公正,有凛然不可夺志之操守。王畅担任尚书。
不久,王畅被任命为南阳郡太守。由于南阳郡是光武帝的故乡,在南阳郡任职的二千石官员,害怕皇帝的亲戚,大多不敢放手治理。王畅对此颇有看法,上任后,王畅雷厉风行,对当地豪强,不法势力严加惩治,将罪犯逮捕入狱。碰上朝廷大赦天下,这些罪犯又相继获释。王畅对罪犯没有受到惩治,深感遗憾。此后,王畅定下规矩,凡贪赃二千万以上,不肯自首者,一律将财物罚没入官府,若有藏匿,则命令官吏推倒房屋,砍倒树木,填埋水井,拆毁炉灶。豪强大族莫不震恐。郡府功曹张敞向王畅谏言:“五教(注:仁、爱、友、恭、孝)在宽,这些圣训在典籍有记载。商汤当年执政,特别强调‘仁政’的重要,因此,天下归仁。武王攻下殷都,首先撤去纣王的‘炮烙’酷刑。高祖鉴于秦政的暴虐,在进入咸阳后,与百姓约法三章。孝文帝看了缇萦上书,受到感动,废除肉刑。卓茂、文翁、召父等西汉官员,爱民如子,痛恨刑罚残酷,治民务求宽厚。在他们施政的地方,努力施惠与民。他们的仁政,流芳后世。明王圣君制定的法网,可以逃吞舟之鱼。在这样的治理下,日月星三光普照,百姓普遍得到恩惠。这些话,并非迂腐之言,老生常谈,其真实效果,有目共睹。用严刑峻法治理百姓,拆毁房屋,砍伐树木,看起来执法严厉,惩治了一些罪犯,然而治理的效果,却难以持久。以明府的聪明,像日月一样,完全可以施仁政与百姓。一旦普施恩惠,那么治内的教化,一定会为之改观。这只是像折断树枝一样容易,并非像移动大山那样困难。南阳郡距离京师仅有五百里之遥,皇帝祖先的陵寝庙园,均建在章陵县,三位皇后的祖籍地,都在新野县。当地男女,皆蒙受皇恩,教化斐然,百姓中有很多儒学名士,崇尚儒教。自从光武中兴,功臣将相,有很多人籍贯是南阳,家族世代兴隆。臣愚以为,太守屡屡动用大刑,不如多向百姓施以教化;不放过奸人,不如放下身段,孜孜以求,礼贤下士。虞舜帝当年重用皋陶,不仁者远遁。随会在朝中执政,晋国的盗贼逃往秦国。虞国、芮国的百姓,进入周室境内,遂有谦让之礼。教化百姓在‘德’,而不在于‘刑’。”王畅采纳张敞的谏言,开始以宽厚施政,慎刑简罚,推行教化,治理当地。
郡中的豪门大姓,大多以奢侈淫靡为尚,竞相攀比。王畅身穿布衣,身下垫着皮褥子,车马破旧,以此来矫正世俗。同郡人刘表,十七岁,跟随王畅学习儒术。刘表向王畅谏言:“奢侈不僭越君王,简朴不逼近臣下。遵循礼教,践行礼仪,贵在可否之间。蘧伯玉耻于独处君子之位。府君漠视孔子之明训,而仰慕伯夷、叔齐之操守,难道府君欲以洁身自好,远离世俗?”王畅答:“在往昔,公仪休在鲁国担任丞相,拔去园中种植的葵菜,赶走织布的妻子,为的是不与百姓争利;孙叔敖在楚国担任丞相,儿子仍然上山打柴,穿着破衣烂衫。因为勤俭持家而犯罪的人极少。臣听说,有了伯夷的谦让之风,贪夫会变得廉洁,懦夫也会树立志向。臣虽然德行不够,还是仰慕这些先贤、圣训。”
后来,朝廷征召王畅,拜为长乐宫卫尉。灵帝建宁元年,王畅升任司空(御史大夫)。几个月后,发生水灾,王畅被免职。第二年,在家中去世。
儿子王谦,在何进大将军幕府担任长史。王谦的儿子王粲,以文学才能,在当时享有名气。
种暠,字景伯,河南郡洛阳人。种暠的祖先是周代著名大臣仲山甫,种暠的父亲担任定陶县令,有家财三千万。父亲去世,种暠将家产全部拿出来,赈济族人及邑里的贫困者。凡追名逐利之徒,种暠一律拒绝与其来往。最初,种暠在县衙担任官吏。当时,河南郡大尹田歆的外甥王谌(chén),善于识别人才。田歆对王谌讲:“如今,郡里要举荐六名孝廉。我这里有很多皇亲国戚的请托信,不敢违逆他们的旨意。但是,我还是想选择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请你帮助我找一位这样的士人。”第二天,王谌在大阳郭送客,远远看到种暠,很惊讶。回来后对田歆讲:“我找到一位名士,可以举荐为孝廉,此人是洛阳门下吏。”田歆笑着说:“名士应该隐居在山林薮泽,怎么可能滞留在民间,充当一名洛阳吏?”王谌说:“山泽不见得一定会有隐士,隐士也不见得一定要隐居在山林。”田歆随即召种暠到郡府来,当面考察。种暠对答如流,田歆颇为欣赏。随后,田歆让种暠在郡府代理主簿,又举荐种暠为孝廉。太尉府征召种暠,举荐为高第(优秀人才)。
顺帝末年,种暠在朝中担任侍御史。当时,顺帝派遣八位使者,有光禄大夫杜乔、周举等,到下面州郡巡视,负责纠察检举各地的贪官污吏。大将军梁冀及宫内的宦官相互袒护,检举出的不法案件多被搁置。种暠认为,所任职务就是纠察、检举官员,抑制奸邪。于是,种暠重新弹劾被八位使者检举过的蜀郡太守刘宣等,说他们罪恶昭彰,应该处以死刑。种暠又奏请顺帝,诏令朝中四府检查近臣、父兄及亲信中担任刺史、二千石官员者,如果有贪污行为,不能胜任职务,一律免官,遣送回家乡,或者予以治罪,顺帝采纳种暠的谏言。此后,顺帝擢拔种暠,在承光宫监护太子。中常侍高梵从宫中驾驶一辆车子,出来迎接太子,当时,太子太傅杜乔等有所怀疑,不想让高梵接走太子,但是又惶惑不安,不知该如何处置。种暠手持利剑,拦住车子,说:“太子是国家储君,关乎天下人的命运。今天中常侍来,没有皇帝的诏书,何以知道是否有邪谋?一定要逼迫,那么,种暠只有一死而已。”高梵理屈词穷,不敢应对,只好派人返回宫中奏报。顺帝下诏,太子这才离去。杜乔退而叹息,惭愧道:“种暠做事,敢作敢为。”顺帝也赞赏种暠大义凛然,多次提起此事。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