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后汉书》 » 卷五十七 杜栾刘李刘谢列传 > 杜栾刘李刘谢列传 白话文翻译 > 第2节

杜栾刘李刘谢列传 白话文翻译 第2节

臣看到,原冀州刺史南阳郡人朱穆,原乌桓校尉臣同郡人李膺,都是为人正直、处事廉洁、行为高尚、超凡脱俗的士人。朱穆此前在冀州,奉陛下诏命荡平贼寇,摧毁奸党,廓清朝纲。李膺历任州牧、郡守,率身垂范,后来掌管军事,威震朔北。二人都是中兴良臣,作为国家栋梁,应该把他们召回朝廷,辅佐陛下,对上光耀北斗,对下镇抚诸侯。臣再次妄议朝政,不避忌讳,犹如晨露暴露于阳光,自取灭亡。臣只是哀叹天下不幸,不顾他人哀怜臣之愚昧。

奏书递上,没有回音。

在当时,有人上书,认为流通的钱币币值太小,钱币轻薄,因此造成百姓穷困,应该多铸些大钱。皇上将奏议交予四府、朝臣及太学儒生讨论。刘陶上疏谏言:

明王圣君接受天命统领万物,与众人行事的方式依然相同。建立功业,众人欢欣喜悦;兴师用兵,军人跃跃欲试。因此,建造灵台,有诸侯派人祝贺;出兵讨伐,有将军跃马扬鞭。一切皆能顺乎天意,符合人理。臣读了陛下铸币的诏书及大臣对于币值轻重的廷议,陛下广泛征求意见,不遗漏卑贱之人,草莽士人也能发表意见。

臣以为,当今忧患,不在于铸币,而在于民众饥困。百姓生活的最大问题,莫过于粮食,其次才是商业。因此,先王在观察天象时,敬授民时,抚育万物,男子不撂荒耕地,女子不闲置机杼。君臣之道,按照义理运行,王化之路畅通。吃饭问题,是国家大事,是生民的大事。臣注意到,最近几年,禾苗尽毁于蝗螟之口,机杼不能满足公私之需。百姓每天焦虑的吃饭问题,忧虑无尽的徭役,与钱币的币值、铢两的轻重,孰轻孰重?即使朝廷将砂石化作黄金,将瓦砾变为美玉,如果百姓渴无所饮,饥无所食,就是有伏羲氏的美德,唐尧、虞舜的英明,陛下也不能保证萧墙之内不起祸端。百姓可以一百年不经商,不可以一日不吃饭。吃饭问题,才是当务之急。群臣廷议,不了解稼穑、粮食的重要,却侈谈铸币的方便。的确,有些人由于钱币轻重,因缘使诈,以谋取利益。利益有限,诈谋欺众者盛行,铸币的祸端就会产生。万人铸币,一人定夺,尚且不能解决问题;如果一人铸币,万人从中谋取利益,问题岂不是更多?以阴阳为炭,万物为铜,役使缺衣少食的民众,满足不知餍足的官吏,不能满足索取。陛下想要使国家富强,百姓家中殷实,关键在于减省徭役,停止无休止的掠夺,让百姓不会因徭役过重而困顿,能满足基本生活的需要。陛下圣德,哀怜海内百姓,伤感百姓生活艰难,欲铸造钱币,平衡钱币的轻重,弥补市场交易的不便,这就好像在沸水中养鱼,让鸟在烈火上栖息。水、木,本来是鱼鸟赖以生存的地方,如果不能节用,也会枯竭。愿陛下暂且放下铸币的诏命,停止铸币的廷议,倾听民众的呼声,向路上的老叟问计,日月则会光辉照耀,山河会更加壮丽。天下民心,国家大事,会一目了然,不再有遗憾。

臣诵读《诗经》,在读到《诗经·鸿雁》时,痛感远征将士悲壮,哀思百姓徭役繁重,每次读罢,放下诗篇,不免长吁短叹。近来,听到远征将士忍饥受寒的消息,远甚于《诗经》的描述。因此想起,匹妇吟唱鲁国君主之苛政,也是为此吧?我思考《白驹》的含意,踟蹰徘徊,夜不能寐。又想起当今天下,土地辽阔,得不到开发利用,民众虽多,仍然啼饥号寒。朝廷小人当道,相互引荐,窃取权柄,犹如鹰扬天下,像乌鸦一样,贪得无厌,吞肉及骨。臣真的担心,服徭役的匠人、百姓,会在板筑之间揭竿而起,奋臂攘拳,登高一呼;天下愁怨的民众,则会风云际会,起来造反。即使有好的钱币,又将如何挽救危局!目前的危局,犹如举起烹牛之巨鼎,悬于纤细之枯木,可叹诗人奋笔疾书,令人不忍目视,徒增潸然泪下。

臣乃东野一狂生,不谙大义,因为朝廷广泛征求谏言,对策或有失偏颇,会遭受鼎镬之祸,为天下人所耻笑。

桓帝放弃铸造新币。

此后,刘陶被举荐为孝廉,担任顺阳县长。顺阳县有许多奸猾之徒,刘陶到任,在官吏、百姓中招募有气力的勇壮之士,即使做过违法的事情,或亡命、奸诈之徒,只要敢于在生死关头挺身而出,都会考虑录用。有剽悍、敢死之士过晏等十余人,前来应募。刘陶对这些亡命之徒犯下的罪行严加申斥,而后,敕令他们改过自新,以观后效。又让他们去招揽朋友,得到数百人,作为县长掌握的人员,随时待命。刘陶在县里查办罪案,扫荡奸邪,办案有如神助。再后来,刘陶因病遭免职,顺阳县的官吏、百姓依然思念刘陶,为之作歌:“邑中不乐,思我刘君。何时复来,安此下民。”

刘陶通晓《尚书》《春秋》,为典籍训诂作注。刘陶推崇三家古文《尚书》(注:三家指的夏侯建、夏侯胜、欧阳和伯),审定、校正文字,有七百余处,起名字叫《中文尚书》。

后来,刘陶担任侍御史。灵帝早就听说过刘陶,在宫中多次召见。当时,巨鹿郡人张角,伪托大道,妖言惑众,蛊惑百姓。刘陶与奉车都尉乐松、议郎袁贡联名上疏:“圣王通过天下人的耳目,了解下情,不至于受到蒙蔽。如今,像张角一类的恶徒,仍然很多。前司徒杨赐奏闻陛下颁发诏书,切责州郡,护送流民返回家乡,恰逢杨赐辞职,奏书没有起到作用。后来,陛下颁发大赦令,张角余党聚集在一起,不肯解散。四方传言,说张角等派人流窜于京师,窥视朝廷,鸟语兽心,遥相呼应。州郡官员有所顾忌,不敢奏报,只是相互告诫,也看不到正式公文传达。陛下应该颁发明诏,悬赏捉拿张角等,以爵位封土授爵。有胆敢回避责任者,与案犯同罪。”灵帝仍然没有省悟。此后,灵帝诏令刘陶,按照顺序,编订《春秋》。第二年,张角造反,海内鼎沸,灵帝这才想起刘陶的谏言,封刘陶为中陵乡侯,三次升迁,刘陶担任尚书令。受刘陶举荐的官员担任尚书,刘陶难以与其共事,乞求从繁杂的政务中脱身,灵帝拜刘陶为侍中。刘陶多次直言进谏,受到权臣忌惮,后来改任京兆尹。上任时,刘陶要先缴纳一千万钱,用以资助修建宫殿,刘陶素来清贫,也耻于用钱买官,遂称身体有病,不能听政。灵帝器重刘陶,原谅刘陶不肯出钱,又征召刘陶,拜为谏议大夫。

当时,天下纷纷扰扰,汉室江山摇摇欲坠,贼寇肆虐。刘陶忧心如焚,再次上疏:“臣听说,事情紧急时,不应该以沉默应对,心中痛苦时,不应该凝神屏气。臣看到,此前遭遇张角之乱,又遭遇边章之祸。每当听到有骑兵带着羽书,飞驰京师,奏报边郡告急,臣心中犹如火焚般地焦虑,四肢发抖。而今,西羌叛乱,私自设置将帅,这些人多是段颎的故吏,熟悉战阵,了解西部山川形势,诡诈多端。臣担心,他们会窜出凉州,袭扰河东郡、左冯翊,而后包抄西部汉军,再向东流窜至函谷,居高临下,窥伺洛阳。如今,叛贼已经攻下河东郡,臣担心,叛贼很快就会狼奔豕突,直奔京师。如果真的这样,南面的道路将被阻断,车骑将军将会陷入孤立无援,函谷关以东,军民惊慌失措,四方动摇,即使朝廷颁发诏令,也会呼之不应。即使有田单、陈平这样的奇谋士人,也会无计可施。此前,臣通过驿站快马,向朝廷上书,陈述厉害,应该尽快停止征缴赋税,动乱或许可以停止。上书在主管官员处,延宕至今,无人过问。而今,三郡百姓四处流亡,南下出武关(注:在南阳郡),北上出壶关(注:在上党郡),风卷残云,唯恐落在后面。三郡百姓存活者,仅剩下十分之三四,军吏士民,悲愁观望。百姓有流亡保命之虞,却无人挺身而出,抵御乱贼。西边贼寇,逐渐逼近,咫尺之远,号角联营,胡骑驰骋,已经逼近皇陵。将军张温,勇猛善战,足智多谋,主事者旦夕催促,急于进军,汉军缺少后援,一旦失利,恐怕难以相顾。臣自知,所言不符合某些人的心意,多次遭到厌弃,臣又不愿闭口不言。臣以为,国家安稳,臣才能蒙受余庆,国家危亡,臣只能家破人亡。臣奉上奏章,陈述八件当下急需解决的要务,奏请陛下,抽出些许时间,垂问省察。”这八件事情,大多有关大乱的成因,强调宦官祸乱朝纲,是其主因。宦官知道刘陶上疏的内容,同样如坐针毡,一起谮毁刘陶:“此前,张角逆党叛乱,皇上颁发诏书,宣示朝廷恩信,在此之后,贼寇相继悔过。而今,四方太平无事,刘陶嫉恨朝廷,对朝政不满,妖言惑众。州郡并无警讯,刘陶缘何知道将要大乱?臣等怀疑,刘陶与贼寇暗中勾结。”朝廷收捕刘陶,关押在黄门北寺监狱,每日严刑拷打。刘陶自知必死无疑,对使者说:“朝廷此前拜臣为谏议大夫,朝廷为何要设此职务?而今,臣受到邪臣谮毁,恨不能像伊尹、吕尚一样辅弼朝廷,但愿像殷商三位仁士,为国殉难。”刘陶屏住呼吸,将自己闷死。听到刘陶的死讯,天下士人莫不为之惋惜。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