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后汉书》 » 卷六十下 蔡邕列传 > 蔡邕列传 白话文翻译 > 第2节

蔡邕列传 白话文翻译 第2节

公子昂首,走下台阶,忸怩离去。老人扬眉含笑,援琴而歌。歌曰:“练余心兮浸太清,涤秽浊兮存正灵。和液畅兮神气宁,情志淡泊兮心亭亭,嗜欲息兮无由生。踔宇宙而遗俗兮,眇翩翩而独征。”

灵帝建宁三年,蔡邕受到司徒桥玄征召。桥玄对蔡邕的学问很欣赏,以礼相待。后来,蔡邕出任河平县长,又受朝廷征召,返回京师,担任郎中,在东观与儒生整理古籍,升任议郎。蔡邕认为现存的古籍距离圣人时代已经很遥远,书中内容多有错谬,浅闻陋识者,常以自我理解穿凿附会,曲解圣意,致使后来学者以讹传讹。灵帝熹平四年,蔡邕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扬等,奏请灵帝,对《六经》内容,详加校订。灵帝批准奏请。蔡邕将校订过的典籍,亲自用毛笔蘸着朱砂书写,镌刻在石碑上,让工人把镌刻好的石碑,矗立在太学门外。从此以后,后学儒生在学习经书时,通过石碑,对照学习内容。及至石碑矗立在太学门外,来观摩、临摹者,每天有上千辆车子,洛阳的街道,挤满了这些儒生的车辆。

最初,朝中大臣在廷议时,认为州郡官员通过人情关系结党营私,或家族联姻,相互攀附。朝廷制定法规:州部间有姻亲者,不得在对方州郡担任官职。后来又制定“三互法”,对官员的控制愈发严密,致使官员的选拔变得繁难。幽州、冀州,有些郡县官员长期缺位,得不到补充。蔡邕上疏:“臣注意到,北部幽州、冀州,可谓甲胄武士英雄辈出之地。近些年,该地域遭受兵灾,饥荒连年,有些县邑十室九空,百姓所剩无几,万里萧条,办事的官员缺位,然而三公府在选任官员时,几个月定不下来,岂非咄咄怪事。廷议者讲:‘要回避三互。’禁止其他十一州的官员到边郡任职,应该在幽州、冀州选拔官员。这两个州的士人,有些受到任职年限所限,滞留在下边,得不到晋升。臣愚以为,‘三互’禁令,主要是禁止德行浅薄之徒。有些官员强调这是朝廷法令。在选人用人上只强调法令的严肃性,反而裹足不前,违背设立‘三互’的初衷,这岂不是人为设置障碍?在往昔,韩安国从监狱被朝廷擢拔,朱买臣出身微贱,后来担任太守。张敞犯法,逃回家中,被宣帝任命为刺史。而今,岂能因‘三互’,而削足适履,妨碍选拔人才?三公深知,幽州、冀州重要,应该做出明断,暂时搁置禁令,选拔贤才能吏,以挽救时敝。不要把臣的谏言,置之不理,因为忌惮禁令,而使得人才淤滞在下面,失去为国家效力的机会。臣奏请陛下,对上效法先帝,暂且搁置‘三互’,在各州部刺史中,选调官员,不要拘泥于任职年限或‘三互’禁令,尽快补齐官员。”奏书递上,没有回音。

灵帝喜欢学习,曾亲自撰写《皇羲篇》五十章,引来许多写作辞赋的儒生附庸风雅。最初,朝廷以经学选拔官员,后来,能够书写尺牍、鸟篆书法者,也来附会,有数十人。侍中祭酒乐松、贾护,与品行不端、趋炎附势的文人多有来往,把这些人召集在鸿都门下,以备灵帝垂询。这些文人,善于谈一些街巷里的奇闻轶事,灵帝最喜欢听,灵帝将一部分人安排在不恰当的位置。还有一些小贩,自称是宣陵孝子,有数十人,灵帝把他们任命为郎中,或太子舍人。在当时,灾异频发,电闪雷鸣,狂风呼啸,把大树连根拔起;还有地震、冰雹、蝗虫等灾害,鲜卑袭扰边郡。为此,朝廷不得不向百姓增加赋税、徭役。灵帝熹平六年七月,灵帝颁发罪己诏,发布诰文,让群臣上奏,就施政中的得失陈述意见,提出谏言。蔡邕密封上疏:

臣读了陛下颁发的圣旨,即使当年成王遇到风灾向百官咨询,周宣王遭遇旱灾敬畏上帝,也不过如此。臣听说,上天降下灾异,都有其缘故。天上放出霹雳闪电,表明地上刑杀太多。风,是上天的号令,以此来向人君示警。陛下恭敬祭祀上帝,自求多福;在宗庙恭敬祭祀,得到鬼神护佑。国家大事,首先是祭祀,天子须亲临宗庙祭祀。大臣在太宰引导下,穿着朱红衣服,在郊外迎候时令节气,皇帝很少参与。在一年的四季郊祀上天,陛下委托有关官员代替,虽然事出有因,但仍然忽略了祭祀。因此,皇天不悦,才显示灾异。《洪范五行传》讲:“政悖德隐,会刮风,吹折树木。”坤为大地之母,《易经》称“坤”为“安贞”。阴气过盛,应该静,反而动,表明臣下有人反叛,皇权不在皇上手中,就会出现冰雹伤害庄稼;施政过于苛刻,虎狼会伤害人民;官员贪渎,危害百姓,蝗虫就会毁坏庄稼。去年六月二十八日,太白金星靠近月亮,显示兵灾降临。鲜卑袭扰边境,朝廷已经发兵,还未看到捷报。各种异象显示,朝廷施政,上违天文,下逆人事。陛下应该博采众议,采纳谏言。臣不胜愤懑,条陈七件政事。

一事:每个月,天子在明堂发布诏令,在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及季夏,在郊外郊祀五帝,引导神气,为丰年祈福。天子还要在清庙祭祀,崇尚孝敬,慎终追远;在辟雍奉养三老五更,显示朝廷重视礼仪。敬祀祖宗是天子须重视的大事。有关官员以藩国忽略丧葬,宫内嫔妃生产,或吏卒生病、死亡等事宜,作为禁忌。臣窃见,南郊举行斋戒,从未曾荒废过,至于其他祭祀,会有一些异议。难道说南郊的郊祀卑下,其他祭祀尊贵?孝元帝在策书里讲:“礼之至敬,莫重于祭祀,要尽心竭力,朕要亲自参加,以表示庄重、祗敬。”按照元和年间旧例,强调祭祀的重要。陛下前后颁发制书,推心置腹,至诚至恳。近来,又要更换太史。

却忘记了祭祀的大事,听信有关禁忌的说辞,拘泥于小变故,亏欠大德。按照《礼制》,妻妾生产,丈夫斋戒,不进入侧门,并没有废弃祭祀。所谓宫中有人死亡,三个月不举行祭祀,指的是士民百姓,只有几堵墙的房子,家人共处其中。皇帝居住的宫殿,如此广阔,殿宇众多,还有这么多姬妾,有什么禁忌?今后,斋戒之事应该按照旧典,以此回应风、雷等灾异。

二事:臣听说,国之将兴,国君听取谏言,从谏言中,对内了解朝政得失,对外了解民情民意。先帝虽然有圣明之姿,仍然广泛征求谏言,询问朝政得失。因为灾异频发,先帝重用隐居在民间的士人,重视贤良、方正、敦朴、有道士人,对于危言极谏的士人,不阻止他们进言的机会。陛下亲政以来,灾异连年发生,从未听说陛下有举荐士人的圣旨。陛下应该考虑像先帝一样,让忠贞之士施展抱负,以解决《易传》讲的“政悖德隐”的问题。

三事:访求贤士,未必只有一个途径,有些以德行,有些以言论。近来,朝中士人不曾因为忠信受到陛下嘉奖,反而遭受邪佞诽谤,甚至遭到诛杀,群臣不敢再开口。郎中张文,在此前极尽狂言,圣上听后仍欣然接受,并责成三司督办。臣子心中豁然,群臣欢欣鼓舞。臣愚以为,应该擢拔张文,以劝勉忠臣,向海内士人宣示,朝廷广开言路。

四事:朝廷任命的司隶校尉及州部刺史,用以监察奸邪,分辨忠奸。臣看到,幽州刺史杨憙、益州刺史庞芝、凉州刺史刘虔,奉公守职,嫉恶如仇,杨憙等人纠察奸党,其功效有目共睹。还有许多官员违法办案,不称职,有些官员其身不正,与下级同流合污,致使法网松弛,官员相互包庇,三公府、尚书台阁对此以沉默应对。熹平五年,皇帝制书派遣八位特使,又诏令三公从民间的歌谣发现问题,奏闻朝廷。在当时,奉公者欣然得志,枉法者忧惧失色。然而,这项举措还未显示出效果,就偃旗息鼓。在西汉朝,刘向上疏成帝:“心存狐疑决定朝廷大计,会打开冤枉之门;一旦陛下犹疑不决,就会有佞臣逞其奸邪。”如今,朝廷刚有善政,很快又出现反复,足以使海内揣测。陛下应尽快任命八位特使,纠察不法官员,选择忠臣良吏,公平赏罚。三公在年末按照考绩决定官员去留,让官员懂得奉公之福,营私之祸。各种灾异就会消除。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