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后汉书》 » 卷六十七 党锢列传 > 党锢列传 白话文翻译 > 第2节

党锢列传 白话文翻译 第2节

刘淑,字仲承,河间国乐成县人。祖父刘称,曾担任司隶校尉。从少年起,刘淑就开始学习《五经》,隐居不仕,在民间办学,教书授徒,有学生数百人。州郡以礼聘请刘淑,朝廷五府多次征召,刘淑一概谢绝,不肯出仕为官。桓帝永兴二年,司徒种暠举荐刘淑为贤良方正,刘淑以有病推辞。桓帝听说刘淑的名气,督促州郡用车子送到京师来。不得已,刘淑来到洛阳,在回答桓帝策问时,排名第一,桓帝拜刘淑为议郎。刘淑向桓帝力陈时弊及朝政得失,对灾异进行占卜,颇有灵验,两次晋升,担任尚书。在任上,刘淑多次献上忠言、建议,对朝政多有裨益;又两次升迁,担任侍中、虎贲中郎将。刘淑上疏,认为应该裁撤宦官,言辞恳切,桓帝虽然没有采纳,也没有怪罪。桓帝以刘淑为刘氏宗室,对刘淑格外礼遇,每当朝廷有疑难,桓帝常秘密召刘淑来询问。灵帝即位,宦官谮毁刘淑与窦武等人密谋,刘淑被捕入狱,在狱中自杀。

李膺,字符礼,颍川郡襄城县人。祖父李修,在安帝朝曾担任太尉。父亲李益,曾担任赵国相。李膺性情高傲、亢直,不喜欢结交朋友,仅把同郡人荀淑、陈寔当作师友。

最初,李膺被举荐为孝廉,受到司徒胡广征召,被举荐为高第,两次升迁,李膺担任青州刺史。郡守、县令畏惧李膺为官清明,处事严厉,很多贪官污吏弃官而去。后来,李膺被征召,两次升迁,担任渔阳郡太守,不久,转任蜀郡太守,因为母亲年迈,李膺没有到职,后又转任护乌桓校尉。鲜卑多次侵犯边郡,李膺甘冒矢石,率领汉军击退鲜卑,贼虏对李膺多有忌惮。因为某件公事,李膺被免职,回到纶氏县居住,教书授徒,有学生一千人。南阳郡人樊陵请求做李膺的学生,李膺不肯收。后来,樊陵阿附宦官,官至太尉,被有节操的士人鄙视。荀爽曾经来拜谒李膺,乘机为李膺驾车,回去后,高兴地对人讲:“今日有机会为李君驾车。”对李膺的仰慕,到这种程度。

桓帝永寿二年,鲜卑寇掠云中郡,桓帝听说李膺有治理边郡的才能,再次征召李膺,拜为度辽将军。在此之前,羌虏及疏勒、龟兹多次袭扰张掖郡、酒泉郡、云中郡,百姓深受其害。李膺到达边郡,贼虏望风遁逃,之前被掳掠的边郡百姓,全部送归塞下。从此以后,李膺的声望远震域外。

桓帝延熹二年,李膺受到征召,两次升迁,担任河南郡大尹。当时,宛陵县的大姓羊元群在北海郡任上被罢官,声名狼藉;郡府的厕所里有奇物,羊元群用车子载上,带回家乡。李膺上表,欲按照贪赃罪惩治羊元群,羊元群贿赂宫中宦官,李膺反而被治罪,送往左校服苦役。

最初,李膺与廷尉冯绲、大司农刘佑等人同心同德,纠察、惩治朝中奸邪,冯绲、刘佑与李膺一样,被罚往左校服苦役。司隶校尉应奉上疏,为李膺等人申辩:“在往昔,秦人到楚国观看珍宝,楚国将军昭奚恤让楚国的贤士排列成行,展示给秦人看;梁惠王向齐威王炫耀魏国的夜明珠,齐威王以四位贤臣作比喻。国家的忠臣、贤士、武将,是国家的栋梁。臣看到,在左校服苦役的刑徒,有前廷尉冯绲、大司农刘佑、河南郡大尹李膺等。为严明朝廷法纪,他们不屈不挠,将大小奸臣绳之以法,百姓称快。在往昔,鲁国大夫季孙行父,违逆君命,把不忠不孝的纪国太子莒仆驱逐出境,就像舜帝驱逐四凶一样。如今李膺等,舍身为国,惩治奸邪,反而遭到陛下治罪。陛下没有调查,听信奸臣谗言谮毁,遂使得忠臣陷入法网。从春到冬,忠臣身陷囹圄,不能得到宽宥,远近士人莫不为之叹息。朝廷立政之要,在于奖赏忠臣的功绩,忽略忠臣的小过。在武帝朝,武帝从刑徒中擢拔韩安国为御史大夫;在宣帝朝,宣帝起用在家的张敞,任命为州部刺史。冯绲此前讨伐荆蛮,有周代贤臣吉甫的功劳。刘佑受命督查官员,有不畏权奸的气概。李膺在幽州、并州一带,威望甚高,在度辽将军任上,受到百姓爱戴。如今,三面边陲,戎狄蠢蠢欲动,朝廷军队,士气不振。《易经》讲:‘雷雨可以缓解旱情,君王应该宽宥有罪之人。’恳请陛下,赦免李膺等,以备不虞。”桓帝看了奏书,赦免李膺等人。

李膺两次升迁,担任司隶校尉。当时,张让的弟弟张朔担任野王县令,治理百姓时暴虐无道,甚至杀害孕妇。张朔听说李膺处事严厉,畏罪逃回京师,藏匿在哥哥张让家,藏在房屋的空心柱子里。李膺调查清楚后,率领吏卒砍破柱子,逮捕张朔,送往洛阳监狱。审理完毕,当即判为死刑。张让向桓帝鸣冤,桓帝下诏,令李膺到宫中来。桓帝站在栏杆边诘问李膺,为何不经过请示,就擅自杀人。李膺回答:“在往昔,晋文公逮捕卫成公,送往京师,《春秋》肯定文公的做法。《礼经》讲,公族有罪,即使得到宽宥,执法官员依然可以按照法律执行。孔子担任鲁国司寇,上任七日,就杀了少正卯。如今,臣到职已经十日。臣以为,判令罪犯伏法,不应该拖延时日,没有想过是否会操之过急。臣有罪,死无所恨,恳请陛下宽限五日,待臣惩治完凶犯,再接受鼎镬之刑,臣心愿足矣。”桓帝没有回答,回过头来问张让:“这是你弟弟罪有应得,司隶校尉有何罪?”把张让打发走了。从此以后,黄门侍郎及中常侍,莫不凝神屏气,小心翼翼,就连休假日,也不敢走出宫廷。桓帝奇怪,问为何会这样,大家叩头哭着说:“害怕司隶校尉。”

当时,朝政变得日益混乱,纲纪废弛,李膺逆风独立,声名显赫,士人有被李膺接纳者,称之为登龙门。及至党锢案祸起,朝廷欲对李膺等人定案判刑。案件须通过三公府,太尉陈蕃拒绝受理。陈蕃说:“这次办案,受到审查的官员,都是海内世人称誉的名士,忧国忧民的忠臣。这些人应当十代受到宽宥,岂能罪名不明就被收捕,还要受到严刑拷打定罪?”陈蕃不肯在公文上署名。桓帝愈发恼怒,还是把李膺等人收捕,关进黄门北寺监狱。李膺等人指出宦官子弟的罪行,宦官恐惧,奏请桓帝,以所谓天时,应该颁布大赦令为由,朝廷大赦天下。李膺遭到免官,回到乡里,住在阳城县山中,天下士人,莫不敬仰李膺的高风亮节,认为朝廷腐败。

及至陈蕃被免去太尉职务,朝野更加关注李膺。荀爽担心李膺名气太大,会招来横祸,劝李膺委曲求全,以躲避乱世。荀爽写信给李膺:“很久没有来拜望,聆听先生教诲,犹如儿子思念父亲,度日如年。学生知道,当今之世,坚持正道直行,不容于世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先生把家安在阳城,可谓尽得山水之乐。距离不远,学生应该早日过来,向先生问候,无奈疾病缠身,只能仰望。最近,听说皇上震怒,贬黜鼎足之臣(注:太尉陈蕃),此乃宫中人鬼合谋。士人均以为,天子应该正确对待天地之道,利见大人,谁料想,忠臣刚刚遭贬黜,鼎臣又遭到斥退。虹霓当头,朝堂上小人当道,君子颓丧。如今,天地正气壅塞,君子退位隐居,智者目睹仕途险恶,远离灾祸,虽然有负众人之望,以学生看来,颇符合私愿。想到这些,心中释然,无所怨恨。愿先生怡养精神,不必操心世事,任其浮沉,与时代俯仰进退。”不久,桓帝驾崩。陈蕃担任太傅,与大将军窦武掌握朝政,二人合谋,欲诛杀宦官,引进天下名士,任命李膺为长乐宫少府。及至陈蕃、窦武落败,李膺等人又遭贬黜。

后来,张俭事发,朝廷收捕党人。乡里人对李膺讲:“可暂且躲避一下。”李膺说:“现在有事,不能躲避。如果臣有罪,不能逃避刑罚,臣自当坚守节操。臣已经六十岁,生死由命,躲又能躲到哪里去?”李膺主动走进诏狱,被拷打致死,妻子儿女被流放至边郡,门生、故吏及父兄,一律遭到禁锢。

侍御史蜀郡人景毅的儿子景顾是李膺的学生,没有在名册中出现,没有被遣送回原籍。景毅慨然叹息:“李膺是贤师,原来说要把儿子送到李膺处学习,岂能因为漏登名册,就苟且偷生!”遂亲自上表,结果被免官,遣送回故乡。当时人认为,景毅重气节。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