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嵩朱儁列传 白话文翻译 第2节
当时,边章、韩遂在陇山以西作乱。第二年春天,灵帝诏令皇甫嵩返回长安,守护皇家陵园。边章等攻入三辅,烧杀抢掠,朝廷命令皇甫嵩讨伐边章。
最初,皇甫嵩讨伐张角,途经邺城,看到中常侍赵忠在邺城的宅邸非常豪华,已经僭越礼制,奏请朝廷,罚没赵忠的私宅。还有,中常侍张让私下里找到皇甫嵩,索贿五千万,皇甫嵩没有答应。赵、张二人因怨生恨,上奏朝廷,说皇甫嵩连年征战,劳而无功,花费巨大。当年秋天,灵帝召回皇甫嵩,收缴左车骑将军印绶,削去食邑六千户,重新封为都乡侯,享受食邑二千户。
灵帝中平五年,凉州贼寇王国围困陈仓,灵帝再次拜皇甫嵩为左将军,同时督查前将军董卓,各自率领两万人,剿灭贼寇。董卓欲急速进兵,赶赴陈仓,皇甫嵩不同意。董卓说:“聪明者,不会错过良机,勇敢者,不应徘徊犹豫。如果急速前去营救,城池还可以保全,一旦贻误战机,城池很快就会被攻破。存亡之道,在此一举。”皇甫嵩答:“不然。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先动者,未必能制敌于死命,以逸待劳,方为制敌之良策。我方首先做到不可战胜,敌方,只能为我所胜。敌方固守,不足以自守,我方攻打,绰绰有余。有余者,兵动于九天,不足者,必陷于九地。陈仓虽小,城防坚固,并未陷于九地之绝境。王国兵强势众,攻打我方城池,一定要有九天之势,才能够成功。如今,敌方并没有九天之势,还要强行攻打陈仓,必定会陷于九地之困。陈仓决心固守,势必难以攻克,王国将陷于进退维谷。陈仓不能攻克,我军发起进攻,即可获取全胜之功,不必匆忙营救!”没有采纳董卓的建议。王国围困陈仓,从冬天到春天,长达八十余日,陈仓城坚固,始终不能攻破。贼势力竭,显出疲惫之态,只好撤围,皇甫嵩趁势进攻。董卓谏言:“不可。兵法讲,穷寇勿追,退敌勿迫。穷追王国,这是在压迫退兵,犹如追击穷寇。困兽犹斗,蜂虿有毒,更何况敌军依然强大!”皇甫嵩答:“不然。此前我们没有出击,是因为要避其锋芒。如今,我军以强势,穷追衰败之寇。敌军疲惫,并非安然撤退。王国退走,军心已经失去斗志。以精兵对阵疲惫之敌,穷追贼寇,一定能大获全胜。”皇甫嵩单独追击,让董卓担任后卫。连战连胜,大败贼寇,斩杀一万余人,王国败走而死。董卓先后失策,顿感惭愧,从此忌恨皇甫嵩。
第二年,董卓受拜为并州牧。灵帝下诏把董卓率领的军队交予皇甫嵩指挥,董卓不肯从命。皇甫嵩的侄儿皇甫郦此时在军中,劝说皇甫嵩:“本朝政治已经失去控制,天下已成倒悬之势。能够安定危亡,拯救国家者,只有大人与董卓。如今,大人与董卓结下怨恨,势不两立。朝廷诏命董卓的军队归大人指挥,而董卓竟然抗命,上书朝廷,要亲自带兵。而今,京师混乱,董卓心存异志,踌躇不进,更显出心怀不轨。而且,董卓为人凶残暴戾,目无亲人,将士们不肯亲附。大人担任统帅,依仗国威,加以讨伐,对上显示忠义之心,对下除去凶顽之徒,这是齐桓公、晋文公当年做的事情。”皇甫嵩回答:“董卓独断专行,固然有罪,臣不奏明皇上,就独断专杀,甚为不妥。不如向朝廷奏明,由朝廷裁决。”于是上书,将董卓拒交兵权的事情,奏报朝廷。灵帝叱责董卓,董卓对皇甫嵩更加怨恨。及至董卓篡夺朝政,献帝初平元年,董卓征召皇甫嵩,拜为城门校尉,欲杀害皇甫嵩。皇甫嵩将要赴任,将军幕府长史梁衍劝说皇甫嵩:“汉室衰微,宦官祸乱朝纲,董卓进京,受命诛杀宦官,然而不能尽忠报国,反而寇掠京师,妄存废立之心。如今征召将军,大则将军会有性命之忧,小则将军会蒙受董卓羞辱。而今,董卓依然在洛阳,天子在西京长安。以将军统率的兵力,派出三万精兵,迎接皇帝,奉诏令讨伐逆贼,向海内发出檄文,征调精兵。袁氏从东逼迫董卓,将军从西压迫董卓,可将其一举擒获。”皇甫嵩没有听从,随后上路。有关官员秉承董卓的旨意弹劾皇甫嵩,皇甫嵩被革职,投入监狱,命在旦夕。
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与董卓的关系很好,皇甫坚寿从长安逃回洛阳,投奔董卓。董卓设宴,大会群臣,皇甫坚寿向董卓祝酒,径直走向前,慷慨陈词,晓以大义,而后跪下,叩头不止,痛哭失声。在座者无不动容,也纷纷离席,向董卓求情。董卓起身,拉着皇甫坚寿一起坐下。然后,董卓下令释放皇甫嵩,又拜皇甫嵩为议郎,后又改任御史中丞。及至董卓来到长安,朝中公卿在路旁迎候董卓。董卓暗示御史中丞以下官员,前来谒见,以此折服皇甫嵩。董卓望着皇甫嵩,拍手大笑道:“义真,服不服?”皇甫嵩笑着向董卓谢罪,董卓这才消除心头的怨恨。
及至董卓被杀,献帝拜皇甫嵩为征西将军,转任车骑将军,当年秋天,拜皇甫嵩为太尉,当年冬天,流星坠落,献帝罢免皇甫嵩,又拜为光禄大夫,改任太常。不久,李傕作乱,皇甫嵩病重,在家中病逝。献帝赐予皇甫嵩骠骑将军印绶,任命皇甫氏家族一人为郎官。
皇甫嵩为人谨慎,做事劬劳勤勉,就政事多次上表、谏言,陈述利弊,对朝政有裨益的奏疏,有五百余件。皇甫嵩将手稿焚毁,不肯让外人知道。皇甫嵩礼贤下士,门前不滞留客人。当时人称颂这一点,因此也愿意亲附。
皇甫坚寿是一位显达士人,后来担任侍中,中途辞职,病逝。
朱儁,字公伟,会稽郡上虞县人。年少时,朱儁丧父,母亲靠贩卖蚕丝养活家人。朱儁以笃孝,在当地享有名气。后来,朱儁在县衙做负责文书的佐吏,轻财好义,受到乡邻们的尊敬。当时,同郡人周规受到三公府征召,将要启程,向郡府借钱一百万,作为治装费。此事过后,郡府突然催要借款,周规家境贫困,一时间无法筹措。朱儁把母亲的缯帛拿出来,解了周规的燃眉之急,母亲因此而失去养家的本钱,很生气,责备朱儁。朱儁回答:“小有损失,却能有益于他人,先贫后富,这是必然之理。”
上虞县长山阳郡人度尚,看到朱儁轻财好义,颇为钦佩,把朱儁推荐给郡太守韦毅。后来,朱儁在郡府稍有升迁。再后来,会稽郡太守尹端,擢拔朱儁为郡府主簿。灵帝熹平二年,尹端讨伐贼寇许昭,战事不利,被州部弹劾,判处死刑。朱儁换穿穷人的衣服,暗地里活动,带着几百斤黄金前往京师,贿赂主管奏章的官吏,刊定弹劾奏章,尹端的死刑改判为在左校服苦役。尹端对减免死刑颇感意外,非常高兴,但不知其中原委,朱儁也从未向尹端提起此事。
后来,郡太守徐珪举荐朱儁为孝廉,担任兰陵县令。在任上,朱儁政绩优异,东海国相上表朝廷,予以肯定。恰逢交阯州贼寇蜂起,交阯州牧、郡太守懦弱无能,不能制止。交阯郡贼寇梁龙等,聚集一万余人,与南海郡太守孔芝一起,反叛朝廷,攻破郡、县。灵帝光和元年,灵帝拜朱儁为交阯州部刺史,诏令朱儁路过家乡时招募勇士,授予调兵的权力。朱俊招募五千人,分两路进入交阯州。进入州界,朱儁按兵不动,先派遣使者到地方探听虚实,掌握贼寇动向,同时,向当地百姓宣示朝廷恩威,以撼动贼寇。然后,朱儁与交阯州属下七个郡,联合进兵,镇压贼寇,斩杀梁龙,投降的贼寇有数万人,旬月之间,平定叛乱。灵帝以战功封朱儁为都亭侯,享受食邑一千五百户,又赏赐黄金五十斤,征召朱儁回京师,拜为谏议大夫。
及至黄巾军造反,朝中公卿大多推荐朱儁,说朱儁有谋略。灵帝拜朱儁为右中郎将,持符节,与左中郎将皇甫嵩一起,奔赴颍川郡、汝南郡、陈国镇压黄巾军,贼寇全部荡平。在奏书中,皇甫嵩谈起此次用兵的过程,将功劳归于朱儁,灵帝加封朱儁为西乡侯,又拜为镇贼中郎将。
当时,南阳郡的黄巾军首领张曼成起兵,号称“神上使”,率领数万人,杀害郡太守褚贡,驻扎在宛城下一百余日。后任太守秦颉杀了张曼成,贼寇又推举赵弘为统帅,聚集的人数越来越多,达十余万,盘踞在宛城一带。朱儁与荆州刺史徐璆、秦颉合兵一处,有一万八千战士,进攻赵弘。从六月至八月,战事不利。有关官员上奏,欲征召朱儁回京师。司空张温上疏:“在往昔,秦王重用白起,燕王重用乐毅,都是历经数年,才克敌制胜,以竟全功。朱儁征讨颍川郡,是因为此前朱儁用兵,卓有成效。朝廷诏命朱儁,领军南征,已经布置完毕,临阵换将,此乃兵家大忌。应该假以时日,责令朱儁,早日克敌建功。”灵帝这才收回成命。朱儁加紧用兵,斩杀赵弘。贼寇的副帅韩忠又盘踞在宛城,抗拒朱儁。朱儁兵少,不能很快取胜,于是在宛城下修筑营垒,堆起土山,与宛城相望。朱儁命令军中擂鼓,攻击西南面,贼寇慌忙向西南奔去。朱儁亲自率领五千精锐士卒攻击东北,登上城墙,突入城内。韩忠率领残兵退守小城,惶急间请求投降。司马张超、徐璆、秦颉认为,应该答应韩忠。朱儁说:“兵法讲,形同而势异。在往昔,刘、项对峙,海内没有天子,因此,用厚赏招降来归者。如今,海内一统,仅有黄巾军为寇,招降纳叛,无以劝善,只能留下遗患,只有彻底剿灭贼寇,才能惩治恶贼。接受贼寇投降,贼寇仍怀有反叛之心,有利,则进攻,扰乱地方,失利,则乞降,获得奖赏。这样,贼寇将会长期逍遥法外,这不是平叛良策。”朱儁加紧进剿,激战数日,不能取胜。朱儁登上土山眺望,对张超等人讲:“我知道了,贼寇如今受到包围,内部已经分化瓦解,欲乞降,却又得不到受理,欲突围,又难以奏效,看来要决一死战。万人一心,尚且难以抵挡,更何况贼寇还有十万余众!其危害甚大,不如暂时撤围。韩忠贼寇见此情景,必然会蜂拥而出,一旦出城,贼寇则斗志全消,此乃破敌良策。”随后,汉军解围,韩忠果然出战,朱儁乘势掩杀,大败韩忠。汉军乘胜,追击数十里,斩杀一万余人。韩忠投降,秦颉异常愤恨,杀了韩忠。投降的黄巾军惶恐不安,又推举孙夏为统帅,依然盘踞在宛城。朱儁加紧进攻,孙夏败走,朱儁追至西鄂精山,再次大败孙夏,斩杀一万余人,贼寇随后瓦解。第二年春天,灵帝派遣使者,持符节拜朱儁为右车骑将军,朱儁率军凯旋。此后,朱儁担任光禄大夫,增加食邑五千户。灵帝又封朱儁为钱塘侯,享受特进位。因为母亲去世,朱儁辞去官职,为母亲服孝。灵帝从家中起用朱儁,拜为将作大匠,转任少府、太仆。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