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淮南子》 » 第二十卷 泰族训 > 故仁、知,人材之美者也+所谓仁者,爱人也;所谓知者…+

故仁、知,人材之美者也。所谓仁者,爱人也;所谓知者,知人也。爱人则无虐刑矣,知人则无乱政矣。治由文理,则无悖谬之事矣;刑不侵滥,则无暴虐之行矣。上无烦乱之治,下无怨望之心,则百残除而中和作矣,此三代之所昌。故《书》曰:“能哲且惠,黎民怀之。何忧讙兜,何迁有苗。”智伯有五过人之材,而不免于身死人手者,不爱人也。齐王建有三过人之巧,而身虏于秦者,不知贤也。故仁莫大于爱人,知莫大于知人。二者不立,虽察慧捷巧,劬禄疾力,不免于乱也。原文解释

【原文】

故仁、知,人材之美者也。所谓仁者,爱人也;所谓知者,知人也。爱人则无虐刑矣,知人则无乱政矣。治由文理,则无悖谬之事矣;刑不侵滥note-name:侵滥1侵滥:烂施刑罚。,则无暴虐之行矣。上无烦乱之治,下无怨望之心,则百残除而中和note-name:中和2中和:中正平和。作矣,此三代之所昌。故《书》曰:“能哲且惠,黎民怀之。何忧讙兜note-name:讙兜3讙兜:传说是尧帝时期的佞臣,“四凶”之一,被放逐到崇山。,何迁有苗。”智伯有五过人之材,而不免于身死人手者,不爱人也。齐王建有三过人之巧,而身虏于秦者,不知贤也。故仁莫大于爱人,知莫大于知人。二者不立,虽察慧捷巧,劬禄疾力,不免于乱也。

阅读辅助提示: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

【翻译】

因此仁慈、智慧,是#-666aa;才中的优美品质。所说的仁慈,是爱护别#-666aa;;所说的智慧,就是能够了解别#-666aa;。爱护别人那么就没有暴虐的刑法了,了解别人那么就没有混乱的政治了。治国根据礼仪,那么就没有背理和错误的事情了;不滥用刑法,那么就不会有残暴的行为了。国君没有烦琐杂乱的管理,臣民没有怨恨的心情,那么各种残酷的法令可以解除,而和平就会产生了,这就是三代昌盛的原因。所以《书》中说:“能够聪明而有恩惠,百姓就会怀念他,哪用为讙兜忧虑,哪用迁徙有苗呢?”智伯有五种过人的才能,但仍免不了死在他人手里,不爱护百姓是根本原因;齐王建有三方面过人的巧技,但仍被秦国俘虏,不知道贤人是主要原因。因此仁慈没有比爱护他人更重大的了,智慧没有比了解他人更重要的了。这两方面如果不能够确立,即使能明察秋毫、才华过人、敏捷灵巧、勤劳政事、用力辛苦,也免不了要出乱子。

原文翻译

故仁、知,人材之美者也。所谓仁者,爱人也;所谓知者,知人也。爱人则无虐刑矣,知人则无乱政矣。治由文理,则无悖谬之事矣;刑不侵滥,则无暴虐之行矣。上无烦乱之治,下无怨望之心,则百残除而中和作矣,此三代之所昌。故《书》曰:“能哲且惠,黎民怀之。何忧讙兜,何迁有苗。”智伯有五过人之材,而不免于身死人手者,不爱人也。齐王建有三过人之巧,而身虏于秦者,不知贤也。故仁莫大于爱人,知莫大于知人。二者不立,虽察慧捷巧,劬禄疾力,不免于乱也。

因此仁慈、智慧,是#-666aa;才中的优美品质。所说的仁慈,是爱护别#-666aa;;所说的智慧,就是能够了解别#-666aa;。爱护别人那么就没有暴虐的刑法了,了解别人那么就没有混乱的政治了。治国根据礼仪,那么就没有背理和错误的事情了;不滥用刑法,那么就不会有残暴的行为了。国君没有烦琐杂乱的管理,臣民没有怨恨的心情,那么各种残酷的法令可以解除,而和平就会产生了,这就是三代昌盛的原因。所以《书》中说:“能够聪明而有恩惠,百姓就会怀念他,哪用为讙兜忧虑,哪用迁徙有苗呢?”智伯有五种过人的才能,但仍免不了死在他人手里,不爱护百姓是根本原因;齐王建有三方面过人的巧技,但仍被秦国俘虏,不知道贤人是主要原因。因此仁慈没有比爱护他人更重大的了,智慧没有比了解他人更重要的了。这两方面如果不能够确立,即使能明察秋毫、才华过人、敏捷灵巧、勤劳政事、用力辛苦,也免不了要出乱子。

【原文注释】

〔1〕侵滥:烂施刑罚。

〔2〕中和:中正平和。»

〔3〕讙兜:传说是尧帝时期的佞臣,“四凶”之一,被放逐到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