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欢喜冤家》 > 第十七回 一代莺花消磨七件事 满城风雨高卧二分愁

第十七回 一代莺花消磨七件事 满城风雨高卧二分愁

当玉和决定了主意之后,就按时到车站来接吴太岳。他以为这是不会有什么困难的,总可以在车站见着他,不料走到了车站,一看同乡们却一个也没有,心里想着,难道所有的同乡都不来?那么,我一个人接着了吴太岳,这人情更大,他更要领取我的人情了。这样想着,低头向站里面月台上走。转了两个弯,忽然又一转念道,慢来,同乡这样大登启事,岂有不来欢迎之理,莫非已经过了钟点了,找着车站上的标准钟一看,并没有到钟点,当然没有欢迎过去,那么,这些同乡何以不来,难道报上登的那一则启事是开玩笑的吗?一个人狐疑着,猜不出所以然来,但是既然来了,不能白白地回去,且在车站上等等看。不多的时候,火车到了,自己在行人要道上站定,只管张望车上下来的人。这些人是一群一群地过去,并没有吴太岳,当然,这是自己实心信任了报上那一则启事,又算白跑一遭了,一个人怏怏地走回家去,又加上了一层不快,后来一打听,吴太岳在中途有电致同乡会,展期一天到京,等自己知道了这个消息的时候,吴太岳已经是到京一天了。这样一个与自己有渊源的人,偏是又把这欢迎的机会错过去了。

他连受了几番挫折,自己就很是灰心,在家里休息两天,也不曾出去会朋友。可是在第三天下午,岳母朱氏却来看女婿来了。她进门看见玉和,第一句话就问道:“姑爷,衙门里公事忙呀?”玉和答应不好意思,不答应又怕露出破绽,随便地道:“总是这样。”桂英听到母亲说话的声音,一直迎到院子里来,将她搀了进去。朱氏问道:“这几天你公母俩都不见面,我知道玉和一定是公事忙,你为什么也不回去呢?”桂英道:“我要走了,家里就没有了人,你叫我怎样离得开来。”娘儿俩说着话,走到屋子里来,玉和也就跟了进来,在一边坐着陪话,朱氏随说了几句闲话,她原是朝姑娘坐着的,这时却掉转身来向玉和坐着,因道:“我今天来,一来是看看你们,二来还有一点儿小事。”说时,掉过脸来,又朝着桂英道:“自从你出门子以后,家里更显得冷静了,你哥哥也说家里事没有人做,这不是办法……”桂英笑道:“你不用向下说,我明白了。是不是哥哥要娶嫂子呢?这是好事呀。”朱氏道:“好事不是?可是一说好事,就结了吗?”

桂英听到这里,知道下面有一段大文章。便向玉和看了一眼,那意思好像是说,有了一个难题目了,你自己斟酌答复吧。玉和心里也很是明白,微微地将下巴点了两点,表示是知道了。朱氏说的话,是一口气说下来的,姑娘姑爷面前当然用不着怎样考虑,又道:“第一就是钱这件事,我没有办法,你哥哥说了,打算打一个会,请你公母俩一个上一支。”桂英以为母亲要下什么命令,硬要多少钱。现在不过很客气地商量着,要公母俩上一支会,这就不好怎样推辞。因向母亲道:“哥哥要娶嫂嫂,我手足至亲,当然要帮忙。可是玉和的钱就是我的钱,我的钱就是玉和的钱,怎么我两人倒各要上一支会呢?”朱氏笑道:“说虽是这样说,可是借了这个名儿,好让你夫妻二人出个双份儿。”玉和道:“是多少钱一支会呢?”朱氏道:“少了不够的,多了又怕邀不起来,所以我想每支会定二十块钱,你们两个人一个月拿出四十块钱来得了。玉和在交通部一个月拿一百五十块钱,这还不到零数啦。我也跟你们算了,你们又不等着钱用,先别使这个会钱,按会收利,说是四十块钱,一个月贴出三十五六块钱得了。到了最后两个会,你们才得了去。十个月之内,你们贴出三百五十六块钱,可以收回四百块钱回去,这也是一件好好的事呀。不知不觉地可以替你们聚上一笔钱了。”

玉和听了,心里不住地打算盘,将银行里存的款子通统算起来,也不过四五百块钱,每个月极力节省着过,也只好用半年,岳母出了个主意,倒要贴十个月的会,这不是要人的命吗?他踌躇了许久,才向桂英道:“北京城里标会的这种事情,我可有些不懂。”朱氏道:“这有什么不懂?我做头会不算,邀十个人出来,逢月摊钱,到了那日,像衙门里买东西投标一样,大家标利钱,标得利钱多的得会。比方说,桂英短钱使,想得二会,标两块钱利,那么,二会这一会你一支出十八块钱得了。你若是老不使会,到了末会,你一个钱利息也不用标,会也归你得,人家都要按份出二十块,你不是出打折的本收足数回来吗?”朱氏谈起标会,她仿佛是个老手,说着连算带比,两手闹了个不歇。玉和听了,始终装了不大明白,微笑道:“这件事,我实在是外行,请你自己和姑娘接洽吧。”朱氏道:“哟,你真是个书呆子,别的话你不用说了,难道你出钱也不会吗,一切你都不用管,到了上会的日子,你拿出四十块钱交给你的太太。多了钱就带回来,反正谁也不能欺负你。”朱氏说到这里,真把话说得无可转折了,玉和要说出钱也不会出,那就是不肯出钱,丈母娘岂肯放过呢?因之什么话也不说,只是笑笑。桂英知道他这一份困难,这时一定回断了母亲,大家面子都不好看,便笑道:“不用说了,你要去会朋友,出去会朋友吧,让我和妈慢慢地商量吧。”玉和听了这话,犹如得了皇恩大赦一般,立刻站了起来,向朱氏连连拱了两下手道:“我要出去会两个朋友……”朱氏道:“今天不上衙门去吗?”桂英抢着道:“去的。他去会朋友,也是为了公事。”朱氏也站起来道:“既是有公事,你就别耽搁,我是自己家里人,还跟我客气什么呢?”玉和有了这话,欢天喜地地去了。

他为避免和丈母娘说话起见,直到吃过了晚饭的时候方才回家来,见朱氏已不在这里,就向桂英道:“你看这件事怎么办,不是哑子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来吗?我去后,你是怎样和老太太办交涉的?”桂英道:“我还能说不出钱吗?我告诉了妈,只要哥哥娶亲,我一定帮忙,两百块钱的事还用得着邀会吗?到了那个时候,我拿出来就是了。”玉和道:“你倒说得好大话,两百块钱我们随便拿得出来吗?”桂英道:“我又不会变钱,我怎么又拿得出来呢?不过我想大福,他是想借娶亲为名,好邀一个会,弄些钱花,压根儿还没听到说媳妇家姓李,他娶个什么亲?所以我就落得向他说个大话,说是只要大福有了日子,我就拿出二百块钱来。”玉和道:“他真要是定亲呢?”桂英道:“我也跟你想了,你受憋也就是这一两个月,到了他定亲的时候,你一定也有了事情了。那个时候,无论怎么样,两百块钱的事还周转不过来吗?”这样一说,玉和听到肚里,昂头先想了一想,桂英道:“你觉得怎么样?”玉和道:“很妥当的。到了那个日子,我还找不着事,那也不是我的好事情啦。”桂英道:“这不结了?”玉和自己说了这样一句壮胆子的话,心里比较地痛快一阵,其实这几个月里,是否有把握可以找到一件事?真没有把握呢。

他如此想着,点了一根烟卷,斜坐在靠椅上只是出神,桂英却也不来理会,打开小厨子捧出一份东西放在桌上,玉和看时,乃是三本账簿、一把算盘,还有一个小木头盒子,里面装有铜子和铜子票。她放好了,接着又把三屉桌上的笔墨也移了过来。玉和笑道:“这样子,你是要算今天的账了。你到那三屉桌上去写不好吗?干吗又挪笔墨到这边来呢?”桂英道:“在这儿写,就了屋子中间的亮吧,到那里去写又要亮上一盏电灯了。”玉和笑道:“你真是了不得,一节省起来什么都很经济,多点一盏电灯你都舍不得。”桂英笑道:“并不是我过于节省,你想,一样事情省一点儿,把省俭的十样事情归结起来,就是一笔很大的款子,现在你没有找到事情,我还是放开手来花,你怎样受得起?我常听到你们读书识字的先生谈过,什么不能开源就当节流。我这也算是节流啦。”她如此说着,在身上口袋里摸索了一阵,摸出几张字条来。她看一张,就在账簿上写上一笔,写完了,然后将算盘敲打一阵,打完了,手按桌子,昂着头想道:“不对呀。我今天付出了一块八毛钱,怎么只有一块六毛钱的账呢?”玉和口里衔了烟卷,只坐在一边,遥遥地看着,这时见她如此,便笑道:“二毛钱的事,为数几何?你何必还要这样地去思索呢。”桂英道:“这话不是那样说,既然谈到记账,那就一毫一厘都要仔细考究起来,不能含糊过去。”说着就高声叫了一声刘妈,他们的女仆进来了,笑道:“大奶奶算账啦,是有一笔账漏了,记不起来了吧?今天下午,巡警和我们要公益捐来着,临时把条子丢了,他说明天补了来,准是这一笔账没有想起吧?”桂英哦的一声笑了,这才让女仆走去,自己提起笔来在账簿上补写着。玉和道:“我想不到你一个把洋钱当铜子儿使的人会过得这样的日子。”桂英道:“唯其是当年把洋钱当铜子儿使,于今看到钱不容易,很悔当年孟浪,所以要把钱看得重了。”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