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农历节日:元宵节——张灯结彩,万家灯火 第2节
饮元宵酒——团圆喜庆,祈求太平
饮元宵酒,古往今来被文人骚客们赋予了太多美好的寓意。辛弃疾用“东风夜放花千树”描绘的火树银花,李商隐以“香车宝盖隘通衢”呈现的锦绣团簇,都是人们对这个节日的特殊情怀的释放。尤其是蒲松龄的“雪篱深处人人酒”,将饮酒与上元佳节的温馨团圆结合一起,做了恰如其分的点缀。虽然过节饮酒是中国礼仪文化约定俗成的一部分,但是元宵节饮酒,不仅仅表示团圆喜庆,而且也有祈求太平的意思。
元宵节来临,喜庆的花灯布满大街小巷,人们结伴赏灯的同时,还会置办年味儿浓厚的饮灯酒活动。如同浙江的“元宵酒”风俗一样,“饮灯酒”这一历史风俗保留较好的是广东省,“饮灯酒”在广东佛山市顺德区保留得最为完整。明末清初,顺德的“饮灯酒”开始在民间流行起来,并在每年正月初八至元宵节期间举行。由于这是一年中举家团圆、最令人高兴的时刻,家家户户在祠堂前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父老乡亲们共聚一堂,互道吉祥、开怀畅饮。
“饮灯酒”的初衷是祭祀社神(土地),祈祷五谷丰登,事业兴旺;而时至今日,它演变成为一项有利的公益活动。在“饮灯酒”的活动中,有一个叫作“投灯”的环节。广东民间的花灯丰富多样,且各取有吉利的名称,以象征兴旺。
耍龙灯——6条蛟龙互相穿插舞蹈
耍龙灯的主要道具是用草、竹、木纸、布等扎制而成的,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十五节以上的龙就比较笨重,不宜舞动,仅供观赏,这种龙特别讲究装饰,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还有一种“火龙”,用竹篾编成圆筒,形成笼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龙衣,内燃蜡烛或油灯,夜间表演十分壮观。耍龙灯的表演,有“单龙戏珠”与“双龙戏珠”两种。龙头部分也分轻重级别,一般重量三十多斤。龙珠内点蜡烛的称“龙灯”,不点的称“布龙”。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耍九节的主要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裆子(穿花)、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蜕皮等。耍龙中,不论表演哪种花样动作,表演者都得用碎步起跑。耍十一、十三节龙的,主要表演蛟龙的动作,就是巨龙追捕着红色的宝珠飞腾跳跃,时而高耸,似飞冲云端;时而低下,像入海破浪,蜿蜒腾挪,煞是威猛。
每当新春至元宵节期间,在此起彼落的锣鼓声、鞭炮声中,各个民间“舞龙”队大显身手,引得万人空巷。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据说早在黄帝时期,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随后又创出了6条蛟龙互相穿插舞蹈的、引人入胜的壮观场面。
踩高跷——脚踩高跷舞剑、扭秧歌
踩高跷是古代百戏之一,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踩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3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记载,古代的高跷皆是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做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行动自如、生动活泼、边演边唱、谈笑风生、如履平地。
传说踩高跷这种活动形式,原来是古人为了方便采集树上的野果,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活动。
还有传说踩高跷是以滑稽著称的晏婴发明的,春秋战国时期,晏婴一次出使邻国,邻国君臣笑他身材矮小,他就装一双木腿,顿时高大起来,弄得该国君臣啼笑皆非。他又借题发挥,把邻国君臣羞辱一顿,使得他们更狼狈。从此以后,踩高跷活动便代代流传下来。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把踩高跷与同贪官污吏做斗争联系在一起。从前有一座县城,城里和城外的人民非常友好,每年春节都联合办社火,互祝生意兴隆、五谷丰登。不料来个贪官,把这看作是一个发财的机会,就私自规定,凡是进出城办社火,每人都要交纳一定的银两,否则不得进出城门。但是,这个规定并没有难住聪明的劳动人民。他们就发明了踩高跷,翻越城墙,过护城河,我行我素,继续欢度佳节。
舞狮——勇敢和力量的象征
元宵节舞狮是中国传统民间活动。古时人们认为舞狮可以驱邪镇妖,故此每年元宵佳节或重大集会庆典,民间都舞狮助兴。例如迎春赛会、开张庆典等,都喜欢敲锣打鼓,舞狮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随着历史的发展,狮子成为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舞狮还代表欢乐,代表幸福,代表人们心中的祝福。人们认为它能够保佑人畜平安,所以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时舞狮子的风俗,以祈求生活平平安安、吉祥如意。
舞狮是一种高难度动作的民间传统表演艺术,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中国本身没有狮子,在中华文化中,“狮”本来是和“龙”“麒麟”一样都只是神话中的动物。到了汉朝时,才首次有少量真狮子从西域传入,当时的人模仿其外貌、动作做戏,至三国时发展成舞狮;南北朝时期随佛教兴起而开始盛行全国。
舞狮分北狮和南狮,最初北狮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而南狮则是流行于华南、南洋及海外。近年来也有将二者融合的舞法,主要是采用南狮的狮子结合北狮的步法,创作出“南狮北舞”。
划旱船——在陆地上模仿船行
元宵节划旱船是一种在陆地上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而流传下来的民俗。划旱船也称跑旱船,演出时,一人立于旱船中,另一人手拿“连响”,相当于掌舵人员,其余人在边上敲锣打鼓(伴奏乐器:板儿、锣、鼓等),旱船便根据节奏的变化进行表演,一定时间后(大概几分钟)拿“连响”的表演者会穿插表演唱,在旁的伴奏人员也会在一定的时刻加入伴唱,但锣鼓声不停止。演员所唱曲调为花鼓调,其唱词在早些年代都有传统的唱本参考,内容多为古代神话传说等。近年来,唱词多为演员自编,内容多是歌颂党的富民政策好、“神五”“神六”圆满发射成功,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等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丰硕成果。
旱船下半部分是船形,上半部分有4根棍子,支撑起一个顶,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形状犹如轿顶,装饰以红绸、纸花,有的地方还装有彩灯、明镜和其他装饰物,把旱船装饰得艳丽不凡,然后套系在姑娘的腰间,使其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演员腰上系有一根绸带,用于吊住旱船两边的船舷,以便使旱船跟随身体的摆动而舞动。女演员两手握住前面两根棍子,用于控制船动的幅度。整个旱船的表演主要有驾船、圆场步、碎步、横步、自转、正反葫芦、晃船步、平碾步(转船)等动作。整个表演围绕“快、稳、漂、转”的风格,极具地方特色。有时候还会有一个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配合着表演,并且习惯扮演成小丑,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渲染剧情,逗乐观众。
祭门、祭户——把杨树枝插在门上,将酒肉放在门前祭祀
七祀,是指周代设立的7种祭祀。祭门、祭户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商代天子设立五祀,即门、户、灶、行(道路)、中溜(住室中央之神)。周代天子七祀,除商代五祀外,增加司命、泰厉。司命是主宰功名命运的星神,泰厉是没有祭享的游散鬼神。周代诸侯奉行五祀、大夫三祀、士二祀、庶人一祀。汉代随着阴阳五行说的流行,改七祀为五祀。春祭户、夏祭灶、秋祭门、冬祭井、六月祭中溜以顺五时。五时祭品亦各不相同。祭户用牛、祭灶用鸡、祭门用犬、祭中溜用豕、祭井用鱼。唐代改五祀为七祀。明又改为五祀。其祭祀等级均为小祀。宋代以后,诸侯以下祭祀在祭礼中被废除。由于七祀或五祀均是祭祀住所之神以求居宅安宁,因此在民间根深蒂固,流传很广,并且逐渐演化为民俗。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