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农历节日:七夕节 第2节

七夕之夜,民间有妇女乞求智巧的活动。女子
七夕之夜,民间有妇女乞求智巧的活动。女子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捉蜘蛛一只,放在盒里,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吃巧果

七夕期间,女子们将面粉、白糖、芝麻等物
七夕期间,女子们将面粉、白糖、芝麻等物做成各种精妙的形状,炸熟后食用,来祈求能有巧智,心灵手巧。
拜织女

七夕当夜,女子们会相约一起祭拜织女,祈求
七夕当夜,女子们会相约一起祭拜织女,祈求赐予巧智和如意郎君。祭拜后嬉戏玩耍,互诉心事。
听悄悄话

七夕夜有听悄悄话的风俗。相传,七夕之夜
七夕夜有听悄悄话的风俗。相传,七夕之夜月圆之时,在葡萄架下能听到牛郎织女说悄悄话。
拜魁星

俗传七月初七是魁星的生日,民间谓“魁星主
俗传七月初七是魁星的生日,民间谓“魁星主文事”。闽东一带读书人于“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祈求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青苗会

“青苗会”是农人祈祷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的
“青苗会”是农人祈祷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的活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各村各庄的农民潮水般涌向“青苗会”举办地参加活动,整个“青苗会”弥漫着节日的欢乐气氛。
陕西一带的女孩子们采取竞争比赛进行乞巧活动。她们用稻草扎成一米多高的“巧姑”(又叫巧娘,即织女)形象,并让它穿上女孩子的绿袄红裙,坐在庭院里;女孩子们供上瓜果,并端出事先育好的豆芽、葱芽,剪下一截,放入一碗清水中,浮在水面上,看月光下的芽影,来占卜她们的巧拙;并比赛穿针引线,看谁做得又快又好;举行剪窗花比赛,看谁剪得花样既好看又快。
福建一带的姑娘不仅组织乞巧活动,而且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求爱情的活动。进行的乞巧活动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采用占卜的办法来判断自己是巧还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采用针线活比赛的办法,看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丰盛礼物奖励给得巧者。
取河水饮用辟邪治病
广西部分地区传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七仙女要下凡到河里洗澡,喝其洗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称作“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到河边挑水,取回后倒入事先买好的新水瓮储存起来,待日后慢慢饮用。
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1年),《西宁县志》记载七夕之水:“五更汲井华水或河水贮之,以备用。”《苍梧县志》也曾记载:“取河水、井水贮瓮,经久不变味,谓之‘银河水’。”《贵县志》也曾记载:“汲河水贮藏瓮中,名曰‘七月七水’,中热毒者每以之调药。”《罗定志》中也曾记载七夕水说:“是日汲水,谓之‘天孙圣水’,以备醯酱、药饵之用。”由此可见,七夕节到河里取水饮用辟邪治病的习俗由来已久了。
拜仙:拜织女、拜魁星
1.拜织女
七夕节,少女、少妇“拜织女”。少女、少妇们组织自己的朋友或邻里们,少则五六人,多则十来人,一起祭拜织女。祭拜的一般仪式是:在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放置一个小香炉。参加拜织女的少女、少妇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都按时到主办的家里来,到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果少女们希望长得越来越漂亮或者将来嫁个如意郎君,少妇们希望能够早生贵子、丈夫能够有出息等,都可以向织女星祈祷。拜织女一般要进行到半夜时分才会散场。
2.拜魁星
传说七月初七是魁星爷的生日。民间谓“魁星主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因此多数读书人在七夕这天祭拜魁星爷,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金榜题名。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称魁星或魁首。古代十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当时人们认为魁星爷主掌考运的缘故。
“拜魁星”活动仪式亦在月光下举行。祭品隆重,不可缺的是羊头(公羊,留须带角),煮熟,两角束红纸,置盘中,摆于“魁星”像前。其他祭品茶酒等随便。参加拜魁星的:于烛月交辉中进行,鸣炮焚香礼拜罢,就在香案前围桌会餐。席间必玩一种“取功名”的游戏助兴,以桂圆、榛子、花生三种干果,代表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以一人手握上述三种干果各一颗,往桌上投,随它自行滚动,某种干果滚到某人跟前停止下来,那么,就预示着某人中状元、榜眼或探花;如投下的干果各方向都滚偏,则大家都没有“功名”,须重新再投,称“复考”;都投中,称“三及第”;其中二颗方位不正——比如桂圆、榛子都不中,只花生到某人跟前,而某人即中“探花”。这样投一次,饮酒一巡,称“一科”,而谓“这科出探花”,大家向“探花”敬酒一杯。敬酒的“落第考生”下“一科”继续“求取功名”,而有了“功名”的不参加。这样吃喝玩乐,一直玩到在座都功成名就为止。最后散场时鸣炮烧纸镪,“魁星爷”像也和纸镪一起焚烧,等于谢过魁星爷并且道别。
吃巧果:祈盼自己或友人灵巧
七夕节民间习俗吃巧果。巧果又称作“乞巧果子”,花样较多。主要的原材料是油、面、糖、蜜。巧果的制作方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擀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在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七夕这一天,人们还会用面粉制作各种小型拟物食品,放到油锅里煎炸后称“巧果”。巧果做成后,到晚上陈列到庭院中的几案上,摆上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家人和亲友围坐在一起,一边欣赏浩瀚的夜空,一边品尝各种巧果和其他食品,人人祈盼自己或亲友会变得灵巧起来。
青苗会:期望当年好收成
七夕节,民间有些地方举办“青苗会”。“青苗会”是纯朴善良的稻农们敬畏大自然,期望风调雨顺和上天保佑五谷丰登的祈祷活动。
七月七这天日头上一竿,“青苗会”准备就绪,祭台上摆好三牲五谷,上方悬挂身着龙袍、长髯飘逸的龙王像。震耳欲聋的鞭炮响过后,会场鸦雀无声。在司礼“开祭”的唱声中,鼓乐齐鸣,与会男女跪伏在地三叩九拜。庄严肃穆的典礼完毕,接踵而来的便是民间大戏。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