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列子》 » 黄帝篇 > 天下有常胜之道,有不常胜之道+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

天下有常胜之道,有不常胜之道。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二者亦知,而人未之知。故上古之言:强,先不己若者;柔,先出于己者。先不己若者,至于若己则殆矣。先出于己者,亡所殆矣。以此胜一身若徒,以此任天下若徒,谓不胜而自胜,不任而自任也。粥子曰:“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强。观其所积,以知祸福之乡。强胜不若己,至于若己者刚;柔胜出于己者,其力不可量。”老聃曰:“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原文解释

原文(一)

天下有常胜之道,有不常胜之道。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二者note-name:亦1亦:张湛注:“亦当作易。”即容易。知,而人未之知。故上古之言:强,note-name:先2先:指外界的事物。不己若者;柔,先出于己者。先不己若者,至于若己则note-name:殆3殆:危险。矣。先出于己者,亡所殆矣。以此胜一身若note-name:徒4徒:通“途”,道路。这里是有道理的意思。《列子集释》引吴闿生《文史甄微稿本》:“若徒,犹言此道也。”,以此任天下若徒,谓不胜而自胜,不任而自任也。粥子曰:“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强。观其所积,以知祸福之note-name:乡5乡:通“向”,走向,趋势。。强胜不若己,至于若己者note-name:刚6刚:应为“戕”,残害。张湛注:“必有折也。”此意与戕吻#-666ff;;柔胜出于己者,其力不可量。”

翻译(一)

天下有常胜的道,有不常胜的道。常胜之道叫做柔弱,不常胜之道叫做刚强。这二者容易理解,但#-666aa;们多不知道。所以上古时有句话说:依靠刚强,只能战胜力量不如自己的#-666aa;;依靠柔弱,却能战胜力量超过自己的#-666aa;。如果只能战胜力量不如自己的人,一旦他的力量同自己相当,那就危险了。如果能战胜力量超过自己的人,那就没有什么危险了。用来战胜个人身心的是这个道理,用来应付天下事情的也是这个道理,这叫做无意取胜而自然取胜,无意应付而自然应付。鬻子说过:“要想刚,必须要坚守柔;要想强,必须要保持弱。不断地积聚柔一定会刚,不断地积聚弱一定会强。观察他所积聚的东西,就可以知道祸福的发展趋势。依靠刚强战胜力量不如自己的人,等到他与自己的力量相当,就会遭受挫折;依靠柔弱战胜力量超过自己的人,他的力量便不可估量。”

阅读辅助提示: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

原文(二)

老聃曰:“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

翻译(二)

老子说:“用兵过于逞强就会被灭亡,树木长得#guoxue666-com;大就会被折断。柔弱是生存的道路,坚强是死亡途径。”

原文翻译

天下有常胜之道,有不常胜之道。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二者亦知,而人未之知。故上古之言:强,先不己若者;柔,先出于己者。先不己若者,至于若己则殆矣。先出于己者,亡所殆矣。以此胜一身若徒,以此任天下若徒,谓不胜而自胜,不任而自任也。粥子曰:“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强。观其所积,以知祸福之乡。强胜不若己,至于若己者刚;柔胜出于己者,其力不可量。”

天下有常胜的道,有不常胜的道。常胜之道叫做柔弱,不常胜之道叫做刚强。这二者容易理解,但#-666aa;们多不知道。所以上古时有句话说:依靠刚强,只能战胜力量不如自己的#-666aa;;依靠柔弱,却能战胜力量超过自己的#-666aa;。如果只能战胜力量不如自己的人,一旦他的力量同自己相当,那就危险了。如果能战胜力量超过自己的人,那就没有什么危险了。用来战胜个人身心的是这个道理,用来应付天下事情的也是这个道理,这叫做无意取胜而自然取胜,无意应付而自然应付。鬻子说过:“要想刚,必须要坚守柔;要想强,必须要保持弱。不断地积聚柔一定会刚,不断地积聚弱一定会强。观察他所积聚的东西,就可以知道祸福的发展趋势。依靠刚强战胜力量不如自己的人,等到他与自己的力量相当,就会遭受挫折;依靠柔弱战胜力量超过自己的人,他的力量便不可估量。”

老聃曰:“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

老子说:“用兵过于逞强就会被灭亡,树木长得#guoxue666-com;大就会被折断。柔弱是生存的道路,坚强是死亡途径。”

【原文注释】

〔1〕:张湛注:“亦当作易。”即容易。

〔2〕:指外界的事物。

〔3〕:危险。

〔4〕:通“途”,道路。这里是有道理的意思。《列子集释》引吴闿生《文史甄微稿本》:“若徒,犹言此道也。”

〔5〕:通“向”,走向,趋势。

〔6〕:应为“戕”,残害。张湛注:“必有折也。”此意与戕吻#-666ff;

下一篇:状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状童。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伏走,谓之禽兽;而禽兽未必无人心。虽有人心,以状而见疏矣。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于人,而有禽兽之心。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未可几也。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 ?、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此以力使禽兽者也。尧使夔典乐,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箫韶九成,凤皇来仪,此以声致禽兽者也。然则禽兽之心,奚为异人?形音与人异,而不知接之之道焉。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通,故得引而使之焉。禽兽之智有自然与人童者,其齐欲摄生,亦不假智于人也。牝牡相偶,母子相亲;避平依险,违寒就温;居则有群,行则有列;小者居内,壮者居外;饮则相携,食则鸣群。太古之时,则与人同处,与人并行。帝王之时,始惊骇散乱矣。逮于末世,隐伏逃窜,以避患害。今东方介氏之国,其国人数数解六畜之语者,盖偏知之所得。太古神圣之人,备知万物情态,悉解异类音声。会而聚之,训而受之,同于人民。故先会鬼神魑魅,次达八方人民,末聚禽兽虫蛾。言血气之类心智不殊远也。神圣知其如此,故其所教训者无所遗逸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