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原文解释
原文(一)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1帛矣。鸡豚狗彘之畜2,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3之教,申4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5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6者,未之有也。
翻译(一)
“每家都有五亩地的宅院,院里种满桑树,五十岁以上的#-666aa;就可以穿上丝绵衣了。鸡、狗和猪的畜养,不要耽误繁殖的时机,七十岁以上的#-666aa;就可以有肉吃了。一家#-666aa;百亩的耕地,不要让他们失去耕种收割的时机,一家几口人就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好好地办些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教育他们,那么,须发斑白的老人也就用不着背负、头顶着重物奔波于道路上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绵衣穿,有肉吃,平民百姓不受冻饿,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666hh;的,是从未有过的事。“
原文(二)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7,涂有饿莩而不知发8;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9天下之民至焉。”
翻译(二)
(丰收年份)猪狗能吃上#-666aa;吃的粮食,却不晓得及时收购以备荒年;道路上有饿死的#-666aa;,却没想到要打开仓库赈济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不怪我呀,怪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刀子杀了#-666aa;,却说‘不怪我呀,怪兵器吧’有什么不同呢?王假如不去怪罪年成,(而切切实实地去改革政治,)这样,天下的百姓都会来投奔了。”
原文 | 翻译 |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1帛矣。鸡豚狗彘之畜2,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3之教,申4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5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6者,未之有也。 | “每家都有五亩地的宅院,院里种满桑树,五十岁以上的#-666aa;就可以穿上丝绵衣了。鸡、狗和猪的畜养,不要耽误繁殖的时机,七十岁以上的#-666aa;就可以有肉吃了。一家#-666aa;百亩的耕地,不要让他们失去耕种收割的时机,一家几口人就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好好地办些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教育他们,那么,须发斑白的老人也就用不着背负、头顶着重物奔波于道路上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绵衣穿,有肉吃,平民百姓不受冻饿,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666hh;的,是从未有过的事。“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7,涂有饿莩而不知发8;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9天下之民至焉。” | (丰收年份)猪狗能吃上#-666aa;吃的粮食,却不晓得及时收购以备荒年;道路上有饿死的#-666aa;,却没想到要打开仓库赈济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不怪我呀,怪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刀子杀了#-666aa;,却说‘不怪我呀,怪兵器吧’有什么不同呢?王假如不去怪罪年成,(而切切实实地去改革政治,)这样,天下的百姓都会来投奔了。” |
【原文注释】
〔1〕衣:音yì,这里是穿的意思。
〔2〕鸡豚狗彘之畜:鸡和猪、狗的畜养;畜,音xù,畜养,饲养。
〔3〕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庠,音xiáng。»
〔4〕申:一再,重复。
〔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颁白,须发半白,也写作“斑白”;负,背负;戴,顶在头上。
〔6〕王:音wàng,以仁义统一天下。
〔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这句中“检”当读为“敛”。这句话的意思是,丰年时,谷贱伤农,狗彘都能吃上#-666aa;的食物,当政者却不平价收买粮食,储藏之以备荒年。这样的解释,是颜师古对《汉书·食货志·赞》“孟子亦非‘狗彘食人之食不知敛’”所作的解释。《汉书·食货志》“检”也作“敛”。但《孟子》赵岐《注》却解释为“不知以法度检敛也”,也就是不知以法度约束的意思。我们之所以从颜师古,是因为“检”之有法度义最早见于《荀子》,至于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约束、限制义更是晚见于《论衡》。赵岐《注》显然是用汉代才有的意义解读这段话了。相反,“敛”的收藏、收捡义,在《孟子》成书的年代则较为常见。详见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
〔8〕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道路,后来写作“途”;莩,音piǎo,通“殍”,饿死;饿殍,饿死的#-666aa;;发,打开,这里指打开粮仓赈济。
〔9〕斯: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