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常遇春受赏识 第2节
等到朱元璋赶到巢湖的时候,廖永安和弟弟廖永忠,俞廷玉率领儿子俞通海、俞通渊、俞通源,及余下各将桑世杰、张德胜、华高、赵庸、赵馘等人,均上前迎接他。朱元璋慰劳了他们一番,随即下令,调集各船扬帆出湖。湖面上一时桅杆林立,千帆竞进。来到铜城闸,越过糊口,众人只见碧水蓝天,风平浪静,根本不见有敌舟来阻拦他们。
廖永安上前对朱元璋庆贺道:“一定是敌军听说元帅来了,所以都不敢出来了。从此我们可以安心渡江了。”
话还没说完,就有探子来报说,前面有艘大船正朝这边驶来。朱元璋立即和廖永安出舱眺望,果不其然,只见数艘楼船载着无数士兵,正乘风破浪地朝他们驶来,船上悬挂着的一面大旗上,写着“元中丞”等字样。
廖永安惊讶地说:“莫非是元朝将领蛮子海牙?他现在是中丞,一直在一百多里外屯兵,为什么会知道我们的行踪,到这里来找我们的麻烦呢?”
朱元璋说:“如果不是左君弼勾结了他们,就一定是你的部下泄漏了军机,现在我们只能暂避敌人锋芒,改从小路出去了。”
廖永安说:“这个地方只有两条路可以出去,除了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外,就只剩下马肠河可走了。”
朱元璋当即下令转道马肠河,迅速乘船离去。奇怪的是,元兵眼看着他们驾船离去,也不去追赶他们。朱元璋率领众人转入马肠河中,他凝神远眺,发现那里似乎也有重兵驻扎。朱元璋非常疑惑,急令廖永安检查船只和人数有没有少。一检查,才发现果然少了一条船,掌船的叫赵普胜。
朱元璋对廖永安说:“如此看来,马肠河口肯定也有元兵,我们不能冒险去那儿,先找个安全的地方驻扎下来,再从长计议。”
廖永安于是下令让各船退到黄墩驻扎。朱元璋又和廖永安商议说,他计划走陆路回和阳去取船带兵来和他一起攻打元兵。实际上,朱元璋并没有船,他担心廖永安有异图,所以想用自己的兵力镇住廖永安等人,方才想出了这个办法。
回到和阳后,朱元璋立即募集商船,随后载着精兵猛士,又返回黄墩,率领众人攻打元兵。
当时正是仲夏,天气说变就变,江上忽然刮起了一阵怪风,黑云随即围拢过来,霎时间大雨滂沱,河水暴涨。
朱元璋乘着涨水之势,命各船鱼贯向前,杀出峪溪口,直奔元兵的大船而去。蛮子海牙见敌军突袭,连忙跳上船头,迎风杀敌,不料朱元璋的战船轻巧便利,一下东一下西,一下左一下右,一下靠近一下又扬长而去,任凭蛮子海牙多威猛,也拿他没办法,因为他的船实在太大,进退起来非常不便,总是顾了这边,失了这边,顾了那边,失了这边;两军相持多时,蛮子海牙料知敌不过朱元璋,竟回到船中,一声呼啸,逃离而去。
朱元璋督兵追赶,夺下元军许多兵器。等到元兵走远了,方才率领众船穿过浔阳桥,直接进入大江。这时雨已经停了,两岸青山滴翠,红日当空,真是一幅绝妙的江景图。
朱元璋正面对水流向四周远眺,廖永安忽然走进舱中,向他禀问去问。
朱元璋说:“这一路要经过采石镇,那里地势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只是牛渚矶前临大江,不易扼守,我们先拿下牛渚矶,再攻采石镇也不迟。”于是乘风杨帆,舳舻齐发,不一会儿,前军就已抵达牛渚矶。矶上不过几百个元兵,被常遇春等人一阵射击后,逃得一个不剩。朱元璋接着又传令各军,趁着士气大盛,转攻采石矶。
这采石矶的地势高出江面一丈多,而且非常陡峭,那里的元兵多得跟蚂蚁一样,守矶的将领就是蛮子海牙。他在峪溪口出师不利,料定朱元璋会乘胜渡江,所以就据矶坐守,在这里等着朱元璋到来。
朱元璋督领舟师,正要靠岸,猛然听见一声鼓号,顷刻间,矶上的弓箭、石头,如骤雨一般,飞洒过来。
朱元璋料知敌军难以对付,便命各舟师将战船一字排开,接着传令军中说:“先登上此矶的人有重赏,封为正先锋!”
郭英第一个应声而出,他带着一班长枪手就往矶上冲去,眼看着他们就快到矶上了,不料前面的士兵,已经中箭倒下了一大半,郭英也差点被射中,幸亏他躲得快,才得以保住一命退了回来。
胡大海见郭英败退,气如斗牛,率领手下的将士气势汹汹地就往上冲,可矶上的箭也射得越来越密,几乎没有空隙可钻,所以,就算胡大海有一身力气也没用,于是也只好渐渐退了回来。
朱元璋见手下节节败退,一时间也无法可施。突然,他看到常遇春带着藤牌军飞舸疾至,冲了出去,连忙高呼道:“常将军想夺得头功,正在此日。”
说时迟,那时快,常遇春左手执盾,右手挺戈,奋勇向前,眼看着离矶上不远了,常遇春不管三七二十一,纵身一跃,爬到了矶上。
元军将领老星卜喇先急忙用长矛来刺常遇春,常遇春用戈盾夹住矛杆,大喝一声,把老星卜喇先推倒在地上刺死了。郭英、胡大海等人见状,纷纷一拥而上,一阵刀劈枪刺,杀死无数元兵。蛮子海牙见这里也站不住脚了,只好带着剩下的元军,一哄儿逃离而去。
采石矶已被攻取,朱元璋很高兴,当即便封常遇春为先锋。自此,沿江各地望风迎降,纷纷前来归降朱元璋。
朱元璋听说将士们大多只想收些军粮器械就班师回朝,因而就对徐达说:“首次渡江我们就打了胜仗,如果我们马上回去的话,元兵还会再回来的,到时候功败垂成,江东不也就失去了吗?”
徐达急切地问:“那我们为何不继续进攻太平?”
朱元璋点点头,随即下令,将各船绳索砍断,放入急流中,顺流东下,一面告诉诸将说:“太平离我们这么近,我愿与诸将同行,把那里收复了再说。”诸将见回不去了,只好都跟着朱元璋直逼太平城下,他们在太平城下架起梯子,挂起绳索,从四面一起登上城墙。元军守城将领完者不花,万户万钧,达鲁花赤和普鲁罕忽里等人抵挡不住,只好弃城逃走,只有太平路总管靳义,跳水殉节。
朱元璋入城安抚百姓,严申军律,声言只要有人违反军令,立即处斩,城内顿时军纪严明,无人敢抢百姓的东西。与此同时,朱元璋一面将靳义的尸身打捞了上来并好好安葬了,还敬称靳义为义士,一面延访耆硕,优礼相待。
不久,有两个年迈的儒生陶安和李习带着一群父老乡亲求见朱元璋。朱元璋和陶安谈论起时事,陶安对朱元璋说:“如今虽然群雄并起,但我觉得他们的兴趣都只在于金银或者女人,根本没有拨乱反正为民起义的思想。元帅您率众渡江,又深明大义,从不枉杀百姓,如此顺天应人的做法,怎么可能成不了大业?”
朱元璋问他说:“我想拿下金陵,不知道行不行?”
陶安回答:“金陵是历代帝王的都城,占尽地理优势,如果以此作为根据地,再向周围拓展势力的话是可行的。而且古话说:‘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元帅何不速速拿下它呢?”
朱元璋听后,非常高兴,于是改太平路为太平府,设置了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己统领元帅的事务。并任命李习为知府,李善长为帅府都事,汪广洋为帅府令吏,陶安参赞幕府,仍然沿用宋龙凤年号,旗帜战衣,全都是红色。真是:
炎汉由来火德王,
赭袍赤帜亦何妨。
只因年号称龙凤,
犹愧男儿当自强。
太平已经平定,不久,哨马来报说,元军将领蛮子海牙又带兵来了。到时候又有一场厮杀,我们留待下章再叙。
自从朱元璋起义以来,所有的行动都充分证实了他的才智和王者气概。但他不该用韩林儿的年号,这是最大的错误。韩林儿姓韩不姓赵,怎么可能是宋裔?而且宋朝灭亡那么久了,有本事的人只会靠自己,哪用得着借别人的年号来撑腰?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