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天下第一奇男子 第2节
戴寿、向大亨走投无路,只得束手就擒。傅友德又继续进军保宁,正巧周德兴也来了,两军夹击之下,吴友仁无路可逃,被明军生擒,保宁也拿下了。只有丁世珍从阶州逃走后带着人来袭击文州,杀了明将朱显忠,傅友德亲自赶去支援,可丁世珍这时已经不见了。后来丁世珍又进攻秦州,被傅友德打败,晚上在梓潼庙被自己的手下杀了。蜀地终于太平了。
明昇被带到南京后,太祖宣他入见。明昇吓得一个劲儿地发抖,太祖却和颜悦色地安慰他,封他做归义侯,并在京师赐了他房屋。汤和等人押着戴寿、向大亨、吴友仁等人从蜀地回来的路上,戴寿、向大亨在夔峡凿穿了自己坐的船投水自尽了。吴友仁被绑在船里,一直押解到南京。因为他曾唆使明昇抗明,太祖命人将他斩首示众,其余的人发配到徐州充军。
第二年,有人对陈理和明昇提出了质疑,太祖说:“他们年纪不大,不懂事很正常,但要是被小人蛊惑了就麻烦了,我将他们分配到远一点的地方去吧。”当即就将陈理、明昇流放去了高丽国。
再说扩廓帖木儿。
他自从逃回和林后,新元帝爱猷识理达腊,仍将兵事委任于他。有了兵权,扩廓帖木儿更是不肯死心,屡屡发兵骚扰明朝边界。太祖便命徐达为征北大将军,出雁门,去和林;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出居庸,去应昌;冯国胜为右副将军,出金兰,去甘肃,合剿扩廓帖木儿。
徐达任命都督蓝玉为先锋,大军来到野马川的时候遇上了扩廓帖木儿部下的游骑在河边饮马,于是便乘其不备,直接冲杀过去,敌军受了惊,丢弃数百匹马纷纷逃走。
蓝玉率兵追到图拉河,扩廓帖木儿带兵迎战,双方战了几个小时,最终扩廓帖木儿败走。蓝玉长驱直入,扩廓帖木儿窜入山谷,翻山越岭往北逃。蓝玉怕有埋伏不敢再追,下令让士兵们暂且停下,谁知将士们仗着锐气,不肯停下,一定要灭掉扩廓帖木儿才肯罢休。就这样,双方一逃一追,转眼已经越过了岭北。
然而,就在这时,忽然响起一声呼哨,元兵从四面八方应声而出,统将就是贺宗哲,来战蓝玉。这时,扩廓帖木儿也杀了回来,把明军冲为数截。明军首尾不能相顾,不仅腹背受敌,而且山岭的路也十分崎岖,进退两难,将士们这才知道扩廓帖木儿的厉害,顿时叫苦不迭。蓝玉见状,忙下令退兵,哪知喊声四起,草木皆兵。各军一时慌不择路,不是坠下了悬崖就是滚下了山岭。此时,元军又步步紧逼,蓝玉率兵拼杀一阵,伤亡数百人,杀两阵,又伤亡数百人。
正在危难的时候,幸好徐达带兵赶来救援,方才杀退敌兵,救出这支孤军。
徐达回营后清点人数,一共损失一万人,不禁叹息说:“诚意伯刘伯温曾告诫过扩廓帖木儿是个很难对付的人,不可以轻敌,我这次稍微放松就中了计,这是我的过失,不能怪你。”徐达于是上表向太祖参劾自己。表才刚发出去,就接到了左右两路的捷报,徐达的心情方才舒缓了一些:“两路捷报,皇上这回可以宽心了。”真心为自己的主子着想,全无妒忌左右的意思,真是令人可敬。
原来,冯国胜一行从兰州进兵,傅友德先到了西涼,射死了元平章卜花,收降了元太尉锁纳儿加等人。接着又在瓜沙洲擒住了元平章长加奴等二十七人。李文忠走右路,率领都督何文辉等人来到胪朐河,留韩政守住重武器,自己带上部分人赶路,预备了二十天的口粮。元太师合剌章蛮子带人在阿鲁浑河岸列好了队伍,李文忠和他从午时打到申时,不仅没有打退他,对方的人反而越来越多。李文忠这边的曹良臣、周显、常荣、张耀等人都陆续战死,李文忠的马也中了流箭,没法再骑了。刘义便用自己的身子掩护李文忠下马,李荣则将自己的战马让给李文忠,然后抢了一匹敌军的马继续冲杀。
李文忠最后带着众人一鼓作气杀出了重围。然而,敌军在后面紧追不放,而且在追到青海的时候,敌军逐渐又多了起来,李文忠见状,灵机一动,索性停下来固守,给敌军制造了一种附近似乎有伏兵的错觉,敌军害怕遭遇埋伏,果然不再追了,纷纷掉头离去。
顾时和李文忠分开后进入沙漠,遇上元兵的时候粮食正好吃完了,众将士都很疲乏没法儿久战,顾时于是带着几百精兵到前线虚张声势,大喊杀敌。元兵吓得直逃,丢掉的武器战马都归了明军。
太祖接到军报,只慰劳了三军,对徐达的败仗只字不提,命徐达和李文忠回山西、北平操练士兵。
自此以后,边疆虽然偶尔还有战事,也不过是小打小闹,元兵再不敢深入内地了。扩廓帖木儿也跟着元帝迁徙到了金山。
洪武七年,太祖派崇礼侯买的里八剌去了一趟北边,随行的还有两个旧元朝的官吏,这一趟是太祖传谕让元帝撤除帝号,元帝没有回复。太祖又招降扩廓帖木儿,前前后后去了七封信,都石沉大海。
扩廓帖木儿在洪武八年八月病逝于哈拉那海的衙庭,妻子毛氏也跟着他自尽。哈拉那海是和林北的一个大湖。
太祖后来曾问群臣说,天下第一奇男子是谁?众臣说,是常遇春。太祖却叹息着说:“你们都认为常遇春是第一奇男子吗?常遇春是英雄没错,但是他肯臣服于我,那扩廓帖木儿却始终不肯臣服,这才是真正的第一奇男子啊!”众人听了不禁都心生敬佩。我有诗赞扬扩廓帖木儿:
抗命称兵似逆伦,
谁知板荡识忠臣。
疾风劲草由来说,
毕竟奇男自有真。
扩廓帖木儿死了,元帝到底还能不能保全呢?元末群雄,数明玉珍称帝最晚,因为他所占据的地方最偏僻。我写到十六章都未曾提及他,并不是忘了,而是因为明玉珍地处一隅,无关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