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明史演义》 » 白话文 > 第十八章 狼子野心胡惟庸

第十八章 狼子野心胡惟庸

扩廓帖木儿去世后,元太尉纳哈出依然屡次入侵辽东。太祖让马云、叶旺等人严加戒备,等纳哈出再来的时候进行伏击,结果元军大败,纳哈出仓皇逃走,从此北塞就安定了。

江山坐稳以后,太祖一直想把兵权从武将的手里收回来,只因北方还没有彻底平定,南方也还有元朝余孽,一时不便撤兵,只好先这么着,但太祖心里总有些介怀,于是决定大修文治。

明朝建立伊始,中华大地经过近二十年战乱的破坏,一片凋敝。对此情形,太祖实行了发展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太祖称帝不久,外地州县官来朝见,太祖对他们说:“天下初定,老百姓财力困乏,像刚会飞的鸟,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树,不可动摇它的根。现在重要的是休养生息”。

太祖接受大臣建议,鼓励开垦荒地,颁下法令:北方郡县荒芜田地,不限亩数,全部免三年租税。他还采取强制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区的农民迁往地广人稀的地区;对于垦荒者,由政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免税三年,所开垦出来的土地归垦荒者所有;还规定,有五亩至十亩田的农民,必须栽种桑、棉、麻各半亩,有十亩以上田地的加倍种植。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

除了民屯外,明朝初年还有军屯和商屯。军屯由卫所管理,官府提供耕牛和农具。明军队屯守的比例是:边地军队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内地军队二分守城,八分屯田。军粮基本上自给自足。商屯是指商人在边境雇人屯田,就地交粮,省去了贩运费用,获利更大。商屯的实行,解决了军粮问题,同时也开发了边疆。

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太祖也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和赈济灾荒。在即位之初,太祖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关水利的建议,地方官都必须及时奏报,否则加以处罚。到洪武二十八年,全国一共开塘堰大约40987处,疏通河流大约4162道,成绩显著。

太祖出身农民,深知灾荒给农民造成的痛苦,在他即位后,常常减免受灾和受战争影响地区的农民的赋税,或者给以救济。太祖还十分爱惜民力,提倡节俭。他即位后,在应天修建宫室,只求坚固耐用,不求奇巧华丽,还让人在墙上画了许多历史故事以提醒自己时时注意。

按照惯例,太祖使用的车舆、器具等物,应该用黄金装饰,但太祖下令让人全部以铜代替。主管的官员报告说用不了很多黄金,太祖坚持说,他不是吝惜这点黄金,而是提倡节俭,自己应作为典范。

在太祖的积极推动下,农民的生产热情高涨。明初农业发展迅速,一改元末农村的残破景象。

洪武二年,太祖昭告天下,兴建学校,选拔学官,并坚持把“教育工作”作为衡量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朝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经义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所有郡县都要设立学堂,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还有乡试和会试等。乡试定在八月,会试定在二月,每三年考一次,每次考试分三场。第一场考四书经义,第二场考写文章,第三场考经史实务策论。

自古以来,禁锢人思想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科举,想高中想飞黄腾达的少年郎们,无论是谁都必须埋头苦读,竭力钻研,有的到老都没有高中过,大好的光阴就这么虚度了。

太祖曾说过:“科举让天下所有的英雄都归我了。”可见太祖的本意并不是振兴中国文化,只是想借科举笼络人心。

到了后来,太祖又将四书经义改为八股文,考试的范围越来越狭窄,学子们迎合出题者的意图,都从八股文入手,满口的之乎者也,迂腐不堪,没有一点实际用处。这种流毒一直延续了五六百年才得到改革,真是让人痛恨。后人将始作俑者看成太祖并非冤枉了他。

太祖喜欢四处征求贤才,专门派人去寻找高人隐士和元室旧臣。

山东有一位叫田兴的侠士,因为经商经常来往于江淮之间。太祖有一次在郊外生了病,田兴正好路过救了他,并和太祖结为了异姓兄弟。后来太祖四处征讨时,田兴曾给太祖写信揭发军中的不法行为,但没有写自己的名字。太祖猜到是田兴,于是惩处了相关的人,唯独遗憾信上没有写田兴的住址。

洪武三年,江北六合、来安一带有老虎害人,官府重金悬赏英雄打虎,田兴挺身而出,十日内杀死了七只老虎,当地百姓都欢呼不已,争着设宴款待田兴,而官府的赏银,田兴却一分没要。这事传到京师,太祖料到打虎的人是田兴,随即派人去请他,可田兴不愿赴约,太祖于是又派人送去亲笔书信。

他在信中写道:

元璋见弃于兄长,不下十年,地角天涯,无从晤觌。近闻兄在江北,为除虎患,不禁大喜。遣使敦请,不我肯顾。未知何开罪至此?人之相知,莫如兄弟。我二人虽非同胞,情逾骨肉。昔之忧患,与今之安乐,所处各当其时。元璋固不为忧乐易交也。世未有兄因弟贵,而闭门逾垣,以为得计者,皇帝自皇帝,元璋自元璋,元璋不过偶然作皇帝,并非一作皇帝,便改头换面,不是朱元璋也。本来我有兄长,并非作皇帝便视兄长如臣民也。国家事业,兄长能助则助之,否则听兄自便,只叙兄弟之情,不谈国家之事。美不美?江中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再不过江,不是脚色。兄其听之!

田兴看到信后,盛情难却,终于还是来了京城,太祖亲自出城迎接他,对他格外亲昵,简直比对自己的亲人还要上心。

一个月后,太祖在席间偶然谈起了国事,田兴立马正色道:“君无戏言,皇上答应了臣不谈国事。”太祖于是不敢再谈国事。后来田兴又屡次想离开京城,太祖苦苦挽留他,他才只好答应在京城住下来,不幸的是没多久便去世了。

太祖找寻的贤才还有元朝的行省参政蔡子英。

自从元朝灭亡之后,蔡子英跟着扩廓帖木儿逃到定西,扩廓帖木儿战败逃走后,蔡子英就一个人在关中的山上四处流亡。太祖听说了他后,命人将他的相貌画了下来,派人四处寻找。

后来,蔡子英被汤和抓住,对汤和做了一个长揖,却不肯拜他。汤和让他下跪,蔡子英不肯,汤和于是让人用火烧他的胡须,蔡子英还是面不改色。汤和只好将他押回京城,太祖却亲自为蔡子英解开枷锁,待他十分和气。

太祖本想授予蔡子英官职,但他始终不肯接受,并且语气诚恳地上书说:

陛下乘时应运,削平群雄,薄海内外,莫不宾贡。臣鼎鱼漏网,假息南山,曩者见获,复得脱亡,重烦有司追迹。而陛下以万乘之尊,全匹夫之节,不降天诛,反疗其疾,易冠裳,赐酒馔,授以名爵,陛下之恩,包乎天地矣。

臣非不欲自竭犬马,但名义所存,不敢辄渝初志。自惟身本韦布,知识浅陋,过蒙主将知荐,仕元十有五年,愧无尺寸功以报国士之遇。及国家破亡,又复失节,何面目见天下士?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今陛下创业垂统,正当挈持大经大法,垂示子孙臣民,奈何欲以无礼义寡廉耻之俘囚,而厕诸新朝贤士大夫之列哉?臣日夜思维,咎往昔之不死,至于今日,分宜自裁,陛下待臣以恩礼,臣固不敢卖死立名,亦不敢偷生苟禄。若察臣之愚,全臣之志,禁锢海南,毕其生命,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昔王蠋闭户以自缢,李芾阖门以自屠,彼非恶荣利而乐死亡,顾义之所在,虽汤镬有不得避也。眇焉之躯,上愧古人,死有余恨,惟陛下裁察!

太祖看到蔡子英的奏章后对他更加敬重。一晚,蔡子英忽然大哭不止,别人问他什么原因?蔡子英说想起了旧主。太祖知道他很难回心转意了,就命人将他送出塞外,让他继续跟着元主。

除了蔡子英以外,还有元朝行省都事伯颜子中也是一位忠君的奇才。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