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明史演义》 » 白话文 > 第二十一章 建文帝削藩

第二十一章 建文帝削藩

话说建文帝刚一继位,便下了一道诏,命令各地藩王,不可擅自进京,只需派使者来朝见。

所有藩王中只有燕王朱棣一人,连夜赶往京城。刚抵达淮安,消息已传到兵部尚书齐泰的耳中,尚书向建文帝禀告情况之后,派了个使者去阻拦燕王,并奉劝他回国,于是燕王怏怏而还。这一次,建文帝与燕王之间已起了嫌隙。

先前太祖还在世时,观察朱允炆的骨相,发现他的头骨长得有点偏,又担心他个性柔弱,不能担负重任,为此时常忧虑不已。

一天,太祖令建文帝咏月,诗的最末两句是:“虽然隐落江湖里,也有清光照九州。”太祖听到这两句,心里颇觉不满。

后来太祖又命他对对子,先出一句:“风吹马尾千条线。”建文帝对道:“雨打羊毛一片膻。”太祖听到这句,脸色都变了。而当时在一旁陪伴的燕王,上前对了一句:“日照龙鳞万点金。”太祖听到后,不禁拍案叫绝:“对的好!对的好!”

自那以后,太祖就更加喜欢燕王了,而且有意废除朱允炆的储君之位。然而,偏偏学士刘三吾一再劝谏说,太孙是名正言顺的储君之选,绝不可随意更改。朱元璋也觉得有理,于是便听从刘三吾的劝告,放下了改立燕王为储君的想法。可俗话说得好,一招棋错满盘皆输,这一步走错,造成了后来兄弟自相残杀的悲剧,许多血腥的战乱也因之而起。

建文帝是个仁慈有余又优柔寡断的人,对于各路藩王也是充满了猜忌之心。

即位以后,只宠信两位侍臣,一位是齐泰,另一位是黄子澄。

一天晚上,建文帝忽然召见黄子澄,并问他:“先生可还记得东角门谈话?”黄子澄应声回答说:“臣不敢忘。”建文帝于是提拔黄子澄为太常侍卿,参领国事。

原来,建文帝还是皇太孙的时候,曾在东角门问黄子澄:“我的各位叔叔如果在封地拥兵自重,有意谋反怎么办?”黄子澄回答说无妨,并举例汉景帝平定七国。建文帝方才安下心来。可建文帝怎可与汉景帝相提并论?难道黄子澄想当晁错?刚一继位,便提拔黄子澄,无非是希望他不要忘了曾经说过的话,专心辅佐皇帝,压制藩王。

后来户部侍郎卓敬秘密上奏建文帝说:“燕王足智多谋、智慧过人,酷似先帝。现在他镇守北平,那里地势险要,兵强马壮,万一有变不好控制,陛下最好将他封去南昌。”

建文帝看过奏折后,第二天找来卓敬,对他说:“燕王与朕是骨肉至亲,朕相信他不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来。”

卓敬叩了一个头说:“陛下难道没听说过隋文帝杨广的故事吗?就算是父子也可能反目成仇的呀!”

建文帝不等卓敬说完就摆手说:“你不要说了!容朕好好想想。”如此一来,话语之中的意图已经掩盖不住了,流言很快就传播出去,都说新皇帝马上就要削藩了。

燕王首先得知了消息,于是立即上书谎称自己病了。剩下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岷王等人一时慌了手脚,只能互相勾结,以求自保。可周王朱橚的次子朱有爋竟向建文帝告密,说自己的父亲与燕王、齐王和湘王互相勾结,密谋篡位。

建文帝急忙召来齐泰、黄子澄入内室商议。

齐泰说:“众王中只有燕王最强,除了燕王,其他人都是不战而降之辈”

黄子澄反对道:“齐尚书说错了,要除掉燕王必须先砍掉他的手足。周王是燕王的弟弟,既然他图谋不轨,陛下何不先将他处置了?一来可以除掉周王,二来可以惩戒燕王。”

建文帝说:“周王、燕王的封地相连,他会乖乖就擒吗?”

黄子澄说:“陛下不必担心,臣自有妙计。”

建文帝听了大喜道:“朕有了先生,一切都可以放心了。凡事就交给先生去办了。”黄子澄磕头谢恩,和齐泰一起出去了。

黄子澄当下找来了李文忠的儿子,曹国公李景隆,并授予李景隆一条密计,令他当即前往周地。李景隆领命而去,依计而行,率领数千人离开京城,对外扬言说奉命防边,要经过汴梁。周王听到这个消息丝毫没有起疑,所以没有任何防备,谁知李景隆到了开封后,竟然带兵袭击了周王宫,把周王和他的妃子等人全部抓回了京城。

不料,建文帝见了周王后,又心生怜悯,心想,还是放他回去算了。由于齐泰和黄子澄坚决反对,建文帝才只好将周王贬为平民,流放到蒙化,并将周王的儿子流放到各地。可没过多久,建文帝又改变了主意,将周王召回京城,关进了大牢。

过了几个月,天象出现大凶之兆,荧惑守心。四川岳池教授程济精通术数,夜观星象后,得知北方明年必有兵祸,速写了一封奏折。这封奏折辗转到京,建文帝看后大惊失色,但脸上却表现出不相信的样子,斥责程济妖言惑众,接着又派四川当地的官员捉拿程济,解押到京,由皇帝亲自审讯。

程济哀呼道:“陛下请先把微臣关起来吧,明年我的话若不应验,再杀也不迟!”

都督府断事高巍,对于时事痛心疾首,于是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上书:

昔我高皇帝上法三代之公,下洗嬴秦之陋,封建诸王,凡以护中国,屏四裔,为圣子神孙计,至远也。然地大兵强,易致生乱。诸王又多骄逸不法,违犯朝制,不削则废法,削之则伤恩。贾谊曰:“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今盍师其意,勿施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令西北之子弟诸王,分封于东南,东南诸王子弟,分封于西北,小其地,大其城,以分其力,如此则藩王之权,不削而自削矣。臣又愿陛下益隆亲亲之礼,岁时伏腊,使问不绝,贤如河间东平者,下诏褒赏;不法如淮南济北者,始犯则容,再犯则赦,三犯而不改,则告庙削地而废处之,宁有不顺服者哉?谨奏!

然而这封奏折最终还是石沉大海。

建文帝密旨授意齐泰、黄子澄等人,研究如何削弱燕王的势力,但因为燕王封地大兵力又强,黄子澄等人一时也不好下手。

燕王虽然人在北平,但熟知京中的动向,为了自保,他一边谎称病重,一边暗中勾结僧人道衍,密谋造反。

这道衍是何许人也?他本姓姚,名广孝,籍贯苏州,出家为僧,法名道衍,自称得到异人指点,能预知吉凶善恶。先前太祖封藩的时候请了很多高僧,为各路藩王之师,道衍就分配到燕王的府邸。这道衍一见到燕王,就说燕王有天子之相,将来可以称帝。燕王很高兴,待他如上宾,所有谋划、计议,都和道衍仔细商议。道衍又向燕王举荐了两个人,一个叫袁珙,善于看相;一个叫金忠,善于占卜。

袁珙一见燕王,忽然躬身下拜。燕王惊问其意,袁珙答道:“殿下气度非凡,龙行虎步,头上还有龙角,难道不是天子的象征吗?”

燕王说:“最近廷臣屡议削藩,区区北平之地,尚且难保,还谈什么当皇帝?”

袁珙说:“殿下如今快四十了,只要过了四十,一定时来运转。若有半句虚言,臣愿自戳双目。”燕王听了这话更加欢喜,又让金忠卜一卦以试吉凶,结果大吉。因此渐渐有了反心,三个人朝夕相聚,策划谋反。

道衍首先建议燕王操练士兵,打造兵器,为以后做准备,但又怕消息泄露,于是在后花园里挖了个密室,四周砌上厚厚的砖墙,与外界完全隔绝。地下是打造兵器之所,地上则养了无数的鹅鸭,聒噪不休,混淆视听。除燕王与身边的亲信之外,暂且无人知道内情,本以为是神不知,鬼不觉。可是纸终究包不住火,正如俗话所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般日夜不休地打造兵器,时间久了,免不得有人泄露消息,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传得整个南京城内,都说燕王不意称臣,马上就要谋反了。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