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大军集结 第2节
建文帝看到奏折,有了罢兵的念头,便将奏折拿给方孝孺看,说:“燕王和孝康皇帝是同胞兄弟,又是朕的亲叔父,如果逼他逼得太过了,如何对得起祖宗?”
方孝孺反问说:“陛下真的想罢兵吗?兵罢不可复聚,如果燕王来犯,陛下怎么对付?臣希望陛下不要被他的话骗了,应该立即杀了使者武胜,和燕王一刀两断,到时候士气一振,自然得胜。”
之前说要和燕王假装交好,现在又要和他断绝关系,前后自相矛盾,怎么可能成功呢?
建文帝这次又听信了方孝孺,将武胜打入了大牢。一下宽一下严,毫无主见。
燕王听到消息后大怒,立即派出都指挥李远等人实施报复。
六千多燕军换上南军的衣服和盔甲混入到济宁、谷亭一带,和南军混杂在一起,然后乘机放火,将南军囤积的粮饷,烧成了灰烬。燕将邱福、薛禄则合力攻破了济州城,又派兵偷袭沛县,一把火烧光了南军几万艘粮船,所有的军械也都烧成了废铁。连河里的水都被烧得滚烫,烧熟的鱼鳖都浮了上来。
自此之后,南军军中缺粮,士气更弱了。
盛庸听到消息后派袁宇去拦截燕军,反被李远设计击败,死伤数千人。
消息传到京城,建文帝大为震惊。这时方孝孺又献上一计,想要离间燕王父子。说是只要朝廷派人送信给朱高炽,承诺让他掌管燕国。如此一来燕王父子势必就会互相猜忌,产生内讧。建文帝以此为奇谋,便让方孝孺起草书信,派锦衣卫千户张安前去送信。
燕王的世子朱高炽乖巧得很,他收到信后却不启封,竟差人押着张安送交到燕王面前。燕王手下的黄俨是朱高燧一边的,素来与朱高炽不和,他知道张安的来意,于是张安一出发他就立即派人禀报了燕王。燕王顿时就起了疑心,转问朱高煦怎么看。朱高煦本就心地狠毒,哪管什么兄弟情谊,自然只会说朱高炽的坏话。可巧这时张安被押到了,还有朝廷的信。燕王展信一看,不禁惊喜道:“险些杀了我的世子啊!”然后命人将张安囚禁起来,回信嘉奖朱高炽。
方孝孺的计划又失败了。
而盛庸因为粮道不通,异常焦虑,邀请大同守将房昭入紫荆关,据守易州西水寨,窥伺北平。平安也从真定出兵,进军北平。燕王人在大名,派手下朱能等人截击平安,自己则带领大军去攻房昭。房昭被困多日,向真定求援,真定发了援兵,却中了燕王设下的埋伏,败退齐眉山下。房昭失去援助,无力回天,只好弃寨向西逃跑。平安也在半途被朱能击败逃回真定。燕王缴获许多军械,粮草,凯旋而归。
建文帝屡次听到战败的消息,无计可施。
忽然想起太祖驾崩前曾经嘱托梅殷,要他匡扶幼主。建文帝于是召梅殷入朝商量军事。梅殷是汝南侯梅思祖的儿子,精通经史、善于骑射,很得太祖的欣赏。太祖弥留之际,曾嘱咐梅殷说:“藩王太强盛,朕的太孙太稚嫩,劳烦你尽心辅佐,如有犯上作乱的,你就为朕出师讨伐。”梅殷顿首受命。
梅殷入朝觐见后,建文帝提起太祖的遗言,命他出师,梅殷直受不辞,建文帝命他镇守淮安,募集淮安的四十万军民防守燕军。另一方面,建文帝让宁国公主写信给燕王,责怪他不把君臣大义放在眼里,燕王没有回复。
当时朝廷太监,去外省办事,掠夺百姓,民间因而有很多怨言。朝臣交章上奏弹劾这些官员,建文帝看了格外生气,严令斥责这种行为,并勒令所在地方的官员速速逮捕他们,依法惩治。太监们十分怨恨又没有办法,索性丧尽天良,秘密派人去北平,告诉燕王说京城的守卫如何空虚,如何容易拿下。
燕王不禁感慨说:“连年征战,什么时候是个头?要是能一战定胜负,就最好不过了。”道衍劝燕王直接进军南京,燕王于是决定择日出发。一路所向无敌,接连攻陷东平、济阳各个州县,阻断了徐州的粮道。
京中听到警报,建文帝又命徐辉祖去山东支援。徐辉祖昼夜赶路来到小河,听说都督何福和燕军交战大获全胜,平安也在北阪击退了燕军,心里十分高兴。徐辉祖马上带人来到齐眉山和何福会合,一起与燕军厮杀起来。双方舍命角逐,从午时打到酉时,胜负难分。燕将李斌正冲锋陷阵,忽然被流箭射中了马头,失足被擒。李斌是远近闻名的勇将,被抓后还拼命杀了好几个人才毙命。燕军失去了他士气减弱,随即溃败。燕将王真、陈文也相继战死。
这场战役过后,燕王退到几十里之外才敢安营扎寨。众人也因为屡次打了败仗,有些气馁,请求暂时退兵,回去休养。
燕王说:“战场上只有进没有退,稍微有些失败怎么能轻言放弃?难道你们只看得到眼前的失败,看不到长远的胜利?”
说完,燕王又下令说:“想渡河回去的,请站到左边!不想的站右边。”众将士大多选择了左边。
燕王见状大声说:“既然你们不愿意南下,那就自便!”言语之中透露着不满。
这时,朱能出来调和道:“大家难道没听说过汉高祖吗?汉高祖十战九败都能得天下,如今我们胜多败少,怎么能轻易退兵呢?”众人这才不说话了。
燕王又担心士兵哗变,好几个晚上都睡不好觉,衣不解带。
太祖屡次将自己比做汉高祖,朱能也用汉高祖来形容燕王,父子俩都想创业,怎么可能不骨肉相残呢?
燕军战败的消息传出来后,南军都互相庆贺,京城内的一班大臣听说捷报后,都说燕军要逃走了,京中不能没有良将镇守,应该召回魏国公徐辉祖。建文帝在疑惑之间,还是下诏召还了徐辉祖。
徐辉祖一走,何福孤掌难鸣,于是燕王又派朱荣、刘江等人拦截了南军的粮道。何福支持不住,只好将营地转移到灵璧,以保证粮草的安全。平安运粮到何福的军营,带了六万护卫,粮车在中间,士兵们在左右。快到灵璧的时候,在此埋伏已久的燕军骤然杀出,抢夺粮草。平安慌忙御敌,杀了半天也没能打退燕军,只好命弓箭手放箭,射倒了一千多名燕军,稍稍有了点优势。
平安正想继续前进,忽然看见燕王带着大军来到,一时来不及阻拦,竟然被燕军横贯入阵,队伍断成了两截。说时迟那时快,何福知道平安到来,急忙前来支援,和平安一起合击燕军。双方酣战了多时,损失相当,最后,燕王挥军离开了。平安和何福两人以为燕军已经走了,于是松了口气,慢慢地押着粮车往灵璧走。
走了大约几里路,天色有些暗了,暮霭沉沉,野景茫茫。前面丛林错杂,一片浓荫,只见黑压压一团,根本看不出来哪里是枝干哪里是树叶。何福放宽心,正要带军穿过,就在这时,四周忽然响起了呼哨和战鼓的声音,林间一下子杀出千军万马,当先的不是别人,正是燕王的二儿子朱高煦。南军赶了一天的路又打了一场大仗早就累坏了,怎么敌得过这支生力军?况且天色已黑,林间暮色合围,根本不清楚对方有多少人马,还没交战南军就已经吓破了胆,纷纷逃走,大家都逃命要紧,哪还顾得上粮饷?平安和何福还想勉力抵御,但后面燕王的大军也来了,一看肯定打不过,也只好夺路而逃。逃到了灵璧,清点损失,才发现不但粮车丢了,还死伤了一万多人,三千多匹马。
何福和平安等人唏嘘不已,勉强关上寨门防御燕军夜袭,所幸一晚无事,燕军并没有进攻。但是营中的粮食已经吃完,大家商议一番后,决定转移队伍到淮河。何福也同意了,约定第二天晚上迁徙,以放炮三声为暗号,然后一齐拔营离开。第二天晚饭过后,各军收拾停当,只等炮声响起。不久外面果然响起了炮声,接连三声,正是约定的暗号。各军一齐开门走出营地,谁知四面八方站着的竟都是燕军!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