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郑和出使西洋
却说成祖看了解缙的诗后,心里明白他是在借机讽谏,心里很是感慨。后来成祖又问黄淮、尹昌隆等人的意见,大家都主张立嫡长子朱高炽,成祖便下定决心立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朱高燧为赵王。
朱高煦分去镇守云南,朱高燧留守北京,朱高燧本来就和太子一起留守北平,所以奉命后没什么异议,但朱高煦就怏怏不乐了,他曾跟人说:“我有什么罪?要派我去那么远的地方。”于是就逗留在南京不肯去。成祖也拿他没办法,暂且由他去了。
成祖之前不遗余力地残害建文帝的旧臣,只留下了镇守淮安的盛庸,还封他为历城侯。而李景隆因为迎降有功,被加封为太子太师,所有的国家大事一概让他参与商议。
成祖还召回了前北平按察使陈瑛,封他做了副都御史。陈瑛是滁阳人,建文初年在北平任职,曾收到过燕府的贿赂,后来被佥事汤宗弹劾,建文帝便将他贬去了广西。这次成祖将他召回,受到恩宠后的陈瑛变得越来越残忍。
每次只要有人犯事,他势必将人屈打成招,有时还会牵连到其他无辜的人。长此以往,狱中的囚犯彻夜喊冤,两旁站着的御史听了都忍不住要掉眼泪,始作俑者陈瑛却在一旁谈笑自如,还和同僚说:“此等人若不严加处治,皇上当初何必要靖难呢?”忠臣义士很多都是被他折磨致死的。
不久,陈瑛又诬陷盛庸心怀不轨,成祖立即削去盛庸的爵位,盛庸因为害怕而自杀了。
耿炳文有个儿子名叫耿浚,娶了懿文太子的长女,建文帝封他做驸马都尉。成祖入京后,耿浚称自己病重,一直不肯露面,成祖就以此将他定罪处死了。而耿炳文自从真定战败而归后一直待在家里,郁郁寡欢。陈瑛和他有嫌隙,于是捕风捉影,说耿炳文的衣服和器皿上有龙凤的图案,意图不轨。这些话上奏上去,正合了成祖的猜忌,于是成祖立即命锦衣卫抄了耿炳文的家产。
耿炳文年近七十,想想自己曾立下多少汗马功劳,如今都付之流水,况且现在年老体衰,哪还有精力去辩解,索性服下毒药,去找太祖申冤了。
李景隆做了一年多的太师之后,也被陈瑛与周王共同弹劾,说他谋逆,最后被革职查办,囚禁在家中,所有的家产全部充公。
自此以后,陈瑛的气焰越来越盛,拍马迎合的功力也越来越深厚。他还想到了驸马梅殷也与成祖不和,于是又上了一道奏折,大意是说梅殷招揽那些亡命之徒,并与女秀才刘氏狼狈为奸。成祖立即下诏户部尚书,让他去查公侯伯驸马有没有越礼的行为,平时出行的仪仗人数是否合乎标准,又派锦衣卫捉拿梅殷的属下,尽数发配到辽东充军。
永乐三年冬天,成祖召梅殷入朝觐见,都督谭深和指挥赵曦奉命去接梅殷入朝,当三人走到笪桥上时,谭深和赵曦竟合力将梅殷挤到水中,梅殷当场就溺死了。若不是两人得到成祖的密旨授意,怎么会胆敢如此行事?
然而,两人却回去禀报成祖说,梅殷自己跳水自尽了,成祖也不深究此事。
偏偏都督同知许成知道了两人的谋杀过程,并原原本本地将此事上奏给成祖。成祖没办法,只有将谭深和赵曦两人逮捕交给法司惩办。宁国公主听到梅殷去世的噩耗后,竟跑到殿中牵住成祖的衣角大哭,硬要成祖赔她驸马。成祖好言相劝了很久,公主不听,赖在大殿就是不肯走。最后还是徐皇后出来调停,劝宁国公主先去后宫,又劝成祖立即斩了谭深和赵曦,并封宁国公主的两个儿子做官,作为补偿的办法。
成祖不好拒绝,就下诏封宁国公主的长子梅顺昌为中府都督同知,小儿子梅景福为旗手卫指挥使,并将谭深、赵曦就地正法。随后,成祖派人将宁国公主送了回去,还为梅殷大办了丧事,赐他谥号荣定,特封许成为永新伯。
却说梅殷有一个收降的手下名叫瓦剌灰,跟着梅殷有些年头了,为人很忠诚。
梅殷死后,瓦剌灰日夜大哭。谭深、赵曦伏法时,他请求成祖准许他砍断两人的手足,并挖出他们的心肠祭奠梅殷的阴灵。成祖本来就心虚,不好拒绝他的请求。瓦剌灰于是叩头谢恩,出了朝门直奔法场。谭深和赵曦正法后,瓦剌灰先把谭深和赵曦的四肢砍断了,接着又将他们的胸膛剖开,挖出他们的心肠,然后跑到梅殷的墓前,将鲜血淋漓的两幅心肠摆在祭案上。瓦剌灰跪在祭案前,叩了无数个头后又大哭了一场,随即解下衣带,套上自己的脖颈自缢而亡了。真是忠仆。宁国公主也于宣德九年去世。
再说皇太子朱高炽。他被封为皇太子后奉命南下,将职务交给朱高燧,自己和僧人道衍一起入京城觐见成祖。成祖见了朱高炽后只淡淡地问了几句。等到道衍觐见的时候,成祖不仅赐座给他,还推他为第一功臣,封他做资善大夫以及太子少师,并命道衍恢复原来的姓,喊他少师而不叫名字。
道衍受此恩宠,高兴得差点手舞足蹈。他得意扬扬地回长洲探亲,大家都纷纷出来欢迎,唯独道衍的同胞姐姐不肯见他。
道衍不禁十分惊异,硬要相见。
姐姐就派人出来跟他说:“我的弟弟是个和尚,不是什么太子少师。”
道衍没办法,只好换上僧服后再去见姐姐。
姐姐还是拒绝和他相见,家人劝了很久,她才出来和道衍说:“你既然做了和尚,就应该六根清净,不闻世俗之事。为什么你开了杀戒,闯下滔天大祸,还害死无数好人?现在居然还敢还俗回来,人家都羡慕你的富贵,我是穷人,不配做你的姐姐。你走吧!别再来了!”
道衍不敢和姐姐争辩,反而被她说得汗流浃背,踉跄着出门去了。
道衍恍恍惚惚地去拜访故友王宾,王宾也闭门不见他,只在门内高声喊道:“和尚错了!和尚错了!”
这八个字就是和道衍的绝交书。
道衍回去京城以后就只肯住在僧寺里了,除了入朝外,他平时只穿僧衣。成祖劝他留发他不肯,赐他府邸他也不收。永乐十七年,道衍去世,成祖追封他为荣国公。
之前太祖在位的时候,曾严令禁止太监们干预朝政,还在宫门外竖了一块铁牌子告诫子孙后代。建文帝在位时,他虽然优待太监但对他们的要求也很严格。成祖发难的时候,太监们很多都去燕营通报消息,透露朝廷的虚实,成祖因此才决定南下攻入京城。
成祖即位后,对那些走漏风声的太监实施了封赏,但太监们嫌不足,弄得成祖也没办法。这就是所谓的小人难养。
那时镇远侯顾成,都督韩观、刘真、何福等人要去贵州镇守;广西、辽东、宁夏等地方太祖就命有功的太监和他们一起前去,并赐给他们官服,位分在众将之上。既而云南、大同、甘肃、宣府、永平、宁波等地方也各谴太监出使,侦察外情。太监专横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成祖后来派宦官郑和游历西洋,表面上是为了弘扬国威,实际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踪迹。原来,建文帝逃亡到了云南,住在锡永嘉寺,从此隐姓埋名,没有人知道现在的应文和尚就是建文帝。成祖不知道,还以为他流亡到了海外。因此就命郑和与副手王景和等人特造大船六十二艘,载兵士三万七千余人,带着很多金币出使西洋。
郑和从苏州刘家港出发,沿海而南,经过浙、闽、两粤,直达占城。
占城在交趾南,距南洋不远,当时地理未明,还道是由东至西,可以算作西洋,并呼郑和为三保太监,所以有三保太监下西洋之说。
一直到宣德八年,郑和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而且每次都从苏州刘家港出发,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曾到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大大地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