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明史演义》 » 白话文 > 第三十三章 太平盛世 > 第2节

第三十三章 太平盛世 第2节

宣宗还为它作了一首六字诗:

湘浦烟霞交翠,剡溪花雨生香。

扫却人间烦暑,招回天上清凉。

诗中所说的就是此物。

青花脂粉箱乃磁铁所制,通体刻有花纹,内部结构精妙,十分灵巧,据说是暹罗国献给宣宗的。宣宗让工匠仿造,工匠穷年累月用了好几年时间才做成了十件。其中的两件宣宗赐给了孙皇后,其余的则赏给了宫中的嫔妃。

后来宫中又兴起斗蟋蟀,宣宗尤其喜爱这个游戏,曾让苏州的地方官采购一千只蟋蟀入宫。当时有首歌谣是这么唱的:“促织瞿瞿叫!宣宗皇帝要。”好在宣宗只是把斗蟋蟀当成闲暇时的爱好,不过是用来消遣,并没有玩物丧志耽误国事。读者诸君不要误会,将其视作宋徽宗、贾似道一类的人物。况且,如果国家不太平,宣宗又哪有时间和心思培养这些兴趣爱好呢?

有一天晚上,夜已经很深了,宣宗微服出行,仅带了四个亲信就来到杨士奇府上。

杨士奇仓皇出来迎接,磕着头说:“陛下万金之躯关系重大,怎么能随便就到这里来呢?”

宣宗笑着说:“朕想到你的一句话,所以就来了。”然后和杨士奇谈了好一会儿才回宫。

过了几天,宣宗派范弘去问杨士奇,微服出行有什么危害?

杨士奇说:“陛下的本意是好的,但是陛下的恩泽不一定能到达每一个地方,万一被那些心怀不轨的人找到机会接近陛下,岂不是天大的灾难?”

没想到十几天后,捕盗校尉果然抓住了两名强盗,一问才知道,他们正是想趁着宣宗出行的时候乘机行刺。

宣宗这才明白过来,在心里想道:“杨士奇果然很爱朕啊!”从此更加器重杨士奇,杨士奇也知无不言,为宣宗鞠躬尽瘁。

皇帝有话想与大臣说,完全可以将其召进宫中,而宣宗却跑到大臣家里去了,并且还是在深更半夜。如果两者没有较为亲密的关系,这一点是不可能做到的。

宣德三年,宣宗出巡北方,击败了兀良哈的土匪,宣德五年到九年,宣宗又两次巡边,最远都到了洗马林附近。众将士请求顺便进攻瓦特部,杨士奇和杨荣极力劝阻,宣宗才没有出兵。后来夏原吉、金幼孜先后病死,蹇义也老了,无法再参与政事,国事都依靠三杨参与决策。

宣宗又悠闲地过了两年,之后忽然得了一场大病。到了最后病危的时候,宣宗令太子朱祁镇继位,所有的国家大事都要先问过太后以后再施行。

诏书才刚写好,宣宗就驾崩了。

宣宗在位十年,享年三十八岁,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就是太子朱祁镇,次子名叫朱祁钰,是贤妃吴氏所生。朱祁镇登基时才九岁,大臣们都对此颇有微词,争着说太子年幼,不能当皇帝,有的甚至说太后已经有了其他的人选,想立襄王朱瞻墡为帝。

杨士奇对杨荣说:“新皇帝年幼,谣言四起,倘若发生不测,后宫就危险了。我们深受先皇厚恩,理应保护幼主,匡扶他登基。”

杨荣点头,随后率领百官入宫。恰逢太后当时也在乾清宫,两旁的女侍卫佩刀带剑,护卫森严,侍卫召杨士奇和杨荣觐见。

杨士奇和杨荣叩头已毕,求见幼主。

太后说:“我正是为了此事才找二位过来的。二位都是先皇的旧臣,一定要好好扶持幼主,不要辜负了先帝呀!”

杨士奇和杨荣重又叩头答道:“臣遵旨!”

太后随即宣布让百官进殿,然后召太子出来相见。太后指着太子对群臣说:“这就是新天子,今年才九岁,全仰仗众位爱卿的扶持!”众臣听了太后的话,纷纷跪下大呼万岁。

戏中曾有一出“二进宫”,演绎了这一历史事件。

太子随即登位,尊号英宗,接着大赦天下,以第二年为正统元年。英宗追尊先帝宣宗为章皇帝,庙号宣宗。尊张太后为太皇太后,孙皇后为皇太后,封弟弟朱祁钰为郕王。

不久吏部尚书蹇义也去世了,旧臣中除了三杨外,资格最老的要算英国公张辅,其次是尚书胡濙。太皇太后委任五位大臣,让他们一起帮忙裁决军国大事。

内侍请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太皇太后说:“祖法上早明令禁止这么做了,汝等休得胡言!”

彭城伯和都督张昇都是太皇太后的兄弟,但太皇太后让他们远离朝廷,不得参与议政。

张昇是个贤才,杨士奇屡次请他入朝为官,但他始终不从。

是时,宫中出了一个大蛀虫,司礼太监王振。在这里叙述此人,也是隐示惩恶之义。王振狡黠多智,仁宗时期任职于东宫,到了宣德年间,手上已经有了一点权力。

王振略通经书,后来又做了教官,但是中举人、考进士这条荣身之路对他而言实在是太难了些,于是他便自阉入宫。王振入宫后,宣宗皇帝也很喜欢他,便任他为东宫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英宗。当时宫中也有很多宦官,论奸佞、论狡黠他也未必是超群的,比如宣宗宠爱太监金英等人,王振并没能夺去金英在宣宗心目中的地位。

而王振一遇到英宗,便像鱼遇到水一样,谁也离不开谁了。

英宗即位后,自然要重用自己喜爱的人,王振便越过原司礼太监金英等人,出任宦官中权力最大的司礼太监。这倒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一朝天子一朝臣,宦官也不例外。

司礼监是明代宫廷里二十四个宦官衙门中最重要的一个,它总管宫中宦官事务,提督东厂等特务机构,替皇帝掌管内外一切奏章和文件,代传皇帝谕旨等,由于此职事关机要,历来都由皇帝的心腹宦官担任。后来,随着“票拟”制度的形成,皇帝最后的裁决意见要由司礼监的秉笔太监用红笔批写在奏章上,这被称之为“批红”。奏章经过“批红”以后,再交给内阁拟旨颁发。宦官掌握了“批红”大权,实际上就成了皇帝的代言人。这些宦官成天在皇帝身边,善于察言观色和迎合皇帝,又常常利用皇帝深居简出,和官员接触少的弱点,欺上瞒下,假传谕旨或歪曲篡改谕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英宗现在把这样一个重要的官职交给王振,为他日后擅权开辟了道路。

英宗不仅对王振格外宠信,还称呼他为先生。王振因而开始在宫中作威作福,还在朝阳门外筑起一座将台请英宗阅兵,京城所有的武官都在这个校场练习骑射,名为阅兵,其实是为了方便王振收集兵权,抵制文臣。不仅如此,王振还假传圣旨,提拔指挥纪广为都督佥事,纪广因而也投奔了王振。

宦官专政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王振担心自己的权力不足,正好兵部尚书王骥和右侍郎邝埜奉旨去筹边,回来的时候延误了几天。王振就唆使英宗,召来二人上殿,责问他们道:“你们是欺负朕年幼吗?如此懈怠,成何体统?”随即便喝令左右将他们关进大狱。右都御史陈智唯王振是从,于是弹劾张辅,说他回复奏折时有意拖延,应该严惩。

九岁的英宗知道什么,自然全部由王振作主,王振因考虑到张辅是历朝功臣,不好用刑,就命人将科道的官员每人杖责二十。太皇太后知道了忙赶来阻止,可是等到她赶到的时候已经打完了。幸好王骥、邝埜得到太皇太后特旨,从狱中被放了出来。

太皇太后张氏贤明有德,她见王振逐渐有干预朝政的迹象,心中十分不安。她担心前朝宦官专政的历史重演而断送大明江山,于是就下定决心严惩王振,以打消王振妄图干预朝政的念头,从而进一步提醒英宗严防宦官专政。

一天,张太后让宫中女官穿上戎装,佩好刀剑,守卫在便殿旁边,肃穆凛然。接着,太皇太后把英宗和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以及尚书胡濙等召到便殿。英宗按规定站在东边,五位大臣立在西边。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