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明史演义》 » 白话文 > 第三十三章 太平盛世

第三十三章 太平盛世

话说宣宗听从杨士奇的建议,劝胡皇后退位,胡皇后果然没说什么就答应了,布置已定,宣宗先将皇子朱祁镇立为太子,由礼臣奉上金册、金宝。

孙贵妃大喜过望,嘴里却跟宣宗说:“皇后病好以后,自然会生儿子的,臣妾的儿子怎么敢高过皇后的呢?”满口仁义道德还要惺惺作态,最为可恨。

宣宗说:“朕马上就要立你为后了,不要谦让。”孙贵妃又假装推辞,宣宗不肯答应。

不久,胡皇后上奏退位,宣宗准奏,命她住在长安宫。

胡皇后生性喜静,不喜欢那些华丽的装饰,退位后,她越发醉心于黄老之学,淡于名利,倒也安于退让之后恬适的生活。张太后对她十分怜悯,常把她叫到清宁宫居住。而且宫里有什么盛事呀宴会呀,胡皇后的位子总是高于孙皇后,孙皇后因此有些怏怏不乐。但是有张太后保护着胡皇后,孙皇后也不敢造次,只好忍气吞声,得过且过。

后来宣宗非常后悔把胡皇后废了,还以年少不懂事自我辩解,不过当时宣宗早已经不是少年了。因此后来还赐号给已故的胡皇后,称她为静慈仙师。英宗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张氏驾崩,胡皇后痛苦不已,紧接着第二年也去世了。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且说宣宗如愿以偿册立了孙皇后,心中很是欣慰,就在西苑宴请大臣。

西苑在紫禁城的西边,苑中有个太液池,方圆十多里,太液池上架着一座长桥方便往来。桥的东面是圆台,台上有一座圆殿;北面是万岁山,山上建有六七所庭阁,全都金碧辉煌,宏伟壮丽;池边种着珍贵的树木,名花异草更是多不胜数;池中间还有个几丈高的玉龙,口中不断涌流甘泉,下注池中;圆殿的后面,也有石龙吐水与此相呼应,宛如瀑布一般。宣宗还命人在圆殿旁边修筑了一间草舍,作为告祭天地时的住所,虽然只是三间矮屋,但建得格外雅致,宛如神仙的住处。

蹇义、夏原吉、杨荣、杨士奇等十八人奉命来西苑赴宴,宣宗早已在苑中等着了。等到众臣行过礼后,宣宗命人驾船环游。先游万岁山,后带领众人泛舟太液池。在船上的时候,宣宗用手指着御舟说:“治天下有如此舟,是游历大川必不可少的工具,众爱卿对朕的辅佐也是如此。”

蹇义、夏原吉等人听了,连连向宣宗叩谢。

宣宗又令随从的太监用网捕鱼,并将捕得的鱼命人交给厨子做成汤羹,再分给船上的众臣喝。

众人乘着酒兴一边喝酒,一边赋诗吟唱。你一言,我一语,无非都是在歌颂政绩,赞扬明君之治,天下得以休养生息。接着,宣宗又舍弃船只上岸入殿,在东庑赐宴。喝的是琼浆玉露,吃的是山珍海味。宣宗还特地下旨,君臣同乐,不醉不归,因此众人都开怀畅饮,尽情享乐。宴会结束后,宣宗赐给各位大臣美玉、珠宝等东西,大家纷纷磕头谢恩后,才散场而归。

过了几十天,张太后的生辰到了,大臣们纷纷上朝道贺。典礼结束后,宣宗带着张太后游西苑,众臣都跟在后面。来到苑中,宣宗亲携太后慈舆,登万岁山,并举杯向张太后祝寿。太后大悦,和宣宗小酌了几杯,还对他说:“如今天下太平,我们母子得以共享天伦之乐,都是上天和祖宗保佑。天下的百姓都是天和祖宗的孩子,你身为皇上,要是能让百姓都远离饥饿、贫寒的话,我们母子就可以长享天伦之乐了。”宣宗听了急忙离席叩谢,这一场盛宴持续了很久,皇帝与臣子们才尽欢而散。

不久,宣宗又奉张太后之命,跟随张太后前去先祖的陵墓前拜谒,宣宗亲自拿着櫜键,骑马走在前面探路。众人来到清河桥,宣宗下马扶着张太后乘坐的车子,徐徐前进。黎民百姓夹道观拜,陵墓旁的父老乡亲,也全都山呼迎拜。张太后对宣宗说:“百姓爱戴皇帝,无非是因为当今皇帝能让他们安居乐业,你要善始善终,不要辜负了黎民百姓的期望!”宣宗唯唯受教。

拜谒完先祖的陵墓后,宣宗陪着张太后一起来到农家。张太后宣召村妇,向她问了些家常琐事,村妇淳朴的回答让张太后大受感动,于是就和她如家人一般的聊起天来。张太后甚觉欣喜,又赐给村妇一些东西,而村妇则为他们献上了野菜和自己家酿的酒。

张太后尝完,对宣宗说:“这是农家风味,不可不尝。”言传身教,不愧是贤母。

宣宗也亲尝了几样,味道果然不错。离开农家之后,在回宫的路上,宣宗见路旁有农夫在犁田,就问他借来耒,亲自下田耕地,可推了三下就推不动了,宣宗回头对蹇义等人说:“朕推了三下就没有力气了,更何况他们还要长久地劳动呢?”说完,就命人赏赐农民钱钞。其他所经过的农家,也各有赏赐,顿时欢声载道,交互称颂宣宗圣明。

宣宗对农民的生活和处境是了解的,因此能够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到他们的利益。同年六月,京畿地区发生了蝗灾,宣宗派遣官员前去指挥消灭蝗虫,但他仍不放心,特意给户部下旨,告诫他们往年负责捕蝗的官员对民的危害一点也不比蝗灾小,因此要严禁这种事情的再次发生,并且还作了一首《捕蝗诗》颁给臣子。

宣德七年,宣宗减免了因遭受水灾的嘉兴、湖州等地的赋税,宣德八年也减免了不少受灾地区的赋税。

宣宗励精图治,下令让君臣互相监督,他兴利除弊,任命工部尚书黄福和平江伯陈瑄负责物资的输运,又选了郎中况锺、赵豫、莫愚、罗以礼,员外郎陈本深、邵旻、马仪、御史何文渊、陈鼎等九人出任知府,这些人都十分称职。

况锺在苏州任职,他锄强扶弱,号称“能吏”。赵豫在松江任职,他接济百姓,扶贫济困,号称“循吏”。这两个太守爱民如子,久负盛名。宣宗还任用了薛广等二十九人,他们也做出了很多政绩。曹弘、吴政、赵新、赵伦、于谦、周忱是侍郎,分别担任南方与北方的巡抚。于谦在山西,周忱在江南,他们的任期最久,也最受百姓爱戴。

在施政时,宣宗既懂得如何授权,也知道如何行使领导权。在做出一项决定前,常常采纳三杨的意见,而且倾向于接受或支持大学士和大臣们的建议。然而,在强化行政制度和皇帝权威方面,他也表现出了强有力的领导才能。

当出现危机时,宣宗的行动果断而又负责,比如在朱高煦叛变和需要做出从安南撤军的决定时就是如此。此外,他深切地关心公正的施政,虽然他在对待失职的官员时是严厉的,但除了惩罚宦官外,他很少判处死刑。他常常主持重要的审判,命令复审严重的刑事案件,而这样的再审理在他统治时期使数千名无辜者获释。

总之,宣宗的统治是明史上一个了不起的时期,那时没有压倒一切的外来的或内部的危机,没有党派之争,也没有国家政策方面的重大争论。政府有效地进行工作,及时的制度改革提高了国家行使职能的能力,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而这两者是贤明政治的基本要求。

后世把宣德之治作为明朝的黄金时代来怀念,这是不足为奇的。

更加难得的是,这位从容英明的宣宗不仅兢兢业业地治国,闲暇之余,吟诗作对、画画题词,附庸风雅也很在行。

宣宗喜欢画画,他所画的人物花卉都笔法精湛。其画作《黑兔图》《松云荷雀图》《黑猿攀槛图》都赏赐给了王公大臣,大臣们都十分珍视,视为秘宝。宣宗还下令敕造宣纸,纸的质地薄的轻盈坚固,厚的润滑细腻。也可裁剪成笺,如菊花笺、红牡丹笺、洒金笺、五色粉笺等各种。

其他的还有像褐色香炉啊、蓝纱宫扇啊、青花脂粉箱啊,都是由宫内做出来再流传到宫外的。这些香炉的样式不一,炉底很多都印有大明宣德年制。印章的手感光滑,蜡色可爱。宫扇则是由二十多根竹骨,在上面粘上蓝纱,接上木柄制成的,这样可收可放,使用的时候随意自如。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