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明史演义》 » 白话文 > 第三十四章 土木堡之战

第三十四章 土木堡之战

却说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张氏病逝,王振越发横行无忌。

此时,三杨中的杨荣在正统五年病死,杨士奇因为儿子杀人而引咎辞职,只有杨溥在朝,但杨溥也老了,城府又不如杨荣,此前杨荣引入内阁的大学士马愉、曹鼐资历尚浅,威望不够,王振擅权的一切条件都成熟了,再无人能够遏制他的权力。

英宗并非贪求淫乐不理朝政,而是过于相信王振,凡是王振说的,他就相信,而且认为是最好听、最正确的。后来王振倒台,英宗重新委任大学士李贤,朝政又变得井井有条。总之他是一个有时昏、有时明的皇帝。

太祖之前在宫门外放置了一块铁牌,高约三尺,上面写着“内官不得干预朝政”八个大字。王振扫除了阻拦自己掌权的所有障碍,当然轻而易举地就尽揽明王朝的政权。他早就看太祖挂在宫门上的那块禁止宦官干预政事的铁牌不顺眼了,所以第一件事就是把这块牌子摘了下来。随后又在京城内大兴土木,为自己修建府邸,还修建智化寺为自己求福。

翰林院侍讲刘球向英宗递上奏折,大旨是劝勉英宗勤奋学习、常理政务、任用贤人、选用贤臣、慎重刑罚,要休养生息,不要大兴土木之类的,说得井井有条,颇切时弊。但这些建议里没有一条是弹劾王振的,所以王振也不以为意。

偏偏这时候有个叫彭德清的太监为了拍王振的马屁,说刘球这是暗中弹劾王振。刘球和彭德清是同乡,但他对彭德清爱理不理,彭德清记恨他,所以才公报私仇。王振听信了彭德清的谗言,立即将刘球抓进监狱,还嘱咐锦衣卫指挥马顺一定要置刘球于死地。于是当天晚上,马顺带着手下一名小卒夜入监牢,意图谋杀刘球。小卒手里握着一把刀向刘球砍去,刘球大喊太祖太宗皇帝救命,话还没喊完,头已经被小卒砍下,血流得满地都是,但刘球的身子依然直立不倒。马顺见状,竟然命人将刘球的尸体给肢解了。

此事过后不久,参与谋杀的那个小兵就暴病身亡了,接着马顺的儿子也得了疯病,忽然大哭起来,抓住马顺的头发就开始对他拳脚交加,一边打还一边痛骂他说:“老贼!我刘球和你并没有仇,你竟然为了那个太监就将我活活害死!我看你以后会落得什么下场!先把你儿子带走抵命!”说完,马顺的儿子两眼一翻,倒在地上死掉了。

这件事在正史上也有记载,并非我胡编乱造。

马顺失去儿子后,还是执迷不悟,一心攀附王振,王振倒是什么事也没有,气焰反而更嚣张了。

不久又有一位指挥病死,这个指挥有一个小妾长得十分妖艳,王振的侄子王山与她勾搭,打算将她娶回家,却受到了指挥妻子的阻挠。王山于是就唆使小妾诬陷指挥的妻子毒杀亲夫,小妾随即来到都御史衙门击鼓申冤。都御史王文亲自审理此案,起初王文还刚正不阿,秉公处理,后来他竟收受王山的贿赂,开始严刑逼供指挥妻子,将她屈打成招。

大理寺少卿薛瑄在受理此案时,看出了其中的冤情,试图为她翻案。王文担心事情败露,立即上奏弹劾薛瑄,说他收人贿赂,以至于不能秉公审判。朝廷随即下旨严厉谴责薛瑄,不仅将其投进监狱,还判处薛瑄死刑。薛瑄有三个儿子,上书乞求以长子薛淳代死,其余两个儿子戍边替父赎罪,朝廷不同意,还是要将薛瑄择日处斩。

王振家里有个老仆人,那天她坐在地上哭泣被王振看见了,王振就问她为什么哭。老仆人呜咽着说:“我听说薛夫子就要受刑了,心里感到难过。”没想到奸臣家里还有这样的义仆,真是难得。

王振听后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后来兵部侍郎王伟也上奏求情,朝廷方才免除薛瑄的死罪,将其放归田里。

此事过后不久,国子监祭酒李时勉请求改建国子监,王振奉旨前往视察,却受到了李时勉的冷遇,王振怀恨在心,往李时勉头上扣了个擅自砍伐朝廷树木的罪名,将他关进了大牢。太学生三千多人上奏营救,并经孙太后的父亲孙忠,请太后帮忙转述英宗,李时勉方才得以被释放。

是时杨士奇忧愤成疾,告老还乡。又逢子稷不肖,被言官弹劾,被捕入狱。可怜杨士奇忧上加忧,就此一病不起,不久后就死了。三杨如今只剩下大学士杨溥,但他一人孤掌难鸣,勉强支撑了两三年后也因病去世。

杨士奇号称西杨,杨溥号称南杨,杨荣号称东杨。三杨都是四朝元老,王振忌惮的只有他们,如今三杨陆续病终,王振终于可以独揽大权,任情生杀。

谁若顺从和巴结王振,就会立即得到提拔和晋升;谁若违背了王振的意思,立即就会受到处罚和贬黜。一些官僚见到王振的权力越来越大,纷纷前来巴结贿赂,以求高升。内使张环、顾忠因为弹劾王振,被判凌迟处死。驸马都尉石璟责骂府上的太监吕宝,王振因同类受辱之故,将石璟关进了监狱。大理寺丞罗绮参与宁夏军务的时候,时常说太监都是下贱的奴才,王振就将他发配边疆。监察御史李俨因为不肯向王振下跪也被发配边疆。霸州知州张需也是因为得罪了太监,被抓到京城,受尽了非人的折磨。而光禄寺卿余亨每天用御膳侍奉王振,被提拔为户部侍郎。工部郎中王祐拜王振为义父,故意不留胡须,一天,王振问王祐说:“王侍郎你为什么没有胡子?”

王祐无耻地回答说:“老爷你没有胡子,儿子我怎么敢有。”一句话说得王振心里甜滋滋的,立即提拔他为工部侍郎。

剩下的那些大臣以及外面的官员,每次朝见一定要先去王振府上交纳最少一百两黄金,多则一千两一万两都是可能的,那些称王振为爷爷、父亲的人更是多得不计其数。

麓川一役王振始终主张出兵,最后虽然得以获胜,但劳师数十万,长途运送粮草,辗转了半个天下,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麓川和平缅接壤,在云南西徼,洪武年间沐英平定云南,平缅的酋长思伦发归附了明朝,太祖就命他统领麓川,做了平缅和麓川的宣慰司。后来思伦发又叛离朝廷,沐英再次将叛乱平定,将麓川分为三府:孟养、木邦和缅甸,都属云南管辖。思伦发病死后,他的儿子思任发继位,这思任发喜欢打仗,一直想收回父亲原来的领地。适逢孟养、木邦与缅甸互相仇杀,思任发就乘机入侵麓川。

黔国公沐晟据实上奏,请求发兵征讨,明朝廷对此意见不一,有的主张围剿,有的主张安抚。王振为了宣扬国威,决定出师讨伐,命都督方政和沐晟、沐昂一起率兵讨伐思任发。

思任发听说大军要来了,写信给沐晟说愿意投降,并保证每年向朝廷纳贡。沐晟信以为真,放下了出征的念头,方政却不以为意,坚持继续进攻,请沐晟造船渡河,沐晟不许。方政就独自带人渡过龙川江来到高黎共山下,在那里杀死了三千多敌军,然后乘胜追击,直捣思任发的巢穴。因为兵力不够,方政派人来找沐晟求援,沐晟痛恨他违反军纪,迟迟不肯发兵救援。思任发见对方越战越累,就派出象阵,方政的人抵挡不住,最后全军覆没。

明朝廷接到军报,怒不可遏,下旨谴责沐晟,沐晟因为畏罪,竟然猝死了。明朝廷只好令沐晟的弟弟沐昂暂时统领各军,可沐昂上任之后,一直都没什么作为。

这时,思任发派陶孟等人带着大象、马匹和金银来京城纳贡,还上奏忏悔了自己的罪过,大臣们纷纷请求就此罢兵,调回甘肃总兵官蒋贵等人,让他们留在京城候命。王振却不这么想,他坚持要平定南蛮。兵部尚书王骥知道王振的意图,因而也极力主张出兵,明朝廷于是封蒋贵为平蛮将军,都督李安、刘聚为副将军,王骥总理军务,侍郎徐晞负责输送军饷,出兵讨伐思任发。

十五万大军从东南各地出发来到云南,王骥下令兵分三路。

思任发在龙川江扎营,树起栅栏防守,官兵围攻了很久都不能攻进去,不久忽然刮起了大风,王骥见机,连忙下令用火烧栅栏,思任发措手不及,一下子就溃败了。大军连破七个营寨,长驱直入,很快就抵达了木笼山。思任发也很狡诈,竟悄悄派人绕到了明军背后偷袭,幸好王骥早有准备,令各营坚守阵地,才没有让思任发得逞。王骥又令都指挥方瑛偷偷去攻击敌军的营地,思任发派出象阵来截击,方瑛的军队运用弓箭和火器攻击象群,象阵立即就溃散了。思任发无计可施,只好下令死守营寨。这时,王骥的右参将冉保率兵前来支援,王骥命他截守西峨渡,自己则率兵从四面合围。恰巧西风又起,王骥一放火,敌军的营寨就守不住了。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