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明史演义》 » 白话文 > 第三十四章 土木堡之战 > 第2节

第三十四章 土木堡之战 第2节

思任发带着两个儿子逃去了缅甸,王骥留下部分士兵镇守后,带着大军凯旋回朝。

明朝廷对王骥等人论功行赏,进封蒋贵为定西侯,王骥为靖远伯,其余人等,也都得到了不同的赏赐。

谁知思任发听说大军凯旋回去后,又继续入侵边境,英宗对蒋贵、王骥等人说:“蛮人死灰复燃,众爱卿还要再想办法呀!”蒋贵、王骥等人领命,准备再次出征。

这次明朝廷竟然派出了五十万人远征,大军来到金齿,发檄文让缅甸人交出思任发,缅甸人表面答应,背地里却不照办。王骥就对蒋贵说:“缅甸党贼,不得不讨。”

蒋贵也非常赞成,便邀同都督沐昂,分道进军。蒋贵身先士卒,率领众人渡江,和敌军大战了一昼夜,焚毁了数百艘敌船。蒋贵再次要求缅甸人交出思任发。缅甸回信说思任发之子思机发据守在者蓝。王骥于是又带人赶往者蓝,直捣思机发的营寨。思机发见势不妙,仓皇逃去,只剩下他的妻子和部下九十多人尽皆落网,王骥当即宣布告捷。

明朝廷认为大军出师已久,下令班师回朝。王骥随即设立陇川宣慰司,率领大军北归。这已经是第三次往返。

过了一年,云南千户王政给缅甸传去谕旨,让他们交出思任发,否则大军将再次进攻。缅甸酋长十分害怕,就把思任发和他的妻子,部下等三十二人交给了王政。思任发绝食求死,王政索性将其斩首,并将他的头送到了京城。但思任发的儿子思机发仍然占据孟养,屡教不改,明朝廷随即派沐晟之子沐斌出兵征伐。

沐斌来到孟养,以粮食吃完了和瘴气有毒作借口要回去,王振仍然一心想要生擒思机发,又怂恿英宗,命王骥总理军务,率都督宫聚和左右副总兵田礼等人准备第四次南征。

王骥渡过龙川江,直抵金沙江,思机发在江的西岸立栅,抵抗官兵。官兵造浮桥过江,大声呼喊,奋力攻击,毁掉了栅栏,攻入思机发的大营。思机发支持不住,退居到鬼哭山巅,不久又被官军击破,思机发再次落荒而逃。王骥率军一直追到孟冉海,这里距离开麓川有一千里地了。众将士望着前方,无不惊讶地说:“自古以来,汉人从来没有人能渡过金沙江,如今王师到此,这难道是天意吗?”

王骥沿路抚恤当地的百姓,后来因担心粮饷不够,率军退回。不料思机发的儿子思陆又被众人拥戴成为新领袖,继续占据着孟养。王骥知道思机发一伙人很难完全消灭,就和思陆立下盟约,以金沙江为界,和他宣誓说:“海枯石烂的时候,思陆等人才可以渡江过来。”思陆已经被王骥打怕了,不敢再和明朝廷继续对抗下去,只好俯首听命,王骥这才班师回朝。

麓川一战,从正统四年出兵开始,一直到正统十四年才算结束。

因为军国大事全权落在王振手上,东南一带的土匪就乘机作乱,以诛杀王振为名纷纷揭竿起义。福建的邓茂七占据陈山寨自称为铲平王,接连攻陷了二十多个县,御史丁瑄带人围剿了半年才荡平。矿石大盗叶宗留、陈鉴湖等人和邓茂七遥相呼应,在浙江、江西、福建一带肆虐抢夺,日渐猖獗。邓茂七被抓后,陈鉴湖想自称为王,就杀死了叶宗留,率军进攻处州。浙江大理寺少卿张骥派人去招安,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好在陈鉴湖还算识时务,乖乖投降了。

东南平定的消息才刚传来,西北忽然又有烽烟战事。

之前兀良哈三卫屡次入侵边境,宣宗北巡,击退了他们,然而,他们并未从此臣服于明朝廷,仍然经常出没于塞下,侵扰边境。英宗便派遣成国公朱勇(朱能之子),分兵袭击兀良哈三卫,连破敌军营地,杀敌数万。兀良哈三卫自此实力大减,对明朝廷越发怀恨在心,竟然勾结瓦剌一起入侵边疆。

瓦剌的酋长马哈木死后,他的儿子脱欢即位,因与鞑靼的阿噜台之间的仇恨日渐加深,阿噜台竟被脱欢所杀,其余人全都东迁。鞑靼的汗王答里巴已经死了,脱欢立脱古思帖木儿的曾孙脱脱不花为鞑靼可汗,自己做太师独揽大权。后来脱欢也死了,儿子也先即位。

也先曾派人来明朝廷入贡,王振为了粉饰太平,赏赐了他无数金银。

正统十四年,也先把入贡的两千人马说成是三千,王振让礼部清点人数,按名给赏,虚报的一概不给赏赐,所有请求,也只答应他十分之二。也先大为气愤,又跑去兀良哈三卫哭诉一番,于是两国结成联盟,大举入侵。鞑靼可汗脱脱不花本来不想动兵,因劝阻无用,也只好跟也先一起发兵。于是,脱脱不花带着兀良哈三卫的部下入侵辽东。阿拉知院率兵进攻宣府,然后围攻赤城。也先自己则率军入侵大同。大军来到猫儿庄,参将吴浩出兵迎敌,一战而亡。西宁侯宋瑛和武进伯朱冕率兵前往支援,也都在宁和战死。

警报像雪片一样飞入京城,英宗只信任他的王先生,于是就问他怎么办。

王振说:“我朝在马上得天下,太祖、太宗都曾亲临沙场奋勇杀敌,皇上春秋鼎盛、血气方刚,为什么不效仿祖宗,出师亲征呢?”英宗听了大喜,当下便召来群臣,下旨宣布要亲自北征。

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极力劝阻,英宗不听。吏部尚书王直又率百官再三谏阻,英宗还是不听。最后英宗下诏,令郕王镇守京城,自己率六军亲征。

英国公张辅以及公、侯、伯、尚书、侍郎以下一律随行,出征的士兵多达五十万人。王振侍奉在英宗左右,寸步不离,沿途的所有决策也都由他一人做主。

大军来到居庸关,群臣请求停下扎营,全都遭到王振驳斥。大军只有继续前进,不久来到宣府,此时,士兵们的信心因连日的大风大雨大为受挫,军队里怨声鼎沸,群臣又纷纷上奏请求扎营。王振大怒道:“朝廷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还没有见到一个敌人就想着回去?再有人多说,一律军法处置。”大军于是只好继续赶路。

一路上,王振威风凛凛,无人敢惹。成国公朱勇等人,向王振禀告事情全都膝行听命。尚书邝埜和王佐等人,偶尔不顺王振的意了,王振就罚他们跪在草中,一跪就是一整天。钦天监正彭德清是王振的心腹,他见王振如此专横跋扈,又观星象有异,便对王振说:“星象不吉,不复从前,如今皇上御驾亲征,和从前在宫中可不一样,要是有什么疏忽,危及皇上,什么人敢负责啊?”

王振不屑一顾地说:“要是真这样的话,那就是天意。”

学士曹鼐说:“我们做臣子的死不足惜,皇上关系到社稷的安危,怎可贸然轻进?”

王振置若罔闻。等到大军到了阳和,军队里开始缺粮,饿死的士兵尸横遍野,众人越发危惧起来,然而,王振不以为意,依然坚持北行。直至大同,在太监郭敬的暗中劝阻下,王振方才有了回去的意思,下令班师回朝。

同类的话才听得进去吗?已经迟了!

大同总兵郭登,学士曹鼐等人,上奏请求说,车驾只有赶快进入紫荆关,才能保证万全。曹鼐转告王振,王振还是不听。因为他想邀英宗到他家去,他本是蔚州人,便率大军向蔚州进发,后来因担心大军损坏田里的禾苗,只好又改道去宣府。

这时,有探子来报说,也先率军快追到这里来了。

王振不以为意,只派了朱勇率三万人截击也先。朱勇年轻气盛,草率上路,不料进军到鹞儿岭的时候被敌军左右夹攻,几乎全军覆没。

邝埜听到消息,急忙请英宗速速入关,派重兵断后。

奏折呈上去后杳无音信,邝埜再次上奏请求,王振呵斥他说:“你这迂腐的儒生知道什么兵事?再废话就让你去死!”说罢,就喝令左右将邝埜推了出去。

王振带着英宗徐徐南行,大军紧随其后,行至土木堡的时候,太阳还没有落山,此时,距离怀来只有二十里了。众臣本想继续行军,赶在天黑前尽快进入怀来,可王振清点了一下自己的物资,发现还有一千多辆车没到,竟不顾众臣的反对,下令命大军扎营,就为了等后面的车辆。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