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明史演义》 » 白话文 > 第三十六章 太上皇回国 > 第2节

第三十六章 太上皇回国 第2节

杨善回答说:“君臣之间的礼节,臣不敢违抗。”

太上皇帝笑着说:“我命你就座。”杨善这才叩头谢恩,然后在偏席坐下。

也先见了,称赞道:“中国的大臣的确很讲礼节,不是我们这些粗人能比得上的。”说完开怀畅饮。太上皇帝因为马上可以回去了心情大好,也喝得酩酊大醉。

第二天,伯颜帖木儿等人轮流为太上皇帝饯行。第三天是给各位使臣和随行的大臣饯行,一直到第四天,太上皇帝才起驾南归。

也先事先筑好土台,请太上皇帝登上宝座,自己率领众人跪倒在台下拜别。仪式结束后,也先和部下将太上皇帝一直送到几十里外的地方,方才各自下马解下弓箭作为献礼,然后挥泪告别。只有伯颜帖木儿一直将太上皇帝送到野狐岭,才挥泪告别说:“太上皇帝这一走,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够相见?”太上皇帝对他的侍奉也很感激,一面向他道谢,一面也流下两行清泪。喝完离别酒,伯颜帖木儿屏去左右,悄悄对太上皇帝的侍臣哈铭说:“我们一起侍奉太上皇帝已经一年多了,但愿太上皇帝回国后福寿安康。我家主人如果有什么要紧事,还请转达太上皇帝,不要忘了我们之间的情谊呀!”哈铭点头答应了。

太上皇帝劝伯颜帖木儿回去,伯颜帖木儿依依不舍地一直送出野狐岭口,还另外赠送了些牛、羊等物。太上皇帝停下马来安慰他,两人又抱头痛哭了一番,在杨善等人的一再催促下,太上皇帝方才与伯颜帖木儿话别。伯颜帖木儿大哭着回去了,但仍然命令五百人护送太上皇帝回京。

如此深厚的情谊,想必颜帖木儿前世和太上皇帝有缘。

太上皇帝回朝的消息早就传到了京城,景帝不能不迎接,只好命礼部去安排一切事宜。尚书胡濙商议好礼节后,上奏给景帝看,景帝竟然只许他们用一辆车、两匹马迎接太上皇帝入居庸关,等到进入安定门后再更换座驾。

给事中刘福上奏说,礼节宜厚不宜太薄。

景帝说:“朕担心敌人有什么奸计,所以一切从简。而且收到太上皇帝的来信,说礼节不要太繁琐,朕怎么敢违命?”大臣们不敢再说什么。

过了几天,千户龚遂荣写信给大学士高穀说:“太上皇帝是哥哥,当今皇上是弟弟,按理应该用厚礼迎接。而且在皇位这件事情上,皇上也应该征询太上皇帝的意见,如果太上皇帝不肯继续当皇帝,非要把皇位让给皇上,皇上才可以受命继续当皇帝。唐肃宗的故事就是例子。”高穀把龚遂荣的信收在袖子里,拿去和王直等人商议。尚书胡濙想把信呈给景帝看,都御史王文认为不可。双方正争执不下的时候,给事中叶盛已经入内面圣,景帝于是下令把信呈上去。

看完后,景帝勃然大怒道:“龚遂荣是什么人!竟敢议论朝政的得失!”随即传旨逮捕龚遂荣。

龚遂荣倒也是条硬朗的汉子,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肯认错,景帝将他关进大牢,一关就是好几年。

不久,景帝派太常少卿许彬到宣府,翰林院侍读商辂到居庸关迎太上皇帝入京。几天后,太上皇帝抵达京城,景帝从东安门出来迎接,并下马跪拜。太上皇帝也下马答拜,二人哭了一会儿,又各自寒暄了一番。随后景帝命人送太上皇帝入南宫,百官跟着前去,行过朝拜礼后,景帝下诏大赦天下。

太上皇帝自从入住南宫以来,名号虽然无比尊崇,实际上却相当于被软禁起来了。

闲庭草长莺飞,平时根本没有什么人来这里,甚至过年过节的时候也没有大臣来朝贺。胡濙等人一再上奏申请探望,景帝一概置之不理。只有脱脱不花和也先等人常常念及太上皇帝,派人来献上些东西,太上皇帝也每次都有答礼。

景帝见了,很不高兴,下旨给也先等人说:“之前朝廷派去的使臣不当,才让彼此失和。如今朕就不派人过去了,太师若是有心继续派使臣过来的话,朕会继续以礼相待,但人数不要过多,赏赐自然从厚!”圣旨才刚颁发出去,脱脱不花就又派使者过来了,还送回了之前抢走的招抚使高能等人,请求和景帝重修旧好。

景帝本想拒绝,还是王直等人极力和他解释利害,景帝方才下令款待来使,赐他酒宴。但景帝依然不肯派使臣出使,只肯让来使拿着他的书信回去交差了事。

不久,因为看不惯景帝篡权夺位,岷王朱楩之子朱广心里很不服气,就勾结了王徽煠和他弟弟阳宗王徽焟,假传圣旨封苗人酋长杨文伯等人为侯,让他带人攻打武冈州。

湖广总督侯琎与副总兵田礼正击败了贵州叛变的苗人,俘获了一大群人。杨文伯听到消息后害怕了,不敢再听命于朱广,带着两千名部下去了武冈。不料事情被王徽煠的哥哥,曾被封为镇南王的王徽煣知道了,王徽煠急忙上奏呈报景帝。景帝下旨嘉奖了他,然后发兵捉拿王徽煠,将他囚禁在京城。王徽焟也被囚禁在凤阳,两人都被贬为庶人。等到杨文伯赶到武冈的时候,王徽煠和王徽焟都已经伏法,杨文伯只好又慌忙逃去广西,和生苗勾结自称为蒙王。这是后话。

景帝迎回太上皇帝后,内外无事,苗人虽然发生叛乱,但没多久就肃清了。

景泰三年的盛夏,景帝闲坐在宫中对太监金英说:“东宫的生日快到了。”

金英回答说:“还没呢。”

景帝说:“七月初二不就是太子的生日吗?”

金英跪下磕了个头,说:“太子的生日是十一月初二。”景帝默然无语。

难道景帝真的记错了日子?其实是因为景帝的儿子朱见济的生日是七月初二,而且已经十多岁了,景帝想立他为太子。但是他表哥的儿子朱见深却已经入主东宫。景帝正谋划着改立太子,所以才把朱见济的生日当成是太子的生日,假装说错来试探金英的口风。

偏偏金英没明白景帝的意思,据实以报,弄得景帝也无话可说。

过了几天,景帝忍耐不住,再次找来太监兴安等人商议此事。兴安起初觉得很为难,景帝又再三嘱咐他,兴安只好听命,暗中和陈循、高穀、江渊、王一宁、萧镃、商辂等人秘密商议此事,替景帝想法子。但大家对这件事看法不一,总凑不到一块儿去。

事有凑巧,这时来了一道边疆的奏折,署名为黄。此人是广西一个地方的头目,因为剿匪有功被朝廷提拔为都指挥使,他有一个庶兄叫黄,原为思明土知府。

黄年事已高,由他的儿子黄钧承袭了他的官职。黄觊觎此职,竟率领自己的儿子,以及勇猛强悍之士数千人,夜袭黄家,杀死了黄父子,并将他们的尸首肢解,放进瓮中,埋入后院。原以为没人知道的,谁知黄的仆人福童,竟走告宪司。巡抚李棠和总兵武毅,联合署名上奏此事,朝廷遂下旨严捕黄父子。

黄急得没办法,忙派遣千户袁洪,到京行贿,以此保全自己的性命。有一太监收了他的贿赂,让他写一封奏折请景帝改立太子。黄当即就请名手,按照此太监的说法将奏章抄写在简牍上,呈入宫中,景帝一看奏折,只见上面写着:

太祖百战以取天下,期传之万世。往年上皇轻身御寇,驾陷北廷,寇至都门,几丧社稷。不有皇上,臣民谁归?今且逾二年,皇储未建,臣恐人心易摇,多言难定,争夺一萌,祸乱不息。皇上即循逊让之美,复全天叙之伦,恐事机叵测,反复靡常,万一羽翼长养,权势转移,委爱子于他人,寄空名于大宝,阶除之下,变为寇仇,肘腋之间,自相残蹙,此时悔之晚矣。乞与亲信大臣,密定大计,以一中外之心,绝觊觎之望,天下幸甚!臣民幸甚!

景帝看完黄的奏折,不禁欣喜地说:“原来万里之外的地方还有这样的忠臣。”随即便下旨释放黄,赦他无罪,然后将奏折转交礼部,让他们和众大臣一起商议。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